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服择业心理障碍 找回大学生的自尊

2013-08-15王永胜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志愿技能心理

王永胜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1)

近几年来,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高校一片繁荣,大学生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暂时满足了家长及学校和社会的各种需求,在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扩招的背后,学生的就业问题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一些高校在打着“自主择业”的旗帜下,把学生推向社会,而社会所提供的工作职位又十分有限,家长又把过多的希望寄于学校身上,而大学生本身在学校又没能真正学到应对社会的基本技能,依赖、从重、自卑、虚荣等不良心理成为他们立足社会的严重障碍。

一、各种不良就业心理

(一)不正确的自我定位

一部分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自我欣赏,使他们在求职中期望值偏高,好高骛远。择业时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同时是我去择业,而非职业择我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自负武断。攀比,挑优,导致判断偏差,错失良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瞧不起体力劳动或者在他们眼中是“低层次人”做的工作,他们情愿待业,也不甘于体力劳动,而又收入甚微,因为这些低微的工作恰恰是学校里教师教他们所蔑视的。这样就耽误了就业的机会。这些不切实际的自我定位,致使他们错过了一次次就业的机会。

(二)过分的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想凭借父母良好的社会关系的优势,耐心等待工作的到来。结果一等就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本来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由于这种心态的影响,白白错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由于对他人的依赖,即使找了个工作,也不踏实工作,总想着很快就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以致到被老板“炒”掉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失去的是什么。种种依赖心理的作怪,致使这些大学生们“耐心而焦急”的等待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被动的盲目从众心理

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挑战意识,即使找不到工作也在盲目观望,如果别的同学也找不到工作心里也就“平衡”,如果别的同学找到了工作,找各种理由说自己不适合这种工作,也有一些学生盲目考研,而不愿付诸努力,成了浪荡几年的“校漂一族”。他们害怕工作,更怕进入社会,只能跟着别人的感觉走。

(四)自卑失望心理

一些学生受学校名气、专业、个人经验的限制,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畏怯、心虚等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由于高考的一时失误,走进了一个不理想的学校,入校后,在学业上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终日碌碌无为,大学四年转眼过去,回过头来,发现自己一无所学,加上其它方面的劣势,致使面试过程中,即使一个来自名校能力不如自己的学生也从气势上战胜了这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由于这种自卑心理长时间的影响,使得平时学习过程中就形成了内向,胆小,无能的外表气质。这种极度溃乏的文化外表,自然经不起面试中的唇枪舌战。

二、择业辅导策略

(一)择业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正确评价自己的办法就是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的财富对于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都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

其次要克服焦虑的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中国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恐怕要伴随你一生。大学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个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或克服。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这样做容易使择业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忧虑的情感。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再次是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即使是“三高”职位也同样需要吃苦。曾有过一些大学生,千方百计挤进了外企后,又很快跳槽了,其原因是受不了外企紧张的节奏和工作的高效率。另外也应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易成功。

(二)实践技能的培养

大学生实践技能诸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对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缓和紧张,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成功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或教育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减少不合适,不正确的就业选择,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如在大学期间让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不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有两大不幸:第一个不幸是,在学生时代,由于失去应尽而未尽的社会公益义务的机会,他们可能产生像焦躁、冷漠、虚荣等消极心态。因为志愿工作是学生在履行社会公益义务的时候,感受人间真情温暖,及修养礼仪、诚信、良知、正义、奉献精神的最佳方式;第二个不幸是,学生不通过社会志愿服务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实现所定目标,就很难增进自我意识和直接感受自身行为对周围世界产生的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了这类的志愿服务,他们便学会了理解父母、理解工作单位、理解他人,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关爱弱势、如何关注自然、如何珍惜拥有,更懂得如何奋斗,如何为成功更好的创造机会、如何合理的定位自己,放弃不切实际的追求和梦想,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未来。

(三)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而这个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地、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学校的着眼点,不应仅攻求于空洞的理论,让一些理论上讲得通的东西,在现实中却无“用武之地”,根本应付不了千变万化的现实工作。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一种能力,是使其能够不断适应变化并不断在其过程中学到新的东西,人们应该学习如何学会学习学校之外的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不只是在学校仅学会如何学习学校的书本知识,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技能。“学校的目的应当较多的注意到把青年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跟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一旦学校忘记了它的对象,它的对象也就忘记了学校,从而出现“学校繁荣、教育衰败”的现象,“无目的的升学者”和非本意就学者“增加。”这不仅是学校的悲哀,更是家庭的悲哀,因为家庭教育的动向总是跟在学校的后面,学生的未来工作,家长总寄希望于学校,而学校又无能为力,学校又把学生推向社会,所谓自主择业,有限的工作岗位如何为批量的大学生提供满意的工作,那么家庭十几年供养孩子苦读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太多的责怨都无济于事,家庭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放在为了升学而苦读呢?而学校更应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而非四年的应付学业。

[1]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教育出社,2002,7:204-2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

[3]新华网. 大学生就业心态及其调适[EB/OL].http://www.xin h uane t.com/em p loymen t/qzsc.ht m.

[4]徐建东.社区志愿服务:有待强攻的德育课程创生领域[J].教育研究,2005,(9).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

[6]陈桂生.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0.

猜你喜欢

志愿技能心理
以志愿,致青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心理小测试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心理感受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