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法”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影响
2013-08-15韩冰
韩冰
(东北大学体育部 辽宁沈阳 110034)
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指: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总和,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愉悦的教授氛围,呈现给学生宜于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主体建构自身的主体性品质。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学生主动自觉自愿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求知、学会健体,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当前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学生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法
共查阅相关文献38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向体育教学一线专家进行学习、访谈,整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1.2.2 文献资料法
根据目前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现实问题,结合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查阅相关资料。从相关因素的各个方面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进行主体性教学法的各因素调查分析
2.1.1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观念认为师生关系应学生是主体,教师、学习内容、场地器材是客体。只要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这种活动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外部的强加是难以起作用的。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主客体间的交流关系,是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合作的关系。学生获得有效的指导和交流经验,促使体育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减少了练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积累经验,培养锻炼习惯,总结方法,逐渐增强自身的主体性。
新观念认为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言行、品德、价值观等化为自身的主体品质。这两个方面同时发生在教学中,是双方对象化过程,这种对象化过程是建构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机制。它保证教师和学生的现有主体性不断向高水平、高层次主体性转变。有了这些教学基础,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中学生可以大胆的进行创新,为学生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条件,促进学生建构自身的主体性品质。
2.1.2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通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外部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体育的一种教学活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所以作者应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多参与满足自主,多激励干预批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这样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模仿练习为主要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这种以“模仿”为主的方式虽然重视教法,也有利技术教学,但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主体教学中,教师常常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身及其发展的自觉自我意识,包括主体对自己机体活动的状态以及对自己思维、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意识。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主体性教学中,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提高体育意识。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创造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只提出创编的要求,提供活动的器材,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编。例如在复习《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教学中,教师在宣布课内容后,让学生自主创编准备活动。在创编中,出现了球操、交叉跑、连续跑等方法,活动的创新远远超过教师的包办。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可以保证教学快速、顺利的完成,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体育教学中可以很好的应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展现自己的才能,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2.1.3 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的内含就是学生可以独立进行学习,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和设计活动探究中自己的观点和成果,并把优秀、新颖的创编让学生介绍给同学,为学生尽可能多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肯定成绩增强学习的信心。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角色互换,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换成引导者、参与者,放宽学生的表现的空间,可以通过单个技术动作的设计,集体的比赛项目创编,组织比赛,促进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下,都能不断地学习、实践、获得成功体验。
2.1.4 构建与改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或某类任务的主观判断,是个体自信心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变量,是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辅导者、情境设计和调控者。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处于一种人际互动的关系,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有创意的活动方法。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探索和尝试,给学生更多的支配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独立地组织或活动。使学生在练习中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主动参与进去,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分析技术重点难点,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练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通过对学生的认可、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2.1.5 改变学习习惯,形成主动探求的学习意识
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大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体育课比较反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为这些原因,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3 结语
主体性教学法以学生为本,通过教师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新途径。
主体性教学法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课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目的,增强学生体质。
体育课的内容要多样化,要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1]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5).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朱党培.主体性体育教学的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8).
[4]邵敏娟.主体性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常州师专学报,2002(4).
[5]王合成.主体性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教育教学研[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