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评《牡丹江市志》的感想与认识
2013-08-15刘树波
刘树波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拜读《牡丹江市志》,很受启发,特别是此次评议会,有来自中指组、方志出版社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全省志书评审专家,对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收获很大。牡丹江市志办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笔耕不辍,付出了艰辛,完成了约320万字的评议稿,取得了初步成果,来之不易。下面就研读志稿情况谈点感想和认识。
一、志稿特点
《牡丹江市志》评议稿,总的看,观点正确,体例完备,体裁运用得当,结构层次清晰。篇目框架设计比较合理,符合“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基本要求。资料丰富,特色突出,文表运用比较得当,时空界限把握较好。行文简洁、流畅,竖写有一定深度。表格、称谓、物理量、符号等运用大多比较规范。实现了资料性、著述性和服务性的有机结合,是一部基础较好、质量较高的志稿。
(一)观点正确,特色突出
志稿观点鲜明,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的客观记述了牡丹江市改革开放20年间的时代风貌和发展历程,整部志稿贯穿了改革开放的主线,浸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承载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发展,新成就,新问题,新思考,新希望。志稿充分反映了区别于其他地域的不同特点,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事物彰显出来,这是志稿的一大亮点。如第五编经济综合管理设海关章,第六编工业设橡胶制造业、军事工业章,第十编设旅游编,第三十编宗教民俗设少数民族风俗节等,都体现了地方特色。丰富的地情资源和突出的时代地方特色,将为牡丹江市的现在和未来留下厚重的、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为牡丹江市的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体例完备,结构清晰
《牡丹江市志》评议稿采用编章节目体,章法、结构、体裁运用比较好,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全志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从编章到节,特别是节下竖写单元,层次分明有序,这是志稿的一大特点。如第一编政区第三章城区等,层次划分非常清晰到位。
志稿综合运用述、记、志、图、表等体裁,体裁运用比较恰当得体,文表图有机结合。如第一编政区第五章人口,文字概括得体,表数据翔实,记述精炼,使用价值比较高,充分体现了志书为用的基本原则。第三节人口构成,记述了牡丹江市人口性别、年龄、百岁老人、文化、民族、家庭、行业、城乡及婚姻构成。第二编自然环境第一章地质,牡丹江市地质图、地貌图,气温、降水、日照综合图(示意图)运用的恰到好处。
(三)内容充实丰富,著述性强
资料性著述是地方志书的本质特点。志稿绝大部分内容记述比较丰富,体现了志书的著述性与翔实性。如第一编政区第二章行政区划,不但记述了牡丹江市区划更易,而且翔实记述了1986~2005年牡丹江市434条街(路)名称的变化情况。记述到位,上下限、转折要素齐全。这正是存史、用志所需要的,不用说几百年,几年或十几年,某条街(路)恐怕就不存在了。
(四)反映以事系人
人是改造自然和促进社会进步中起主宰作用的因素,通过记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时与之密切相关人的主要活动,即通过人的活动更好地反映事业发展和兴衰起伏,因事系人,见人见物。如第六编第九章医药工业第一节中成药,记述了李振国历经5年潜心研制的中成药“疏血能”回到牡丹江市创办制药厂的创业经历。第二十五编第三章文学艺术创作、第四章表演艺术都记述了人的创作表演等活动,增强了志书的鲜活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五)揭示规律,彰明因果
志书记的是史实,人们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为当代和后人知往鉴来,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如第八编第四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第三节种植业结构调整,“牡丹江城郊小麦亩产较其它作物偏低,小麦品质较南方和进口小麦偏下,造成种植面积连年下滑。到2005年,全市不再种植小麦。”下滑及不种的原因交待的十分清楚,因果关系详尽。
二、需要研究和建议的问题
尽管志稿总体是成功的,优点之处也是不胜枚举,但作为一部评议稿,有的地方尚需斟酌研究和修改。
(一)总述
通过总述,可以立体地再现地情之全貌。总述的表现形式大多不设大小标题,大多用一、二、三……表示,标题是通过内容提示和反映的。一般不设标题的原因可能是基于:一是区别于正文。正文是志书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志书的主体和关键部分。无论是章节条目体,还是章节目体,正文都带有大小标题,以具体反映事物的变化。二是影响总述的高度。总述是全志主要内容的提炼和升华,是地域地情之总览和缩影。因此,总述在形式上还需要斟酌。
(二)篇目
篇目是志书的框架、蓝图和导引。志书编纂,篇目要先行,其设置必须为志书的体例和内容服务。篇目拟定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志书编纂过程和整体质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做出了明确规定:“地方志的篇目设置,应合乎科学分类和现代社会分工实际,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形式上不强求一律。”这是篇目设置时遵循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设置篇目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演变和人们认识事物的不断深化,新事物的产生和原事物的消退,地情资源的变化等情况,篇目的设置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追求科学和完美。志书编纂的过程,也是篇目修改完善的过程。志稿的篇目设置个别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
一是顺序。篇目顺序要符合一定逻辑和规律,无论是横排,还是纵分,都有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和事物之间联系的定律。如第五编经济综合管理,工商管理、物价管理后设国有资产管理和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再设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大多将工商管理、物价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放在一起。主要是从事物本身内在管理因素,经济贸易、市场联系以及交叉管理等方面的考虑,彼此联系相对紧密一些;而土地、矿产管理相对上述一些管理,从职能、性质及管理等方面要相对疏远一些,大多的排列可能是及于上述原因。
二是分类归属。篇目设置要保持一事物的相对独立完整性,不能人为的将事物分开或交叉,分类要合理,归属要得当。实际编纂过程中,完全做到分类合理和归属得当是很困难的,但是,要深入细致的研究还是可以减少分类归属不当的问题。如第五编第八章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第三节计量管理,这节设置需要研究,有交叉重复、标题混杂、不够准确、题文移位等情况,建议重新考虑设置为五目:计量标准化建设、计量资质认证、监督检查、商业企业计量信得过活动、计量器具科研与生产,会相对符合记述的要求。
色谱柱:ZorbaxSB-C8(4.6mm×75mm,3.5 μm)或效能相当的色谱柱,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3.4 g与三乙胺15 mL,加1 000 mL水使其溶解,用磷酸调节pH至 5.5)-甲醇-四氢呋喃(体积比为 587∶323∶90);流速:1.5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30 nm;进样量:10 μL;柱温:45℃;出峰顺序:度洛西汀峰、杂质Ⅴ峰、杂质Ⅲ峰与杂质Ⅷ峰;理论板数:不低于2500。
三是层次辈份。在同一层次和类目中,要按同一标准进行分类,不能同时有几个标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或标准,都要遵循“事以类从,标准一致”的原则进行分类,否则就会出现概念混杂,标准不一的局面。篇目设置是对事物属性概念的层层划分,在划分时,大类横分要到位,要包容各类事物,每类事物在纵向分类时要适度。纵分不到位,就会造成众多不同性质的事物堆积在一个记述单元中,出现条理混乱或遗漏现象,使事物本身的特点不能得到充分反应;纵分过细,就会把完整的事物发展过程分的支离破碎,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如第三十二编社会保障,第二章养老保险、第三章医疗保险、第六章工伤保险、第七章生育保险、第八章失业保险,五章由章降为节,章名为社会保险,会比较合适一些。
四是标题。标题要求醒目、精炼、准确,符合志体。我们在编纂志书过程中常常讲“多一个字则繁,少一个字则残”,即用最精炼、最少的词语反映所需要的内容,这不但是对记述内容的要求,更是对拟定篇目标题的要求。如第二十四编第五章科技成果第三节成果选介,个别标题不够精炼,有些冗长,与志书篇目标题拟定要求还有距离。如“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改为“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研究”,可能更好一些,因为目下内容中已清楚的有标题完整的一句话。
(三)编章序
序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志有之,更是现代志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体,用来阐明编或章的主要内容,为全编或章作引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部完美的志书是需要序的导读和衬托。
一是序写偏于详略。有的序记述简单,用机构代替序(机构一般在正文中记述),没有很好的从一定的高度、全度和亮度反映事业发展变化。有的序记述过于详细,与正文竖写单元基本相同,出现序写与竖写不分的局面。
二是设序过于灵活。有的编章节都有,有的编章节都没有,而且就一编设序的形式也不一致,给人以随意性的感觉。
关于设序,不排斥灵活性,但还是要有一定规范、规律可循。作为志书,编或章应当有序。作为评议稿,还没有太多的直观感觉,但到成志以后,感觉可就大不一样了。
(四)记述整体性
整体性包括全志的整体性和章节目的整体性,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记述每项事物时要保持相对独立的完整性,不能人为地将事物分开,造成事物的脱节分离,要保证竖写单元记述的最小单位,使一事物以相对连续完整的状况存在于志书中,为读者和用志呈现出完整和立体的印象。如第十三编第一章财政第五节财务监督,将内容放在第四节财务管理中。第二章税收第三节征管稽查放在第二节税务管理中。第二十六编第六章广播电视设备设施,将这一章拆分,有关广播设备设施放在广播电台中,电视设备设施放在电视台中。这样整合会相对完整一些。
(五)记述笼统
竖写单元记述是对事物发生及发展变化的具体记述,节下竖写单元记述要清楚,要素齐全,上下限,转折变化要清晰可见,脉络清晰,前后照应。志稿中有的记述缺少内容、因果不详、记述简单、无时序,缺少上下限、转折及量的变化。表现为时间上跨度较大,有的内容从上限直接跨到下限,使事物的记述表现出概括总结式,不能体现出事物的具体变化过程,失去了记述事物的原本意义,也为读志用志、查考带来困难。时间跨度较大的,这种形式适用于有表格完整翔实数据辅佐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总结式等写法,还原事物的本来状态。
(六)记述主体
节目记述单元是整部志书的记述主体,记述内容要为节目服务,不能不分轻重、主次和详略,特别是不能用一般的事物代替主要核心的内容,造成喧宾夺主,平分秋色。如第十六编第三章施政纪略,记述主体有待研究。施政纪略主要是记述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战略思想,重大工程,大规模的行业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布局,改革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推进“三农”措施等等。本章中有的内容还需要取舍。如市政府在全市企业中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市政府召开城区绿化工作和爱国卫生月动员大会;举行纪念牡丹江市人民广播电台建台40周年座谈会等,可考虑记在相应的章节中。
(七)重复记述
记述重复一般表现为文字与文字之间重复,文字中数据与表格中数据之间的重复。文表结合是竖写最基本、最普遍的表现形式,简单的重复是不必要的,显得冗繁,不够精炼,不但会增加篇幅量,而且会影响志书的质量,这类情况主要是没有调整好记述角度造成的。志稿在这方面运用的比较好,体现了文表的有机结合。但是,个别地方文表结合表现为文字取代表格和文表数据重复,需要在研究。如第五编第八章质量技术监督第二节质量管理一目产品质量检查,多数年份文字部分数据与表中数据重复,可适当去掉文字部分的数据,会更精炼一些。第二十二编第二章人事管理第二节公务员,一目公务员队伍,各年份数据项目基本相同,干部总数、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务结构。可将数据集中分项列表,文字进行综合概括和转折变化,效果会更好。
(八)内容数据
数据是志书承载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揭示事物演变的直接反映,文字和数据的有机结合,构成事物的根本变化过程。如果数据不全、数据有误,会扭曲事物变化的原貌,对事物的发展产生质疑,降低志书质量,影响志书固有的作用。因为是评议稿,部分章节个别数据出现偏误在所难免,下一步的修改要注意审核。
(九)续志衔接
第二轮修志,存在与首轮相衔接的问题。第二轮修志其自身的上限规定,但是,有的事物记述为了保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可适当上溯。第二轮修志,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黑龙江省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有关规定》中明确:原则上从上届志书的下限写起,但有些事物,为了保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可适当上溯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另外,首轮志在编纂过程中,个别事物的记述可能会出现遗漏现象,在第二轮修志时要予以补遗。但是,如果首轮志记述了,上溯时间就不必太久,以免造成断限不明和不规范的感觉。
(十)规划化
编纂志稿中还是要注意把握规范性,对表格、称谓、物理量单位标注等,要按照国家、中指组和省志办志书规范标准进行记述,从而实现全志的统一。
一是物理量标注不统一。如经纬度、时间、温度、计量单位等标注不一致。
二是表的单位标注不统一。目前,已编纂志书表的单位都采取单个单位表上标,多个单位表里标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