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①
2013-08-15杨绿于清
杨绿 于清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1)
近期媒体纷纷报道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突出,一方面全国各大体育院校每年输出大批的体育人才;另一方面诸如NBA(中国)公司这样的国际体育产业大公司在中国几乎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一方面中国的一些体育明星因没有优秀的体育经纪人为其运作,明星的市场价值不高;另一方面中国的体育经纪人80%左右没事可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薛镭教授曾说:目前在国内只能说有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训练的管理人才和体育组织的行政管理人才,而最缺乏的正是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产业链完善的一个瓶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理应反思这一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近百篇进行整理,查找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2)专家访谈法:约谈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体育产业经纪人、体育院校学生共21人。(3)逻辑分析法:在文献阅读与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分析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管理专业(Sport Industry Management)是一个设立十分广泛的热门专业。在我国,2001年3月15日,复旦大学、中国奥委会和美国耐克公司三方联合创办了复奥体育产业中心,聘请了包括田径之王9枚奥运金牌得主刘易斯、盐湖城奥运会市场开发总监、国际奥委会TOP计划多家赞助商在内的知名体育产业专家和教授演讲。2004年6月17日,首届体育产业方向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班正式开学,学员主要是中国奥委会和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在职高层管理人员。2003年4月,清华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开办体育管理硕士项目,这是国内第一个偏重于大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高级学位教育项目,也是第一个由中外合作推出的体育管理硕士项目。该项目整合两校的优势资源,除了部分经典MBA课程外,还引进了《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与法律》、《赛事管理》等体育管理特色课程,从奥运会的组织、运营、管理等角度入手,力争为未来中国培养与输送既有国际视野,又富有实践经验的大型体育赛事管理人才。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举办了体育经营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课程班。鉴于就业市场需求,2006年教育部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列为新设专业之一,北京体育大学于2006年首开体育产业专业的本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也设立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院校开设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
2.2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2.1 由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的课程设置问题
一些院校在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划上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缺少调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分析,没有体现专业优势,也没有体现不同地域、不同院校的特色与差异。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就业定位上目标不明确,优势不突出,没有核心竞争力。
2.2.2 由学校政策制定不完善导致的师资不足问题
很多学校开设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但缺少对相关专业师资的培养,没有建立校企联合的机制,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尤其对于新设专业来讲,教师都是从邻近专业转过来的,没有实践参与,就很难把培养目标具体化,很难把课程内容设计得贴近社会真实情况。一个从没有走出过学校的老师,如何能教会学生去做市场运作研究。
2.2.3 由师资不足导致的学生缺乏实践问题
教学工作最终落实在每一名教师身上,教师参与实践不足,就必然导致无法推荐学生到实践领域去工作,更无法指导实践。虽然以情景教学为主的实践课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这不能替代真实的社会实践,其中最典型的问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沟通技巧。课堂上的实践课面对的是熟悉同学和老师,并且没有真实的利益冲突;而社会实践是要与陌生人进行搏弈。没有实践,学生就没有对相关领域的整体感知,没有对特定人群的特征认知,更谈不上具备市场经营和体育运动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3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
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而言,目前主要缺乏三类人才:(1)负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执行监管职能的管理干部;(2)高素质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3)体育营销人才和体育产品研发人才。除此之外,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应包含职业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育竞赛组织与运作、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彩票业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即,以社会需求为原则,培养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体育产业专门人才。各高校应结合地域、师资特征及学科优势,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突出特色,应充分体现市场细分原则,培养人才应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追求一致。
4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反映出我国高校在体育产业各领域的参与过少,过于“学院化”,固步自封。在中国体育产业领域,高校如果想充分体现出其本应有的“知识生产、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就必须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人才目标等基本问题。
4.1 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突出核心课程
如果试图把体育产业这一庞大体系“全面”地介绍给毫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泛而不精,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企业的岗位目标是很明确的,而学生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找不到自己的长处。面对就业,学生只有茫然。因此高校加强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市场细分,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如对竞赛表演市场来说,核心课程应该是运动心理学、体育竞赛转播权销售、体育标志产品的经营开发;而对体育博彩市场来说,核心课程是体育融资、彩票营销。只有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加强学科建设,注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复杂性,定制“产品”,才能建立起一套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塑造各院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
4.2 注重交流,加快加大师资培养的步伐
体育产业领域的师资必须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战经验的人。高校应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同时鼓励教师适当参与企业运营,打造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开拓者。这些开拓者既是知识与经验的传授者,又是专业学生的精神领袖,能够鼓励他们毕业后在这些领域继续努力拼搏。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都想选择政府、学校这样的所谓稳定的职业,哪怕需要等,哪怕再难也要上。而不愿意选择产业市场,所谓不稳定,其实在今天的中国,这些生产、经营单位的福利工作已经做的很好了,与学校相差无已。而学生不愿意去选择,纠其原因,是对这些行业缺乏认同,缺乏榜样的力量,缺乏体验。因此,高校在这方面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应多办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这些项目既利用了高校的研发能力、资源,又开阔了老师、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
4.3 注重实践,强调目标明确的自我训练
实践在人才培养中有三个重要作用:(1)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帮助学生明确新的知识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理论学习;(3)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实现自我完善。因此,如果能有效利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完善自我教育机制,让学生一边在高校学习理论,一边在企业中实践,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自主发展的余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我成长,有意识地自我训练、自我培养,从而真正成长为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准确,应用性强的人才。
5 结语
“知识生产、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而在今天中国的体育产业领域里,最好的诠释了这三大职能的有机统一性。今天的体育产业需要应用型人才,也需要系统的知识,科学的领域划分,而这些无不与社会实践相联。因此,可以说体育产业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领域,而高校体育产业的人才培养也是体育类院校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问题。尽管中国的体育产业目前还比不上国外成熟,还缺乏明确的行业角色定位,缺乏行业认同、行业标准、资格认证等软环境建设,这些问题也带来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但中国的体育大国地位决定了高校必然担负着通过自身建设来推动市场成熟的历史使命。
[1] 柳伯力.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思考[M].体育文化导刊,2007(8).
[2] 冯蕴中,任翼军.高等教育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研究[M].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45-47.
[3] 薛秀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综述[M].阴山学刊,2011,25(1):75-77.
[4] 叶心明,王跃.应用型复合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3):48-51.
[5] 唐广宁.体育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思考[M].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