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运动员大腿后肌群损伤的成因与康复练习①
2013-08-15李茂鹏蔡丽婷蔡润东冯小清张嘉豪王晓东
李茂鹏 蔡丽婷 蔡润东 冯小清 张嘉豪 王晓东
(深圳大学 广东深圳 518060)
1 研究目的
我国是田径大国,在我国各省市级体工队、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学院、专业体校、业余体校、中小学有众多的短跑运动员从事短跑项目的训练和比赛。由于身体素质、心理状况、技术水平、训练方法等原因田径运动员在整个运动生涯中会遇到许多运动损伤。作为短跑运动员,大腿后肌群损伤是最为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
探讨短跑运动员大腿后肌群损伤的成因与康复训练方法,直接针对这一短跑项目最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研究,是减少短跑运动损伤最有效的切入点。分析短跑运动员大腿后肌群损伤的成因,能有效预防此类运动损伤的发生,减少运动员在运动生涯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研究短跑运动员大腿后肌群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能帮助短跑运动员尽快康复,恢复到受伤前的竞技运动水平,并尽可能提高受损部位的运动能力。
运动损伤康复与临床康复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临床康复只需要让受伤部位恢复到正常的生理水平,而运动损伤康复不但要求受伤部位恢复到正常的生理水平,而且要恢复到该部位受伤前的竞技运动水平。通过康复训练进一步提高受伤部位的机体强度,对于运动员而言能够起到避免发生再次损伤,且对非运动员的病人也能起到避免再次损伤。
2 关于大腿后肌群
大腿后肌群主要的作用是使膝关节发生屈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和缝匠肌。大腿后群肌肉收缩时,能使小腿在膝关节处近端固定产生一个屈腿的动作。
3 短跑运动员大腿后肌群损伤的成因
3.1 短跑项目的项群特点因素
短跑项目的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快速爆发力量,使机体产生最大的动作速率,身体快速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腿肌肉的伸肌(主要是大腿前肌群:股四头肌等)、屈肌(大腿后肌群)高频率、大强度地交替收缩。爆发式的收缩容易使肌肉超限收缩而急性运动损伤。
3.2 身体素质因素
3.2.1 大腿前后群肌肉力量不均匀
短跑运动要求运动员的大腿屈伸肌群具有协调的力量特征。据调查,我国的短跑运动员大腿屈伸肌力量比值为1:0.6到1:0.8,而国外的顶级短跑运动员的大腿屈伸肌力量比值为1:0.8到1:1。在跑进过程中,大腿的屈伸肌一方用力收缩时,另一方的力量是与之对抗的,起到一个缓冲、制动、延缓运动的作用。屈伸肌有一方力量较大,就容易使另一方损伤。如果大腿后群肌肉过于薄弱,那么就容易造成损伤。
3.2.2 柔韧性不好
短跑运动除了爆发式发力的特点外,也具有动作幅度大的特点。步幅是决定短跑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步幅的大小取决于力量和柔韧性。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提高后,柔韧性如果没有相应提高,肌腱无法承受肌肉的力量,容易导致拉伤或者断裂,尤其大腿后群肌中,半腱肌、半膜肌有很大一部分是肌腱而非肌肉。
3.2.3 动作协调性不好
大腿前、后肌群的工作性质复杂,大腿后肌群有时是前群股四头肌的协同肌群又是对抗肌群。当动作协调时,前群肌肉用力收缩时,后群作为对抗肌群是处于正常放松状态;反之当后肌群收缩时,前群肌是处于方式状态的。当动作不协调时,大腿前肌群收缩,后肌群就来不及相应放松,导致极易引起大腿后群肌的损伤。
3.3 技术动作因素
短跑运动中,腿部运动每个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动作:抬腿、下压、扒地、后蹬、折叠、前摆。其中抬腿、下压、折叠和前摆动作是每个步幅中的预备和随后动作,并不对跑进做功,同时这些动作是以大腿前群肌收缩或大腿后肌群收缩为主的动作。而扒地和后蹬是每个步幅中的有效动作,为跑进做功,并且这两个动作时由大腿前后肌群协同用力的。不正确的动作往往表现在每个步幅周期中扒地和后蹬的用力时间点不对或者发力迟滞等,肌肉用力收缩却在做无用功,容易导致肌肉损伤。
3.4 训练不科学
3.4.1 准备活动不充分
据调查,导致大腿后群肌损伤的原因中,准备活动不充分是最大的原因。在安静状态下,人的整个身体机能是处于惰性状态的。在运动前,充分并科学地做好准备活动能够使身体各处脏器摆脱惰性状态进入运动状态,肌肉摆脱粘滞性,韧带纤维充分拉伤,神经兴奋被调动,使运动员进入运动状态提高运动成绩并且能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当准备活动不充分时,运动员的肌肉处于一种粘滞状态,如何直接进入高强度的运动肌肉强制发力,容易导致肌肉损伤。
3.4.2 运动负荷过大
系统而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水平,而且还能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不系统、手段单一、运动量过大的训练方法,会使运动员兴奋不起来,勉强完成动作和训练任务,时间一长,造成局部负担量过重,容易导致运动损伤,而且训练效果也不好。运动量过大,机体疲劳,超过了运动员大腿后肌群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肌肉刺激过大,造成局部肌肉僵硬、挛缩和失去弹性,从而降低了该肌的功用,容易会引起大腿后群肌损伤。
3.5 其他因素
3.5.1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是造成损伤的原因之一。在比赛、训练时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不好,许多运动员会有紧张、厌倦等情绪。对运动成绩、训练水平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据调查,在心理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发生的运动损伤的事件要比心理状况良好的状态多。过度紧张会导致肌肉僵硬,动作迟滞,厌倦心理下容易精力不集中、动作无力等情况都容易导致损伤的发生。另外,对预防损伤的意思不强;麻痹大意;在练习或训练时,急于求成,忽略了动作的基本结构和技术细节等情况也都容易导致损伤的发生。
3.5.2 场地设施以及外部环境
场地设施的不完善也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例如跑道不平整、器械不安全等。此外,外部环境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如恶劣的气候环境下例如严寒环境,运动员的身体会比正常情况下僵硬,肌肉粘滞容易拉伤。同时严寒环境对体力消耗也很大,疲惫的神态状态容易发生损伤事件。
4 竞技运动中的损伤康复与临床损伤康复的差异及力量训练在竞技运动康复中的重要性
4.1 竞技运动损伤康复与临床损伤康复的差异
普通临床损伤的康复,是使病人恢复损伤部位的日常生活功能、回归社会为目的。而运动员的康复与一般的骨科病人康复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要考虑运动员恢复训练、比赛乃至以后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问题。因此竞技运动损伤的康复目标是在达到普通临床损伤病人的康复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与发展损伤部位的机体能力,使损伤部位痊愈及运动功能恢复,回到受伤前的竞技水平。因此,运动员损伤康复不仅需要恢复受损部位的日常活动功能同时要进一步的运动功能。此外,也要考虑专项体能在康复后的恢复,特别注意的是未受损同名部位会出现和受损的部位不同的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等情况。
4.2 竞技运动损伤康复采用普通临床损伤康复的方法的不足性
各国的康复医疗机构有自己的特点: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一般采用中草药、针灸、拔罐、按摩、局部药物注射、物理疗法等。近年来,也出现基因治疗、人工生物材料等方法。但是在急性炎症过后的康复阶段和康复后的恢复竞技运动能力阶段,我国存在康复设备和技术上的某种空白。急性炎症过后,采用如针灸、理疗等方法,只能帮助受伤部位康复到正常的生理水平,但是对恢复到原有的竞技运动水平的作用却微乎其微。康复后的恢复竞技运动能力阶段,这些治疗方法所起到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设备方面,现有医院和康复机构中的器械都不是针对恢复受伤部位运动竞技能力的。而常规的运动训练器械是针对健康运动员的,对于运动损伤的运动员,其强度负荷过大,并且危险性过高。康复方法上面,与设备方面是存在同样问题的。国外采用理疗加HBO(高压氧)治疗运动损伤,HBO技术也运用于训练和比赛中。但由于该技术作为治疗手段和训练方法的理论知识在我国并未充分掌握,因此未能普及。
4.3 力量训练在竞技运动损伤康复中的重要性
运动员在急性炎症消除过后,需要对损伤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力量训练,由此达到恢复损伤部位的运动能力。而且要进一步通过力量训练使受损部位的机体强度加强,从而避免再次发生运动损伤。而且运动损伤康复的力量训练要有针对性,一是强度的针对性,受伤的运动员位不能一上来就采用正常训练的强度。二是部位的针对性,运动员的受损部位会比同名的健康部位力量、柔韧性、协调性都差,要着重训练使身体保持均衡。三是个要注意个体的年龄、病情的差异。
5 大腿后肌群康复训练的方法
5.1 康复训练早期(急性炎症消除后1~2周)
这个阶段的康复训练主要以功能恢复为主,轻重量力量训练为辅,主要让运动员的肌肉紧张程度降低,预防关节内粘连,防止肌力和肌肉耐力下降及关节僵直,改善循环,以刺激康复进程。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肢体不带负荷,可采用方法:小幅度压腿练习、小腿后折叠练习、弓步走。
5.2 康复训练中期(急性炎症消除后2~3周)
这个阶段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力量训练,适当加入耐力,让运动员增强肌肉力量,增大关节活动幅度,掌握借助器械活动的技巧。可采用方法:俯卧折腿拉皮带或胶管(阻力强度要在健康状况时的肌肉强度上大幅降低)、弓步走(适当负重)。
5.3 康复训练后期(3周以后或受损部位力量恢复到伤前的95%)
这个阶段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力量耐力的平衡发展训练,可采用常规的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方法,但还是要注意强度和负荷量的安排以及避免复发。
5.4 康复训练结束期及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结束运动员回复健康状态后,要着重地注意受损过得部位力量、耐力训练,全面恢复运动能力并机一步加强。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果损伤部位感觉有酸胀疲劳的感觉,要充分休息后才进行下一组练习;如果出现肿胀疼痛的感觉,要及时停止练习并进行冰敷等治疗措施。
6 结语
大腿后肌群损伤是短跑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对短跑运动员来讲影响很大,所有要重视预防。建议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前要充分做好热身准备工作做好专项的准备活动避免运动损伤。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要区别于普通的临床损伤康复,合理的针对损伤部位进行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康复练习,以增强受损部位的机体强度避免再一次损伤的发生。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任玉衡.运动创伤诊疗康复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戴闽,罗军.骨科运动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蔡应壮,兰庆士,孙颖.体育运动中大腿后群肌拉伤成因分析[J].魅力中国,2009(22).
[7]赵伏生.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拉伤的原因与预防[J].田径,2007(3).
[8]杨志栋,王晓倩.运动损伤研究现状综述[J].沈阳体育学报,2004(6).
[9]曾小娥,钟雯.运动损伤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7).
[10]赵捷,杨建华.对闭合性损伤病人的健康指导[J].中国校医,2007(5).
[11]张鹏.临床康复与竞技运动损伤康复的差异分析[J].体育科研,2011(5).
[12]王予彬.重视康复在运动损伤后竞技水平恢复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1).
[13]周士枋,王红星,刘元标.运动损伤防治中应重视肌力训练[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
[14]吴毅,徐冬艳.运动损伤术后康复治疗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4).
[15]杨新龙.刍议运动员受伤后康复计划的制定[J].科教文汇,2009(7).
[16]魏毅.田径运动肌肉损伤及康复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学科版),2007(3).
[17]王安利.田径运动员肌肉拉伤的防治[J].田径,2002(2).
[18]解勇,候乐荣.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运动损伤康复体系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