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方志馆简述(连载一)

2013-08-15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4期
关键词:女真鲜卑渤海

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

黑龙江地域历史悠久,早在4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人类生活这片黑土地上。随着历史的进程,黑龙江地区形成了肃慎、濊貊、东胡三大族系,他们的后裔建立起来的北魏、辽、金、元、清五代王朝,为中华大地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作为中国近代历史重大时刻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黑龙江更是为抗击沙俄、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省人民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把千里荒野变成万亩良田、滚滚油田,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共和国长子”的头衔和数不清的“第一”接踵而至。新时代的黑龙江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能源、原材料和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这块广裹无垠的黑土地发生了让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为使方志文化进一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资金、场地等难题,建成黑龙江省方志馆,并于6月24日正式开馆。黑龙江省方志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主要采用新媒体表现形式,以《龙江足迹》、《走进龙江》、《龙江骄傲》、《龙江声音》四个板块为主,集中展示黑龙江的历史概况、基本省情、发展变化以及地方志编修成果,让世人更好地认识龙江、了解龙江,打造宣传龙江的文化名片,致力成为省情教育和爱国爱家乡教育的重要文化基地。

在《龙江足迹》中,以时间为线索,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远古先民——黑龙江地区早期居民”、“肃慎族系——一脉相承的北方氏族”、“拓跋鲜卑——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渤海归唐——‘海东盛国’渤海国”、“契丹崛起——与北宋争雄的大辽”、“金源内地——女真兴起与大金立国”、“后金满清——最后的封建王朝”、“悲壮山河——黑龙江地区的抗俄斗争”、“血色龙江——黑龙江14年抗日历程”、“迎接共和国曙光——解放战胜时期的黑龙江”等部分系统介绍了黑龙江省由古至今所走过的历程。并重点突出了“渔猎文明”、“草原文明”、“流寓文化”和“闯关东”等文化精神。

远古先民——黑龙江地区早期居民

距今约6000年,一部分由华北迁徙来的远古猎人定居下来,成为黑龙江地区的早期居民,人们过着以渔猎为主的生活。约4000多年前,大兴安岭内外、黑龙江流域的各少数民族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有了早期的农业、畜牧业、渔猎业,并产生了私有财产。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口的增多,生产能力的提高,黑龙江流域逐渐按照血统组成比较固定的氏族部落和部落集团,先后形成东部的肃慎、中部的濊貊、西部的东胡三大族系,开始进入氏族社会。

肃慎族系——一脉相承的北方氏族

肃慎,又称息慎、稷慎。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东北夷即有肃慎。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肃慎自先秦之后,在汉魏为挹娄,北朝时是勿吉,隋唐称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皆出于此,诸族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拓跋鲜卑——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鲜卑族源属东胡部落,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居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并因留居漠北的匈奴并入,势力逐渐强盛。公元386年,拓拔鲜卑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北魏政权,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打破了汉族一统中国的格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石刻,为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内容与《魏书·礼志》一所载大致相同,进一步证实了大兴安岭北段即是拓跋鲜卑发祥地“大鲜卑山”。

渤海归唐——“海东盛国”渤海国

公元698年,肃慎族后裔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创建“震国”。705年,大祚荣接受招慰归顺唐朝。此后,渤海不断遣使朝唐,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与日俱增。渤海传15世,历时229年,最盛时辖5京、15府、62州,居民达10多万户,史称“海东盛国”。755年,迁都上京忽汗城(今宁安市渤海镇),使渤海国重心移到黑龙江地区,上京遂超过了日本平城京和新罗王京庆州,仅次于唐朝长安,成为东亚地区第二大城市,渤海国也成为东北亚最发达的地域之一。渤海时期,出现了黑龙江历史第一个国立图书馆、第一所大学,接受了第一个外国留学生。

契丹崛起——与北宋争雄的大辽

契丹源于东胡后裔,于公元907年统一各部,成为继北魏后黑龙江流域又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925年,契丹东征渤海国,于旧地建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遗民。938年改国号为辽,传9世,历210年。辽在黑龙江西部地区设置州县,设生女真节度使统领。为维护、巩固其统治,辽朝廷经常迁徙居民,使各部族间交往频繁,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加快了民族的融合。在今泰来县塔子城出土的辽大安七年(1091年)刻石上记有47个汉族人姓氏,是我国历史上汉族人民北徙黑龙江流域,进行开发垦殖第一次高峰的历史见证。

金源内地——女真兴起与大金立国

女真原为肃慎后裔靺鞨的一支——黑水靺鞨部,居于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两岸一带,唐代时臣属于渤海。至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辽灭渤海国后,收编南方的女真族,称为熟女真,北方则是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各部,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政权,定都上京会宁府(今阿城)达38年之久,先后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等四帝。金朝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辽朝宣战,于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随即撕毁与北宋之约,两次南下中原,于1127年灭北宋。金历10世,达119年。1142年,金与南宋签订“绍兴和议”,金王朝至此奠定入主中原的大业。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第一次将长城内外的民族融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为中国版图北部边疆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后金满清——最后的封建王朝

金代之后,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东北的女真后裔,元代归属合芝府水达达等路管辖,明初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和库页岛等地。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在金亡后近400年再度兴起,建立后金政权。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清,逐步统一全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元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廷先后在黑龙江地区设置了宁古塔、吉林、黑龙江将军,成为以“黑龙江”命名政区的开端。1907年,设置黑龙江行省,是为黑龙江设省之始。

悲壮山河——黑龙江地区的抗俄斗争

从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11月开始,随着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黑龙江人民不断抗击侵略的斗争也随之载入历史。清康熙时期清廷赢得两次雅克萨战役的胜利,但鸦片战争后,沙俄迫使日渐衰败的清政府签下《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取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沙俄又乘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际,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东北境内修筑和经营铁路的权力,并逐渐擭夺了铁路沿线的司法、行政等特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黑龙江各地兴起,沙俄17万大军以“保护”铁路为由大举侵犯黑龙江,并制造了耸人听闻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和“海兰泡惨案”。虽然,主权沦丧,国土割让,但在黑龙江地区轰轰烈烈的抗俄斗争中,涌现出萨布素、杨凤祥、袁寿山、程德全这些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以及在中东铁路问题上与沙俄据理力争、竭力斡旋的宋小濂、许景澄、朱庆澜等爱国官员。此外,黑龙江各民族人民也掀起群众性的及帝怒潮。黑龙江人民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俄斗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黑龙江各民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和巩固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猜你喜欢

女真鲜卑渤海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女真从兴起到脱离明朝东北亚封贡体系的策略选择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
渤海国文化浅析
女真不是“东方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