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项目边缘化窘境——对竞技柔力球未来发展的思考
2013-08-15周建东
周建东 刘 龙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1 引言
柔力球运动是一种以太极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弧形引化为技术核心,以套路演练和竞技对抗为主要运动形式,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球类运动项目。[1]
竞技柔力球是柔力球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太极原理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弧形引化为技术核心,并参照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的场地、竞赛等规则而形成的一种隔网对抗球类运动,有团体、单打、双打等比赛形式。与其它隔网球类相比,竞技柔力球的外在表现区别在于柔力球运行轨迹是一个圆滑饱满而不闭合的曲线,更表现出球速快,球路多变,落点刁钻。另外,柔力球运动的反向用力特点一改传统的“撞击式”击球方式,球拍与球接触时间延长,隐蔽性动作增多,从某种角度上说它超越了网球、羽毛球,有着更多、更复杂的技、战术特点。[2]
2 竞技柔力球项目边缘化的原因探析
竞技柔力球是柔力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柔力球运动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竞技项目虽有所发展,但与突飞猛进的套路项目相比,竞技柔力球处于边缘化的窘境之中,在部分地区甚至没有竞技项目的开展。
2.1 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背离了创编的初衷
柔力球创编之初是为青少年拳击运动辅助训练而设计的接抛游戏,类似于现在竞技柔力球的训练方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锻炼其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性,并结合一定的步伐训练,使学生稳定并灵活的应用到拳击运动中去。这种最初的接抛游戏随着不断的改进,才出现“太极娱乐球”的雏形。这种从游戏演进而来的柔力球运动只是一种概念上的竞技柔力球,并没有现在诸多种类的柔力球套路表现形式。后来,随着柔力球的不断发展,逐步创编了老年体协规定套路、全民健身套路、柔力球太极套路与柔力球飞龙套路四种套路表现形式。由于柔力球套路相对于竞技柔力球来说,活动量较小有音乐伴奏、姿态更显优美,从而使得柔力球套路逐步受到中老年人的认可。这种柔力球套路的繁荣而使得竞技柔力球趋于势微,柔力球发明的初衷也早已被现实所颠覆。[3]
2.2 受柔力球参与人群特点的影响
目前通过柔力球的社会调查访问和全国比赛的统计数据来看,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约占到全部柔力球参与者的80%,并且其中,女性参与者占到75%以上,甚至部分地区的柔力球队中女性比例达到100%。甚至有些地区柔力球比赛的规则中,为了吸引和鼓励男性队员参赛,出台了有男队员的参赛队进行加分的特殊规定。
正是由于柔力球参与者呈现出中老年人较多,青少年较少;女性较多,男性较少的人群分布特点,才使得柔力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受到活动人群特点的制约和影响,柔力球运动也随之附上了中老年女性所具有的年龄和性别色彩。根据体育的社会分层理论,柔力球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其参与人群的特点所定位。柔力球运动的这种社会定位阻碍了其他社会层次人群的参与,也使得大多数参与者在柔力球运动形式的选择当中,也选择了有音乐伴奏,姿态优美,活动量适中的柔力球套路项目来进行锻炼。柔力球的组织推广部门为了迎合参与者的这种锻炼需求,多种不同风格类型的柔力球套路陆续推出。在各级柔力球比赛中也呈现出柔力球的套路参与者占绝对比例优势,甚至在一些地区的综合性柔力球大赛中,其竞技项目因为报名的队伍数量不足以比赛而最终流产,使得综合柔力球比赛成为了套路项目表演的独角戏。
与套路项目相比,竞技柔力球项目所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更强,技术要求更高,竞赛规则更为复杂,体力消耗更大。它所给人的直观感受更像一种竞技运动,而不同于柔力球套路项目所表现出的健身锻炼形式。竞技柔力球所表现出的以退为进,化直为曲的东方哲学式的竞争意识与现阶段柔力球参与人群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延年益寿的运动追求并不一致,这也是竞技柔力球项目在现阶段处于边缘化窘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媒体对竞技柔力球的误读
现阶段,媒体对柔力球运动的主要主要报道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作为全民健身项目报道典型的柔力球社会团体,另一方面作为特色的运动项目报道从地方到国家、国际的各级柔力球比赛。媒体的视角受现阶段柔力球参与人群特点的影响,将报道重点聚焦在柔力球套路表现上,用以彰显中老年人幸福愉悦的夕阳生活。诸如“老年人玩柔力球以‘柔’克病”、“太极柔力球老年人新选择”、“太极柔力球越练越轻柔”、“小小柔力球舞动夕阳红”等标题屡见报端。因此,媒体在对柔力球运动的报道之中,重点突出了中老年群体的这个年龄特点,以柔美的套路动作表演来诠释参与者健康的身心状态。
竞技柔力球在整个柔力球运动中已是小众化的一个项目,在各级柔力球比赛中也仅是作为一种佐料的成分出现,以体现柔力球运动的完整性。但是在媒体的镜头中,经常把竞技柔力球运动忽略,也鲜有媒体能对竞技柔力球进行专业的解说报道。正是由于媒体视角的偏颇,也使得竞技柔力球项目逐渐淡出了社会大众的认识范畴,成为一个趋于边缘化的项目。
2.4 缺乏优秀的竞技柔力球教练员
通过对近年来多次的竞技柔力球全国比赛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优秀的竞技柔力球队员往往较为集中,如江西萍乡队、北京队、天津奥翔队等都有较为突出的成绩。此外,通过比赛的视频分析,同一个队中的队员在某些特殊球路的技术处理上,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动作也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优秀竞技队员集体出现的强队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练做技术支撑。同样,在竞技教练匮乏的地区,甚至柔力球套路项目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但是竞技柔力球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为了鼓励更多的柔力球套路爱好者也参与竞技项目,在2012年山东省直机关柔力球邀请赛中做出了套路项目与竞技项目分开比赛,两项可以兼报的大胆尝试。但是受到现实发展状况的制约,套路和竞技项目兼报的运动员(9人)仅占套路运动员总数(269人)的0.03%。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套路练习者认为认为自己不参与竞技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竞技项目比较难,不容易练习;没有教练教,没有陪练,自己一个人枯燥无味;受场地器材等限制,不如套路项目那样受外界条件约束小等原因。在访问中不乏一些柔力球推广站的负责人和教练,这种观念中的偏颇直接影响到竞技柔力球项目的在基层的普及和发展。
因此,在竞技柔力球推广过程中,优秀教练员的数量和质量将制约着优秀竞技队员的数量和竞技能力。如若优秀的竞技教练员在未来的柔力球推广中得不到补充,则竞技柔力球项目边缘化的趋势则不会有所改观。
2.5 缺乏成熟的运动理论体系进行支撑
与发展成熟的乒羽网等相似的球类运动相比,竞技柔力球运动仍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尚无成熟的专业竞技柔力球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进行支撑,这也是竞技柔力球边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竞技柔力球在运动技战术上已经有较为完整的技术系统:在技术上,从一般的辅助练习技术和基本技术到高级技术、隐蔽球技术等技术分类;在战术上,又分为单打战术和双打战术两种不同的战术类型。从迁移理论的角度上来认识,现阶段很多致力于竞技柔力球发展的人们不断地努力尝试从乒羽网等类似的球类运动项目上找到可以借鉴的技战术方法,并平行迁移到竞技柔力球项目上来。另一方面,竞技柔力球在运动原理、运动文化内涵、运动解说与媒体评论、运动竞赛规则、训练方法体系、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国际化推广、青少年推广、专业教材的编写等等方面极为不足。
诚然,竞技柔力球的技战术在柔力球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已经有了雏形,并且这些技战术在全国或国际的竞技柔力球比赛中也有较多的运用,使比赛更具有观赏行。但是这种初具雏形的技战术体系仅仅是整个竞技柔力球运动理论体系的冰山一角,也是仅仅作为一种外在的器物层面展现着竞技柔力球文化,其竞技柔力球文化思想精神的塑造和制度层面的构建还亟需理论补充[4]。
3 竞技柔力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
竞技柔力球的最大魅力在于其优美的技术动作和多变的技击技巧,这种富有东方式竞争哲学韵味的竞技运动的未来发展定位于竞技体育的不断提高。《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国家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体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推动作用。[5]但是竞技体育也必须与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在目前,柔力球运动尚未进入我国各大综合运动会的行列,竞技柔力球未来提高的道路仍漫长而遥远。如何在重视竞技提高的同时兼顾普及是竞技柔力球项目的内部矛盾,如何进一步普及竞技柔力球项目,扩大竞技柔力球练习者的参与比例,成为竞技柔力球未来发展需要兼顾的问题。否则,在竞技柔力球项目边缘化得今天,只顾突出个别优秀运动员的成绩而不顾后备人才的培养,竞技柔力球的不断提高也成为一句空话,更违背了“柔力球应当为大众、为全民族的健康服务”的创编初衷。只有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通过一些改革举措,才能实现竞技柔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3.1 运动体系的完善化
竞技柔力球运动体系的自我完善是其走出边缘化的首要任务。一套完整的运动项目体系包括项目管理、运动训练、教育培养、科技保障等诸多方面,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调配合。而现在,竞技柔力球的研究主要着重于技战术、比赛规则、项目推广等领域,尚不能构成一套完整的运动体系,所以,竞技柔力球体系的建立是竞技柔力球发展的基本要素。
首先,组织管理体系是竞技柔力球运动体系的骨架。没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只是一盘散沙,只是局限于社会基层的自发性社会活动。这个组织体系应是一套完整的网络系统,从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管辖的全国竞技柔力球团体到基层的柔力球组织都不可或缺。在这样的组织体系下进行全国各级的竞技柔力球培训、比赛、人才选拔等活动,有利于其良性的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运动训练体系是竞技柔力球运动体系的血肉,是竞技柔力球最有魅力的一部分。完善运动训练体系就是在现有基础上,依托科技创新、技术革新、规则更新等举措,促使竞技柔力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且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搞好教育培养、人才选拔、训练保障等必备的辅助性工作,才能是竞技柔力球运动体系更加丰满。
再次,运动理论体系是竞技柔力球运动体系的灵魂。只有在正确运动理论的指引下,竞技柔力球运动才能越走越远。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还仅仅局限于社会推广、校园推广、保健医疗功能研究等基础方面。对于文化内涵的挖掘、训练方法的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没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出现。
3.2 社会参与的年轻化
柔力球运动老龄化特征非常明显,以至于社会对其有“柔力球是中老年人运动项目”的社会误读。极大的阻碍了该运动的正常化发展。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根据身体机能的正常发展规律,其运动成绩都是在青年或少年阶段完成的。所以,为了竞技柔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柔力球运动参与群体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由于青少年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小学范围内,竞技柔力球运动的年轻化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理解为校园化发展。柔力球运动的校园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竞技柔力球运动文化的教育。竞技柔力球是起源于中国的新兴球类运动,其独特的反向运动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以退为进的理念。对青少年进行柔力球运动文化的教育是热爱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竞技柔力球运动技术的教育。竞技柔力球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交给青少年基本的运动技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更是一项青少年参与文化实践的重要举措,是挖掘后备人才的重要源泉,是进行社会普及的重要动力。第三,竞技柔力球运动规范的教育。运动规范的学习和领悟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使其在争强体质、提高技能的同时,树立传承传统文化、为社会服务的的正确思想。并通过这种规范教育,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3 未来发展的国际化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一项源于中国的体育运动项目,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进行国际化推广。在2006年,温家宝总理向德国总理默克尔介绍柔力球运动,并亲自讲解示范,引发了一股国际化柔力球学习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柔力球运动,并成立了较为规范的社会团体,并且在日本、新加坡、欧洲、港澳台地区都已经规模可观的柔力球比赛。也有较多的国际代表队专程赶赴大陆参加国内的比赛,进行学习和交流。因此,在竞技柔力球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化发展是竞技柔力球成为国际运动项目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国际对柔力球的名称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很规范的中英文词汇,更没有真正属于国际权威的柔力球组织。所以,竞技柔力球国际组织的成立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但只有成立正规的国际组织,才能系统有效地进行未来的国际化推广工作,使柔力球受到世界人民的钟爱,成为和平和友谊的使者,实现柔力球运动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美好景愿。
[1]周建东.对柔力球运动概念的再认识[J].搏击·体育论坛,2012(12):89-90.
[2]李风琴.浅析太极柔力球运动[J].搏击·武术科学,2011(11):43-44.
[3]周建东,车锦途.纠正社会误读——驳柔力球是中老年运动项目[J].搏击·体育论坛,2013(3):92-94.
[4]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6):855-856.
[5]晓 利,灏 宁.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N].中国体育报,200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