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板块”理论与“周期”理论的比较研究所得的哲学启示

2013-08-15张红陈浩王三保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维耶马特变迁

张红 陈浩 王三保

(1.武汉大学; 2.空军预警学院; 3.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随着近年的竞技体育运动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发展趋势的加强,现代竞赛体制的更改,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一惯遵循的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的部分内容受到了挑战。基于运动训练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运用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难以进行科学和完善的解释,这就给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实践带来了新的困惑。于是新一代的“板块”训练理论应运而生,一时间体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执笔,对新旧两种不同的理论进行了大讨论,不同的思想火花互相碰撞,为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各自的真知卓见,给中国的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纵观诸多相关研究,较为零散,从哲学辨证的角度和系统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因而有必要从多视角,多层面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让体育理论工作者对这两种理论的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从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以拓展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思路、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从而推动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综合查阅近年有关“板块”训练理论与“周期”训练理论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 比较研究法

对板块训练理论与周期训练理论的理论背景、基础、核心,层面及应用范围、局限性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比较研究,以求同存异为本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1.3 逻辑演绎法

运用类比、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学方法,结合多项体育学科知识对所获资料进行详尽分析,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2 两个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2.1 理论背景比较

2.1.1 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产生的背景

“周期”训练理论创自著名的运动训练学学者马特维耶夫,最初是对1952年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的径赛等体能类比赛项目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的总结与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于60年代中期。由于在20世纪的50~60年代世界竞技体育处在一个刚刚起步阶段,国际国内赛事频率较低,周期较长,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运动训练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十分薄弱,一些和竞技体育理论相关的学科如统计、生理、生化等自然科学尚未大规模地应用于竞技体育研究中,所以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在问世之后很快就传播到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并于70年代进入部分西欧国家,成为竞技训练,尤其是体能类项目的训练设计、安排和实施训练的主要依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周期”训练理论已广泛被各国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对运动训练最具影响的训练理论之一[1]。

2.1.2 维尔霍山斯基的“板块”训练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末,随着竞技体育的职业华和商业华程度进一步的提高,新的运动竞赛制度较之以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各项目比赛频次较之以前有较大的增多,比赛周期也相应的得到缩短。另外许多项目潜质较高的运动员在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指导下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运动成绩便持续停滞不前,难以进入世界顶尖水平。许多运动员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等方面并不低,但专项能力和比赛能力却表现出明显的不足。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前苏联训练学者维尔霍山斯基对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认为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在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存在诸多不足,他在大量、长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运动训练理论,即被称为“板块”的运动训练模式[2]。

2.1.3 背景比较分析

任何理论的产生必然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因而比较两个理论必然要比较分析这两种理论的时代背景,这是学术研究的历史观,是每个理论研究者必须遵守的原则。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产生于原苏联的60年代中期,其创建的目的是服务于国家队的国家级或世界级大赛的一些项目,比赛周期较长,其依据是当时不太成熟的生理、生化科学,可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提出如此伟大的理论匡架已是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后来的理论发展起极为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而维尔霍山斯基的“板块”训练理论是在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产生后的20年左右,在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有相当的发展后才提出的,特别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竞技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的需要)及运动训练实践的需要(比赛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因而维尔霍山斯基的“板块”训练理论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是时代造就出来的新理论。

2.2 理论基础比较

2.2.1 “周期”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

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有三:(1)物质运动规律(社会学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而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不停地往复与循环,每个往复、每个循环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周期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运动训练的周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3]。(2)竞技状态形成规律(人体生物学基础)。马特维耶夫借鉴了前苏联的莱图诺夫和普洛考普他们的运动医学的研究成果——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具有“训练水平上升阶段、竞技状态保持阶段和训练水平下降阶段”,首次提出相应的运动训练三阶段:准备期(竞技状态形成期)、比赛期(竞技状态保持期)、恢复期(竞技状态消失期),并呈现出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特点。马特维耶夫从训练学的角度给不同训练阶段赋予了实际的内容,设定了各阶段的宏观训练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了训练周期的特定“模式”。(3)超量恢复原理(生理、生化基础)。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医学家在人体规律负荷试验后检测肌体能量储备发现:在负荷解除初期肌体储备能量较之先前下降、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原量,最后呈超量恢复态势。在经过大量研究后医学专家认为:运动训练对人体机能能力产生影响作用的机制可归结为“超量恢复”——即通过改变训练负荷就打破机体已经形成的“内环境平衡”,运动能力的提高就是通过“超量恢复”的机理在高的层次上建立新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负荷的“超量恢复”得到了生理生化学科的认同和接受,从而构成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的最重要的生理生化理论基石[4]。

2.2.2 “板快”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

霍山斯基的“板块”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有三:(1)身体素质和专相技术相结合的“一元论”。一元论认为: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身体素质的训练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专项技术的练习,同时专项技术的练习必然包含着一定的身体素质的练习,因而二者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互相包含并贯彻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始终,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而已。“板块”训练理论正是继承了一元论的思想,它认为: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是不可分的,身体素质训练要结合专项特点,带有明显的方向性,专项训练要有足够的强度保障,在训练中提高身体某个相关部分的素质,要科学地选择对专项最具影响的素质或能力,并结合专项技术,对其进行专门训练和优先发展。(2)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的补偿规律。刘大庆认为:每一个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的发展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阶段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叫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这一点可从“板块”训练理论中优先发展部分影响本项目的关键因素以带动其他因素的发展的观点可以看出[3]。(3)机体“适应性”原理。该理论认为:人体机能的提高是对包括训练负荷在内的整个外部环境的适应,适应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刺激,而且受中枢神经的协调和支配。适应受到人体生理极限的限制,良性的适应只能在极限负荷之下获得,而超越极限的刺激不仅不能使机体获得适应,而且可能导致负面效应,既承认机体整体能力的适应,又承认局部器官和系统的适应,不同器官和系统适应形成的时间不同[5]。

2.2.3 基础比较分析

一种理论之所以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进行论证和支撑其存在的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已公认的真理、原理、原则)。没有相关学科知识支撑的理论是贫乏的不可信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存在的基础有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竞技状态形成规律(人体生物学基础),超量恢复原理(生理生化基础),应该说有丰富的基础土壤,而且前两个基础的可靠性一直到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其地位是得以世人的公认的。而后一个基础虽然受到一些人的质疑,进而提出与之相对的机体适应性本质理论,但超量恢复原理是大千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竞技能力提升的外在原因,适应性原理是竞技能力上升的内在原因及本质,二者之争实质是现象与本质之争,唯一的区别在于两个理论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因而两个理论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霍山斯基的“板块”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一元论”、“补偿理论”和“适应性”理论,分别从微观专项理论、人体技术素质非均衡发展、生理生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证和支撑,强调理论的具体性、实证性。

2.3 理论核心比较

2.3.1 “周期”训练理论的理论核心

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同时,他又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从训练学的角度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上各异的训练理论。比较典型的有:规定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和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理论。准备期强调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且以突出负荷量来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训练,以便为准备期后期的专项训练奠定基础,并倡导各种素质均衡发展,强调运动训练的基础性;比赛期强调专项性,强调大负荷强度低负荷量,越接近比赛专项技术训练所占的部分越大,负荷强度越大;恢复期强调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等。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强调素质训练的均衡性,训练的基础性,多样素质的平衡发展。

2.3.2 “板块”训练理论的理论核心

“板块”训练理论核心是依据具体项目和运动员的实际训练情况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需要达到的训练发展目标(不超过2个),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是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检验训练效果。3~4个这样的板块构成了单个训练阶段,同时在年训练周期中通过较高的训练负荷完成训练目标的转换,完成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准备,完成各项赛事的检验。板块训练强调的是个别核心能力的突出发展,其训练时间是按照对专项能力起到核心作用的素质和能力所需要适应性来安排的,通过每一次训练课重点的刺激和连续课刺激的深度,以实现超越原有适应性水平、借以达到更高水平适应的训练目的。在训练过程中强调针对性、个性化、专项化,以少数关键素质技术带动其他素质技术的发展[6]。

2.3.3 核心比较分析

从理论核心看,“板块”训练理论的匡架看依然是继承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匡架,只不过从马特维耶夫的宏观、平衡、一般的研究思维转到微观、单一、专项和个体的研究思维。“板块”训练理论是对“周期”训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是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

2.4 理论层面及应用范围比较

2.4.1 “周期”训练理论的理论层面及应用范围

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是对整个运动训练过程的宏观概括,以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给教练员和运动进行运动训练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训练计划纲要,从整体上给予运动训练提供指导。其理论层面属抽象层面指导层面,模糊指导层面,该理论对于青少年的基础运动训练极具参考价值。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层次看属于一般训练学范畴。

2.4.2 “板块”训练理论的理论层面及应用范围

霍山斯基的“板块”训练理论侧重于对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和模式的安排,属于训练微观领域的研究,其理论层面属操作层面、具体层面、精细化层面。该理论适用于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赛间运动训练的指导,具有针对性强,适用性强,具体性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层次看属专项训练学和个体训练学范畴。

2.4.3 层面及范围比较分析

任何一个理论必有其理论的视角及应用的范围,站在不同的视角会概括出事物的不同特征,而不同的理论必然也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超出一定的适用范围其正确性将会减弱或不存在。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倾向于哲学层面和宏观层面,注重方法论,其特征是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而霍山斯基的“板块”训练理论则注重过程论,其特征是理论的具体性、细化性与可操作性。

2.5 理论的局限性比较

2.5.1 “周期”训练理论的局限性

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的局限性在于由于是对运动训练的过程的宏观概括,内容比较巨像化,难以准确的描述阶段性的训练内容及其任务,不能很好地揭示各专项训练和个体训练中的规律。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理论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不强的缺陷,随着实践的发展有必要对其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完善进而完善其理论本身。但其理论匡架和实质应该说还是没有过时,特别是对于基础训练和青少年的训练仍然极具指导意义。

2.5.2 “板块”训练理论的局限性

“板块”训练理论是基于个别专项运动和个别优秀运动员的研究,过于强调竞技能力水平的“扬长”训练方法(积木训练)而忽视竞技能力水平的“补短”训练(木桶训练),在理论和实践上达不到辨证的统一,因而其普实性和有效性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另外此研究倾向于个人项目而忽视集体项目的特征,因而对于集体项目的指导意义还不明确。但其竞赛唯一目的性是非常正确的,是在继承周期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2.5.3 局限性比较分析

理论具有先进性就必然具有局限性,“周期”训练理论和“板块”训练理论也不例外。周期论的局限在于对理论指导的模糊性,而板块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忽视训练的整体性和辨证性,把这两种理论有机的融合将对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起到更大的推动着用。

3 几点启示

3.1 理论变迁的历史性和基础性

任何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历史性和基础性,因而在分析一种理论的变迁时一定要比较分析前理论和后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支撑其存在的相关学科发展现状。一种理论的变迁实际上是历史变迁及其他与之相关的理论变迁(基础变迁)的结果。如由“周期”训练理论到“板块”训练理论,其观点的冲突无不是由于社会的变迁,竞赛制度的变迁,和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相关的生理、生化学科知识的变迁而导致的。最为典型的是“周期”训练理论中的“超量恢复”原理和“适应性”原理的变迁冲突。因而研究一种理论的变迁时把握其历史性和基础性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清晰地把握其发展脉络。

3.2 理论变迁评价的客观性和辨证性

在评价任何一种理论的变迁时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以客观、辨证的观点看问题。一种理论它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必然有其正确的一面有其客观的一面,因而必须分析它真理的一面。当这种理论受到冲击时必然是它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谬误的一面,因而也必须分析其谬误的一面。所以看待和评价一种理论,无论是前理论还是后理论,必须客观辨证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准确地把握其适用范围,既要分析有用的一面,又要分析其局限性。坚决反对那种一概否定和一概肯定的学术研究思想,要以批判的眼光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理论。没有继承的理论是无源之水,没有发展的理论就没有活力,任何一种理论的变迁是继承和发展的高度统一。

3.3 理论变迁的范式适用—不适用—适用……

一种理论的变迁必然是以适用—不适用—适用……这种范式向前发展的。当这种理论存在的条件和范围没有改变时它就适用,而当其存在的条件及范围有了改变时就不适用而产生变迁,变迁后又和当时条件范围吻合就再次适用,并循环往复螺旋式向前发展。而变迁的动力就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因而理论工作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例如:随着实践的发展“板块”训练理论又会受到新的挑战,可能会出现新的运动训练理论。

3.4 理论和实践的矛盾是理论变迁的直接动力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从实践中来,最终服务于实践。一种“前理论”之所以受到冲击是因为它和实践的发展相矛盾,已有部分理论不能指导实践,这样就必然会产生“后理论”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以继续指导和推进实践的发展。正是因为“周期”训练理论在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中碰到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才促成了“板块”训练理论的产生。

[1]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

[2] VERCHOSCHANSKIJ J V.Das Ende der“Periodisierung”desportlichen Trainings im Spitzensport[J].Leistungssport,1998(5):14-19.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 R o¨thig P.u.a.(Hrsg) Sportwissenschaftliches Lexikon[M].Verlag Hofmann Schorndorf,1992:490-491.

[5] Viru A.A.Das Problem der Vergr o¨βerung der plastischenReserven des Organismus im Trainingsprozeβ[J].Leistun-gssport,1980,10:280-282.

[6] 李庆.现代运动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J].体育科学,2005(6).

[7] (苏)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原理[M].莫斯科:莫斯科体育运动出版社,1977.

猜你喜欢

维耶马特变迁
小渔村的变迁
罗福兴:“杀马特教父”的回归
勒维耶与海王星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英男子一个月内心跳停止817次
法撑杆跳名将被巴西观众嘘哭
马特·波莫:不光有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