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主”姜鸿章与中共地下党员张适的深厚情谊
2013-08-15李春华
李春华
姜鸿章,字鹏博,1896年生于绥化县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其母也是地主家庭出身。姜三岁丧父,从小由外婆抚养长大,并在其家办的私塾和北京书院学习。成人后在绥化四方台欢喜岭经营着一些土地,由其表哥负责管理,是远近闻名的地主。但他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又是在思想上崇敬共产党、热爱共产党的党外忠诚合作者。他跟着共产党走了一生,还出资办了小学和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他被称为“开明绅士”、“赤色绅士”。1946年因他对革命的贡献当选黑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行政委员并任驻省常委,1948年不幸逝世。
张适,又名张适斋、张有才、张弓,1904年出生在山东省昌乐县圈子庄一个中农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市黄埔军校六期学员。1927年12月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1929年底到东北地区开辟党的组织,是绥化、海伦地区党组织创始人之一。还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中共哈尔滨市委委员、道外区区委书记、中共奉天特委书记等职。1945年8月来到哈尔滨,被李兆麟任命为中苏友协副秘书长。1946年与李兆麟同日被特务暗害,牺牲于哈尔滨道外的“西门脸”。
抗战期间,张经常住在姜家,姜多次帮助张脱险,还将自己开办的学校作为张组织革命活动的据点。张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绝口否认与姜熟识,姜还到张服刑的监狱送去应季衣物,为张打点,帮助他抚养年幼的儿子。在张的影响下,姜为其筹措了大量用于革命活动的经费。张留给世人的唯一影像资料就是抱着姜的小儿子照的。这就是那个特殊年代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令人感动,也令人震撼,更令后人回味。
一、为张适等中共地下党员提供栖身藏所
1927年12月我党领导的著名的“广州起义”失败后,竖年参加起义1000多人在花县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张适任三营党代表,在海陆丰的斗争中负了伤,从广东一路乞讨,回到山东家中已是1928年初了。当时山东白色恐怖严重,不能藏身,由家里人从各方面筹集一点路费,来到东北绥化寻找党组织投奔在那里开成记木厂的族亲九爷爷,当上了东北林场的伐木工人,继而因为有文化成为林场的会计。
1928年,四方台开明绅士姜鹏博出资创办博文小学,自任校董。1929年春为了取得合法的身份,张适和另一名地下党员梁道庭应聘来到博文小学任职——梁任校长,张任国文教员。这时姜鹏博已知道他们的身份。此后陆续又来了几位教员也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姜鹏博的外甥杨雨泽在一份材料中写道“据舅父后来回忆时说‘当时教职员中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1)张适的学生中就有姜家及其亲属的孩子。在教学工作中,张适的博学和人品赢得了姜鹏博的尊重。这所学校也成为地下党员张适等人的栖身之地,他们以博文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博文小学成为以张适为书记、梁道庭等为委员的中共四方台特支的一处重要根据地,党的地下工作均以学校为军点,并组织教员、学生、铁路工人、农民进行反日活动。就这样张姜两人相互欣赏,情谊渐浓,由此两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交集在一起演绎出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
博文小学被迫关闭后,张适住到了姜鹏博家中。足见他们的友谊已非同一般了。姜家正房五间,三间住着姜和两个老婆,一间住着姜家的孩子,张适就住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正房里。姜鹏博的二女儿姜敏今年82岁了,她在回想当时的情景时说:“姜家家规很严,不许家里人打听住在家里的外人的身份”(2)。住在同院的姜敏的表哥郑浩后来回忆:“在我们家常看见老师们,时出时没来来往往,看样子很紧张、很忙碌,连说话也不让小孩听了,不认识的人也来往多了。”(3)
杨一辰,张适的同乡,解放前曾任过奉天特委书记、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哈尔滨市委书记,解放后任河北省副省长、中共八届候补委员、商业部长。在1978年给张同嘉的信中写道:“我为找你父亲曾到他家——绥化县西街姜宅,门上有‘松节竹筠’四个大字的牌匾”。事隔四十多年,老人仍对这个街牌有清晰的记忆,可见他不应该只去了一次。
姜家此时俨然已成为张适等地下党员秘密聚会的地点。姜鹏博深知其中的利害,仍给予了无私、无畏的支持,承受的危险有多大可想而知。
二、为张适开展革命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东北也是一片白色恐怖,共产党员受到追剿和杀戮,凡是从事革命活动的人面临着随时都会牺牲的危险,帮助共产党的人也同样是这种处境,姜鹏博不会不知道,但是他却让自己的外甥掩护张适开展革命活动。足见他对张适所做事情已认可到可以不顾家人的危险而倾力保护的程度。
“九一八”事变前,住在绥化县西南隅四道街四三号的姜家大院里的除了姜家人、厨师、张适外,还有住在厢房的姜鹏博守寡的妹妹和两个外甥。小外甥郑浩当时只有六七岁,也在舅父办的博文学校读书,恰巧他的启蒙老师就是张适。郑浩说:“在这个时期,他经常去巴彦、望奎、呼兰、海伦等地。每次从外地回来都很高兴,特别喜欢我,带我去哈尔滨看朋友,每次带我出去,母亲总是给我换一身新衣服。直到他住在哈尔滨后也就不跟他一起旅行了。”(4)张适出狱后告诉已成长为一个爱国青年的郑浩,说带他去旅行都是为了借小孩来做掩护,给他带书信,他感谢郑浩的帮助。
1942年,已在监狱服刑九年的张适赶上伪满洲国庆祝“建国十周年”发布特赦令而被减刑出狱。离开服刑的新京(长春)监狱,张适拖着倍受摧残的身体想到的第一个可以去的地方就是老朋友姜鹏博所在的绥化。因他在牢狱里学会排字手艺,于是就在绥化县城的庆记印刷厂当了名排字工人。但因在绥化街里,必须按伪警察署规定,定期写感想、做汇报,而且伪警察署把他和姜鹏博都列为“要视查人”,如情况紧急,随时都有遇害的可能,姜感到张适在此不宜久留,他们商议后决定去甘南姜的姐夫张海山家并托人为张找到一份甘南县道德会文书的工作,并对行程做了周密筹划。在1943年的除夕之夜,姜亲自把他送到哈尔滨道里头道街济坤医院的杨振国(5)那里。又给在齐齐哈尔市伪满地方警察学校学习的外甥杨雨泽发了电报,称自己因病来哈尔滨济坤医院就医,需要他来协助,实际是想让外甥陪同张适去甘南,并一再叮嘱:“雨泽让你送张大舅就因为你是警察,一路上你要多照应,不要出事”。(6)“途中要听大舅的,无事防备,有事不可马虎大意”(7)。杨雨泽对自己的舅舅非常敬畏,在警察学校学习的所有学费都是舅舅资助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请假很费周折,为的给一位绅士带路,觉得舅父太小题大做了,但舅父之命比我父母之命还要严格,不敢流露半点不悦之色,只有唯唯称是。”就这样在这个小警察的掩护下,张适来到了甘南县,躲过了敌人的迫害。
三、为困境中的张适提供生活保障
电视剧《借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陷入窘境的中共地下党员雄阔海开展革命活动的艰难。我想张适也会经常被这种情况所困扰。作为一个地下党员,居无定所,经常变换工作,在得不到党的经费的时候,生活就没有保障。但庆幸的是他有姜鹏博这么个朋友。
在博文学校任教期间,张适为了开辟党的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发动,不可能每天都按时上课,甚至一段时间都不能回到学校,如果没有姜鹏博的默许,他早就被辞退了。相反,他在这里生活无忧,对革命事业的投入更是义无反顾。住在姜家的那段日子全部的生活开销都由姜家承担。郑浩的妈妈就曾给张适做过多条棉袍,穿出去是新的,回来时变成破旧的了,他把新的给了更需要的工人,姜家没有人责备他。
1933年张适在奉天(沈阳)被铺。先后在沈阳、长春的监狱服刑直到1942年释放,在狱中的换季衣物都是姜鹏博的老婆、妹妹给做的。姜敏老人还记得姐姐曾告诉她,当年妈妈和姑姑在给张适做棉裤时还把钱柔软后絮行在棉花里供他在狱中打点时使用。开始每年春秋换季,姜鹏博都亲自去奉天送衣物。后来姜因被怀疑参加抗日而被宪兵抓捕也入狱一年,是有过前科的思想犯,伪警察不准他外出。因此去沈阳送换季衣服的事情就交给了郑浩。政治犯是不准探望的,郑浩每次由绥化到奉天,只能在晚上下车,求姜鹏博的朋友——站前悦来栈门前的鲁大爷帮助把东西转给张适,有时也给带封平安信。张适转到新京(长春)监狱后,也多是郑浩去那里托一位舅父的朋友帮助转送衣物,为此姜还多次答谢朋友。1942年,姜鹏博再次求奉天伪高等法院审判官托人从中说情(8),又恰逢伪满庆祝建国十周年大赦,张适被假释。姜对入狱多年的张适不离不弃,说明他已把张适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了。事实上,他们经过生死的考验,俨然已亲如兄弟了。
张适出狱后隐居在姜鹏博家。1943年回山东找党的关系,得知祖父母、父母和妻子都已去世,幼子张同嘉13岁还没有读书,就带回寄养在姜家读书了。姜鹏博还曾亲自给张适的长子张同喜写信报平安,说“汝父和广生均好,身体较前均谓强健请勿念。”广生指的就是张同嘉。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开展党的工作,张适只与儿子在一起15天不得不离开绥化远去甘南,年幼的儿子就完全交给姜家来照顾了,此后再没有回来过。据张同嘉回忆,姜家对他视如己出,他和姜家的孩子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三年多。1946年得知张适被害,姜鹏博非常难过并亲口讲这个消息告诉了年少的张同嘉,更加悉心照顾这个烈士的后代直到当年9月份组织安排他以烈士子弟身份去望奎参军为止,他还记当年是绥化中心县委书记、望奎专员陈雷接的他。姜鹏博还对张同嘉说如不愿意参军,他就供他继续学习。
四、参加张适组织的抗日活动
“1932年春,马占山第二次在呼兰松浦镇抗战时,四方台站在张适斋同志组织下成立了抗日义勇军大队,共有二百多人,枪支三百多支。这年旧历四月二十四日,这支部队在四方台镇附近和日军打了一仗,打死日军军曹一名,便撤退到绥楞县东山里。因这年从春到初冬,连日降雨不止,队长姜蓬勃(鹏博)和一些战士都患了痢疾。而日寇初来,又施行怀柔政策,故部队逐渐减员,最后,只剩下队长姜蓬勃和参谋长张适斋及副参谋长梁道庭等不足十员。”(9)这是现今发现的姜鹏博亲自参加抗日活动并担任领导职务的比较详细的记录,从他任队长一职看,他是积极主动参加到队伍中来并与张适并肩作战的,“后来这支队伍同赵尚志、张甲洲领导的巴彦游击队合并了……满洲省委就决定他(指张适)回绥化继续做党的工作。”(10)姜鹏博也随即离开部队继续当着自己的地主,这段经历可能是他唯一一次拿起武器与日伪军作战的经历。
五、相互保护
1933年,张适赴任奉天特委书记。10月因叛徒告密被抓到了日本宪兵队,经奉天宪兵队本部、警察厅、检察厅先后5个月的刑讯、调查,找不到太多有价值的证据,于次年3月移送奉天高等法院以“国事犯”判处12年徒刑。5个月敌人对他使用了各种酷刑,都没有撬开他的嘴。冯仲云说张适:“他在狱中倍受酷刑,但坚贞不屈(杨一辰同志与之同狱,知之甚详)”(11)。张适经受住了敌人对他肉体的折磨,保住了党的机密,也保住了给予他巨大支撑的老朋友姜鹏博一家。
多年后郑浩回忆时写到:“记得我念小学时,年初的一个晚上,舅父被日本宪兵抓走了,说是受到朋友牵连,但舅父一口否认不认识奉天有什么人。花了好多钱买通了宪兵队的黄翻译,才把舅父放了。后来才知道舅父被抓的原因是由于张适同志在奉天搞特委工作,因有人告密,他被捕了受了牵连。”(12)这件事杨一辰也是知道的,在1978年12月15日他给张同嘉的信中写到:“在绥化他有一个老朋友,叫姜鹏博——他经常掩护你父亲。他曾受到过日寇的酷刑”。地主出身的姜鹏博缘何也能挺过严酷的刑罚而不吐露半点秘密,应该不仅仅是敬佩张适的为人、可能也信仰张适信仰的主义的。
两个硬汉在不同的地方受着同样的刑罚,却没有使对方受到一点伤害,才为后来两人再次见面提供了可能。
在姜鹏博诞辰百年之际,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希望大家不要忘记那个当时的大地主对一些中共地下党员的无私帮助。两位老人离世有六十余年了,他们的后代也大都过了八十岁,但来往从未中断,两家的旷世奇缘仍在延续。
岁月如梭,如今我们早已远离了硝烟弥漫的年代,但两位前辈的故事仍然感动着后人,撩拨的不只是一位地方史工作者的情怀。
我庆幸偶识烈士的儿子并得到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又通过他采访到生活在哈尔滨的姜家的儿女,才让开明绅士和革命者的故事丰满起来,这篇文章也让我兑现了采访张同嘉和姜敏两位离休干部时的承诺。
注释:
(1)姜鹏博外甥杨雨泽吉林副厅级干部,写有《我和张适相识的经过》一文。
(2)2012年6月23日在姜敏家采访。
(3)郑浩,石油工业部的一个局长。1986年7月7日写有《追述我的老师——烈士张适同志》一文,其妻子是张同嘉的老师。
(4)郑浩.追述我的老师——烈士张适同志。
(5)与张适同乡、同学,解放后任哈尔滨市政协委员。
(6)杨雨泽,姜鹏博妹妹的儿子,曾任长春百货采购供应站副经理。1982年2月16日写有《我和张适相识的经过》一文
(7)杨雨泽.我和张适相识的经过。
(8)姜鹏博外甥杨爱群写给冯仲云的信。
(9)与张适一同工作过的地下党员张克明1988年在绥化四方台镇写有《回忆张适斋》一文。
(10)摘抄自中共哈尔滨市委员会办公厅地方党史研究室访问录、回忆录资料卷六——《第二次访问杨一辰同志谈话记录》。
(11)1957年水电部副部长冯仲云为证明张适的身份写给昌乐县委组织部的材料。
(12)郑浩.追述我的老师——烈士张适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