APP下载

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特色及其局限性

2013-08-15李迎春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儒家伦理

李迎春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方志办编辑 浙江 杭州 310007)

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台湾学者韦政通以其独特的学思历程,对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他对传统有着深刻的认识,对自由主义亦有相当的了解。作为一个始终对社会关怀保持极大关注的知识分子,他以崭新的视角解读中国文化,他的伦理思想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对传统采取的“批判的继承及创造性的发展”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和方法是他长期不断追求反思和超越形成的。他在讨论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问题时,注重考虑“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是简单的将其割裂,而是加入多种学科整合的方式,打破科与科之间的隔阂,更有利于找到儒家伦理现代转化的立足点,进行可行性分析。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特色及其局限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带来的全新视野

对思想史有颇为深入研究的韦政通,在其伦理思想的研究上,也运用了他一贯的方法:历史的探索方法。韦政通在《中国哲学思想的批判》一书中有一篇附录,专讲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问题。文中他通过对以往的研究情景的回顾,进而指出以往研究工作的缺陷,主要是:孤立的研究;主观的爱好;牵强的附会;墨守成规;复古意识太浓;缺乏理智的批评;不能关联上我们生存的时代。他提出自己的革新方法包括:逻辑技术的训练;基本社会科学的学习等。可见,就方法而言,韦政通确有其独特之处,他不讲伦理学的抽象东西,而是直指现实,这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当今社会的伦理问题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韦政通思考中国儒家伦理用过的三种方法为:

第一,思想史的方法。韦政通长期从事思想史研究工作的功底,使得他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都能给予更广阔的视野。在运用思想史的方法进行伦理思想的研究中,他主要运用历史层面和思想层面两个观念来思考。运用到历史层面,是将传统伦理在历史上的演变情况进行梳理和整体把握;在思想层面上,则是讨论传统伦理在近一百多年来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所遭遇的问题和未来的命运,不仅回顾过去,还要展望未来,从传统里面拿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出来重新发扬,开出新资源。

第二,科际整合的方法。“所谓科际整合,就是利用各种学科,透过各种学科不同的观点来讨论儒家伦理的问题。”(1)用现代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方法来讨论中国伦理问题。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一书,可说是运用此方法最集中的体现。他写作此书时,正好与台湾一群社会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使得他学到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并致力打破科与科之间的隔阂,对问题的研究产生新的看法。在《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一书中也多处运用此种方法去探讨现代中国人生活中的问题。此书的第二章《家庭与个人》中讨论了传统家庭的解组,个人发生改变,现代家庭与个人的重组的问题。讨论这方面的伦理问题,就离不开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在关于“儿童的养育”这个问题上,韦政通认为教育儿童需要特别注意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他认为儿童养育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儿童教育成为一个社会人。而究竟应该怎么教,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方法去应对。韦政通这类研究方法的运用,适应了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与现实直接对话。韦政通认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哲学,不是个抽象的东西,是在对社会发生作用,在现实的上发生作用的。伦理在现实中,其中许多认识和思考,比如伦理在工业化和商品化、市场经济下伦理如何解决?亲情、友情、爱情在当代的变化等等新时代的伦理问题,从一个个观念出发进而解释整个伦理新概念。这方面的探讨对于现阶段社会来说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不断追求反思和超越的思想

殷海光先生曾在一封给韦政通的信中这样写到:“如果可能,我想送你一个称号‘思想工作者’。……人海茫茫,智者沉销,何其苍凉!我想我是你的著作之最知己的读者。在一切短长以外,你有颇为丰富的思想潜力。你可严重的工作二十五年。”(2)作为一个思想的工作者,韦政通在长期的求索中,除了外在的刺激和旁人的鼓励外,最重要的还是他培养出来的自我激励的能力,以及在这种能力的作用下不断形成的反省、检讨和批判精神。

韦政通的伦理思想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正是他对传统采取的“批判的继承及创造性的发展”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和方法是他长期不断的追求反思和超越而形成的。无疑,他的这个态度和方法也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创造性转化”一词的最早是由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提出的,“如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先生在阅读Robert Bellah的Religion and progress in Modern Asia一书时(约1967年左右),看到了Creative transformation(创造的转化)一词,非常喜欢。后来给殷海光先生的信中提到了这一个说法。”(3)1968年殷海光在给林毓生的回信中,对这一词大加赞赏,认为提的非常好。后来,林毓生又将这个词修正为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被海峡两岸的学者广泛接受。

另一名学者张灏,也提出了“现代化与传统双向批判”之说,张灏也有留美经历,也同样受了殷海光的启导。20世纪前期和中期,人们都是站在现代化的立场上对传统做批判,他认为这是不够的,现代化虽然是发展的需要,但是却不能一味歌颂,无条件的接受它的价值。因而,在以现代化批判传统的同时,也要以传统为借鉴,以传统中的真精神来批判现代化,当然,用传统来对现代化进行补偏救弊的功能时,也不能僵化的照搬,而应该去发掘中国特有的思想智慧,为今所用。张灏的“现代化与传统双向批判”说对于文化的重建,有积极的意义和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除了林毓生、张灏对韦政通思想产生过影响外,余英时对于中国文化重建问题的探索,也与韦政通这方面的思想有相似之处。20世纪80年代初期,余英时发表《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文中认为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现代思想贫困是事实,“70年来,我们都在‘临渊羡鱼’的心理状态下蹉跎过去了,但‘退而结网’的工作却始终没有认真地进行,这是今后必须补足的一课。”(4)余英时再三强调的“退而结网”的观念,与韦政通的“批判地继承及创造性的发展”是相通的。

不断追求反思和超越的思想是韦政通一生不懈努力的方向。韦政通曾从《文星》杂志的“中西文化论战”事件影响中谈到“创造的转化”问题:“西化”和“全盘西化”这些名词在中西文化的论战之后开始不再流行,并以“现代化”代替“西化”,与“传统”也不再被看做对立,在“现代化”受到严格的批判以后,“创造的转化”得以流行。韦政通在经历或旁观台湾社会的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吸收各种知识养分,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进行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各种思想的探险。

创造性转化无疑是对思想的创新,既是创新,就免不了需要探险精神,韦政通也正是这样一位思想的探险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化大发展,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思想探险的行列,创造性转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得到认同和重视。韦政通在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创造的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探讨中国文化重建的过程,重建中国文化是一历史性的艰巨工程,不论用什么方式工作,都必须培育开放的心灵,并努力消除文化约束与文化偏见,韦政通本人一直以来运用一种批判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批判的方法是在热情的投入、信任的跟随以及尽可能的全部加以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

三、贡献以及局限性

对于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特色,唐凯麟、王泽应在其所著的《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一书中,对韦政通有如此的评论:“殷海光曾说,韦政通是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彻底批判和对自由主义思潮多有贡献的知名学者。事实也是如此。在六七十年代乃至80年代的台湾学术界,韦政通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所作的揭露与批判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为尖刻而又不失理论性的。”(5)并认为:“韦政通的伦理思想从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批判起步,但他对儒家伦理文化的批判不同于其他自由主义只注重政治层面的批判和局限于消极现象的简单描绘,不是激烈反传统主义所掩盖下的情绪化行为,而是立足于工业文明所发展起来的伦理价值系统,对之作一种比较性的剖析,然后揭示出儒家道德思想的特质及其所产生的根本缺陷。”(6)尹文汉在《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韦政通伦理思想研究》一书中,认为韦政通对传统伦理创造性转化工作在内容方面做的贡献有以下几点:“1.深入探讨了传统伦理;2.深入讨论了传统伦理现代转化的一系列深层问题;3.为现代伦理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体系。”(7)韦政通这样一位人格独立、博爱,有着巨大勇气正面社会的知识分子,他是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以审视伦理价值的转变的。他提出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将传统价值观念与新的价值观相互融合。“无论是对儒家伦理的批评,还是提倡突破传统的价值观以建立指导现代社会生活的新的价值观,韦政通的观点值得重视。”(8)

韦政通的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期主要是在上个世纪,其主要讨论的内容也是在工业社会下的伦理问题。然而,对于已经步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来说,已经是一个进入全球化的、信息化的社会。由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革新,社会变化的步伐加快,新信息技术被应有到更多的工业部门去,并生产出来更多的新产品,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密集的社会。与此想对应的,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一方面,信息的多元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应有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信息的多元化又带来了信息数量的极其庞大,使得对于信息的过滤不能做到完全,于是有用无用的信息常常会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们增加了判断真假对错的工作,以及对责任观念的淡漠,伦理出现新的问题。就这方面而言,韦政通所讨论的工业文明下的伦理问题显然不能揽扩信息时代下的伦理问题,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出现的伦理问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去思考。

从韦政通的整个思想来看,他要将自由、民主与传统伦理结合一起,才能重建中国的文化。他提出新伦理需要新的典范,因为重建不仅需要在言语上去呼唤,更需要在行动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担当起知识分子的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从甲午中日战争算起,中国人奋发图强的历史,也已经有整整七十年了,为什么我们的思想,总是在拥护传统与反传统的一条狭巷子里混战?由于一开始我便有此觉悟,所以在告别传统主义后,反传统的激情是有过,但从未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一个西化主义者。”(9)因而,韦政通既不是自由主义者也不是新儒家,纵观韦政通的思想和学思历程,无论是思想的探险也好,还是自我的超越也罢,他都没有离开批判的精神。韦政通的批判工作的终极目标,则是希望把现代中国的传统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形成统一的理论,并在他此后的学思历程中,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

韦政通希望将现代中国的传统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发展出一个统一的理论,这一理念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历程,并使他在此后的学思历程中,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因而韦政通对传统的态度既不像新儒家那样以信仰切入,也不同于自由主义者,他批判传统但并不弃绝传统,他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沟通,以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伦理,更好的将儒家伦理进行现代的转化。韦政通关于儒家伦理现代转化思想的发展历程是在不断的求索和探险中完成的,这个思想历程的重心就是如何将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的过程。在他的走向重建新传统之路的构想中,他不是将传统完全抛弃,而是侧重用问题意识去思考传统儒学中的一些缺陷,再运用现代的多元化的手段加以探索,探索一条可以与科学、民主相结合的伦理新路子,努力要求自己做到“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韦政通从对传统伦理思想的批评入手去探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问题,认为需要在传统价值观念与新的价值之间进行相互融合,以便使人们既能在心理上找到归属感,又能使新的价值指南在渐变中达到价值更新的目的。他认为:我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传统,而是没有把创造力激发出来。韦政通对传统和儒家伦理的这种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使得他的伦理思想有着与自由主义者和新儒家都不相同的特殊性。

注释:

(1)蔡德麟,景海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2)张斌峰,编.殷海光文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28。

(3)吴根友,欧崇敬,王立新,主编.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

(4)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29。

(5)唐凯麟,王泽应,著.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2。

(6)唐凯麟,王泽应,著.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4-105。

(7)尹文汉.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韦政通伦理思想研究[M].台北:水牛出版社,2008:172。

(8)谭忠诚,陈少峰.伦理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333。

(9)韦政通.人是可以这样活的[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190。

[1]蔡德麟,景海峰.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斌峰.殷海光文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3]吴根友,欧崇敬,王立新.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4]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尹文汉.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韦政通伦理思想研究[M].台北:水牛出版社,2008.

[7]谭忠诚,陈少峰著.伦理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8]韦政通.人是可以这样活的[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0.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儒家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