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自一体”教学模式下普通高校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发展探析①

2013-08-15汪阳帆周福贵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4期
关键词:课外俱乐部群体

汪阳帆 周福贵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三自一体”体育课教学模式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三自一体”体育课教学,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为拓展和延伸”的授课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培养终身锻炼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1]而课余体育训练在目前各高校中,主要是以课外体育群体活动来进行的。

近几年,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推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大力推动下,各个高校的课外体育群体活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相应成立了很多课外群体俱乐部,来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在“三自一体”教学模式下,普通高校课外体育群体活动开展的好坏,关系到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此本文在“三自一体”教改模式下,分析普通高校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发展情况,提出普通高校课外群体俱乐部的改革方向,以期为完善“三自一体”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等20余所普通高校的课外体育群体组织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体育观念、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形成的最后阶段[2]。高校课外群体俱乐部是根据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纲要,结合当前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俱乐部为组织形式,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掌握1~2门适合自己长期锻炼身体的技能项目,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它与平时正常的体育课教学、运动训练、比赛相结合,来共同完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任务。

2.1 当前课外群体俱乐部运行现状

我国高校课外群体俱乐部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得到显著的发展,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摸索出了一些新思路。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群体俱乐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高校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运行情况不是很好,都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起到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应做到的功能与职责。就具体而言,我国高校群体俱乐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1 学生缺乏自身体育锻炼意识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从小都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的教育,从而导致了学生自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自主参加体育课外俱乐部的意识不强烈,有些学生是为了完成一些学校课外体育群体活动的要求、有些是因为随大流、有些同学是被参加等各种原因而加入的课外体育俱乐部。从而导致在俱乐部上课或者进行活动时,有很多人缺席、旷课,经常性的看到有的课外群体活动只有那么10来人参加,这与响应国家全面健身、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设立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宗旨大相违背,而失去了课外群体俱乐部的真正存在意义。

2.1.2 缺乏足够的课外活动场地

随着高校深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规模、设施的不断扩大和更新,各个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课外群体活动的场地仍比较紧张。有些学校人均活动场地还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有些学校的场馆建设比较单一,满足不了目前很多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需要;还有的学校体育场馆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进行对外有偿经营,学生要付费才能进行课外的体育活动,而减少了群体俱乐部活动次数。由于这些体育场地的种种限制,制约了课外体育群体活动的开展,影响了高校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有效发展。

2.1.3 相关指导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我国文化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体育活动不紧紧只局限在传统的三大球项目,有很多时下流行的体育项目也进入到校园,比如说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瑜伽、跆拳道等体育项目,成为了学生课余活动的一部分。但由于以前我们高校体育老师多为三大球出身,这些新兴项目的专业教师较少,有好多老师都是经过一些培训后改行过来的,在一些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方面都比较欠缺,在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时,不能很准确的把握技术动作的核心问题。还有的老师虽说以前是本专业出身,但由于长期没有外出学习、进修,对本专业的技术变化、发展趋势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也对学生课外体育群体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制约性。

2.1.4 俱乐部组织、管理主体不明确

在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各种体育课外俱乐部中,主要存在这样两种不同的组织管理形式。(1)由学校体育主管部门指派体育老师进行管理和进行指导教学,在这种形式中,基本都是指导老师全权主导管理着俱乐部的一切决策和开支,俱乐部的活动和教学也都被安排的和平时体育课一样,学生在俱乐部中还是在重复体育课的东西,失去了俱乐部存在的意义。(2)形式管理的主体完全是都学生,这种俱乐部都由学生社团干部来进行管理,他们自己安排教学、组织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他们在安排平时的训练时,比较随意,没有一定的目的性,活动组织比较混乱。同时对这种学生社团组织的俱乐部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管机制,特别是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一定管理,很多经费没有真正用到组织活动上面,大多都被俱乐部负责人私自挥霍,成了他们的小金库。正是由于没有体育老师的指导与监管,这些俱乐部都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和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没有很好的衔接,没有很好的做到对体育教学的延伸功能。

2.2 “三自一体”教学模式下课外群体俱乐部的发展规划

2.2.1 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必须围绕高校教育改革,开展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和爱好的运动项目。“三自一体”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贯彻国家教育改革思想,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喜好来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作为“三自一体”教学模式下的高校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必须时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本校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健康、时尚、休闲的体育运动项目,努力培养学生自主运动的体育能力,建立适合自己高校特点的课外体育群体活动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兴趣,让学生自主、自觉的参与到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中来,能够真正让学生学会一两门健康的、终身的体育锻炼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达到健康终身的目的。

2.2.2 强化教师专项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综合素质

体育指导教师是高校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具体工作的组织者和直接管理者,他们的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课外体育群体活动开展的好与坏。在“三自一体”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选择机制,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上课的压力,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3]在这种模式中,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专项课外群体俱乐部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项运动技能,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能满足学生课外群体课堂教学需要,解决学生课外体育群体活动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所以作为指导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要不定期的组织体育指导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或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的各项素质,以适应“三自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2.2.3 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开设合理、健康的群体俱乐部

体育群体俱乐部的开设,是根据社会、学生的需求,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项目来确定的。而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的选择应立足现实,着眼终身,围绕既定的课程目标,使内容主体构成一个完善的体育教学系统。[4]高校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项目设置,应立足现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来开设适合学生健康锻炼需要,突出本校特点的体育群体俱乐部。在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项目选择上,不能盲目模仿、迎合时尚。比如现在在各个高校,很多都开展了诸如攀岩、拓展训练、瑜伽等社会流行的休闲体育俱乐部,但由于很多项目本身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最后导致学生教学效果不明显,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锻炼的目的。体育指导教师、运动场地设施时体育教学的基本保障。但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场馆建设方面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新兴项目都没有标准、合适的教学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三自一体”教学模式下,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设立,既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权利,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场地情况,师资力量、学校传统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开设合理、有效、适合学生健康体育锻炼的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

2.2.4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规范俱乐部运行机制

作为“三自一体”教改模式下的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很好的延伸与补充,它有别于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俱乐部的运行、管理过程中,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体现学生的参与和管理作用。

在“三自一体”体育教学模式下,可以以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核心,形成(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教学部—俱乐部指导教师—俱乐部学生干部)分级负责的俱乐部管理体制。在此管理体制下,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体育教学部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学校体育群体活动计划、组织开展各种群体竞赛活动,对学校各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进行指导、监管;各俱乐部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制定各俱乐部的教学、活动计划,并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体育教学。对于俱乐部的各项活动,主要是起管理、指导和辅助、协调作用,把主要权力都下放给学生,以锻炼他们的管理组织能力;俱乐部中的干部、骨干在学校体育群体俱乐部中,作为最直接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俱乐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主要负责平时业余训练的组织、考勤管理,对平时俱乐部的各项体育活动进行策划。通过这种学校主管部门领导、指导教师负责,学生自我管理的分级俱乐部管理体制,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2.2.5 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三自一体”教学模式中,我们虽说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但这种自主,不能演变成一种随意、懒散,在给予自主的同时,还要有相对合理有效的考评制度来进行约束。考评制度是根重要的指挥棒,考试方式和方法如何,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学生考核应从平时考勤、业余活动和体育竞赛、技术考试几个部分来进行。平时考勤这个是硬性的指标,一学期必须达到90%以上的出勤率就能拿到基本的考勤分;每个学期还必须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活动、体育竞赛,根据学生对在这些活动中对俱乐部的贡献大小给予相对应的分值;技术考试可以不拘于传统的考试方式,根据项目特点,俱乐部自己制定灵活多变的考核形式来进行考试。比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俱乐部,可以采用学期结束,由学生自由组合,创编表演一个节目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这种硬性规定加弹性考核的方式、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还能对学生参加课外群体俱乐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参加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3 结语

普通高校课外群体俱乐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第二课堂,只有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价体制下,来规范运行的课外群体俱乐部。才能在“三自一体”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下,更加充分的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给他们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的体育学习氛围;从而起到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思想上树立“健康第一”,真正培养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终身锻炼的好习惯。真正做到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的有机结合,起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延伸与补充作用。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

[2] 易春燕,刘岩欣.“121健身纲要”与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78-82.

[3] 张来明.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1117-1119.

[4] 宋旭.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35(6):82-85.

[5] 赵承磊.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97-99.

猜你喜欢

课外俱乐部群体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