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3-08-15李静
李静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 610000)
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李静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 610000)
通过文献研究对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以学校为基础社会办业余俱乐部为补充改革竞赛体制规范竞赛市场为保障依托国家、社会、个人三种力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同时借用系统科学理论视角,分析未来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方向确立和路径的选择。
中国特色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1 研究目的和方法
所谓“中国特色”很大程度上与“举国体制”密不可分。我国现阶段处于一个正在发展的时代,致使我国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能够以个人的形式出现。跳水、游泳、女子网球近年取得的辉煌成绩,就有力证明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相互协调,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赛中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和最宝贵经验。所以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要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运动员要想在世界运动场立足,还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举国体制的优势。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新技术革命的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目前在“举国体制”下,我国在最近连续几届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都是世界前4名,但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体育强国,而只能说明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我国在“金字塔”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体育运动学校也栽培了很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优秀苗子。我国竞技体育走向奥运辉煌的根基和源头离不开体育运动学校,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担忧的问题:很多优秀运动员被体育院校送入省队以及国家队,但是很大部分运动员职业生涯中没有进入过奥运会,他们退役后就业难成为了非常严峻的问题,从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直接走向社会的学生,学历和文化素质都较低,也很难就业,甚至受到社会的歧视。所以进入21世纪,在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下,运动员不能仅仅在赛场上发挥特长,给人视觉上的欣赏,在学习上也要展现出更好的效果,在很多体育院校给了优秀体育人才保研的名额,可以使许多运动员在赛场之下也能够使自身最大效益到更好的发挥,并且实现自己本身价值的所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没有产生一个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文化课学习和竞技训练之间矛盾的尤为明显。由于运动员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学习时间,加上竞技体育的高竞争高淘汰率,给青少年运动员的未来发展带来后顾之忧(如升学、择业等),使得许多有运动天赋孩子的家长不希望他们上体校从事专业竞技训练,在这种形势下,使得体校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严重缺乏,导致未来体育的前途令人担忧。那么研究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应该起着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咨询作用,为有关部门提供对策建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进行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本体论研究——竞技体育社会化
在本体论研究中,我们应该关注影响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探讨它们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等。我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是过去的制度变为多轨制,实行多发展、多竞争、多元化的培养体制,是社会整体操办高水平运动队,实现在全国建立平面和空间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培养系统。这种多轨制的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形式,有利于调动社会整体来发展竞技体育,进而形成不同渠道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正处于一个不断更新的阶段,根据各个项目的发展情况,就会有具体不同的培养方式。有很多开展较好的项目,就要以职业化开展更好的项目为主。还有很多发展不足的项目,但这些项目也在随着社会整体的更新换代 不断更新着,真正的竞技体育理想培养模式还是需要时间慢慢进化。
2.2 方法论研究——注意加强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以改革创新为根基。在方法论层面,我们需要探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法体系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在以往的培养方法研究中,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具体怎样培养,采取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尽管这样的研究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够得到保证,但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法论的研究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要在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充分考虑竞技体育的特点,探讨和设计符合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需求的培养模式。多年以前,我国很少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而只是单一的增加运动员人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可见理论对于实践的实际意义越来越突出,运动选材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理论上的创新,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知识支柱,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实践论研究——“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体教结合”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在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旗鼓相当,共享资源,相互补充,形成横向联合、纵向管理的有秩序、可持续、高效率发展的运动训练和文化教学融合的体育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与培养体制,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是体教结合的主要含义。“体教结合”模式的核心:(1)共享资源:将水平较高的运动队在学校聚集在一起,通过教育部门提升体育人才文化学习质量以及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采用学校先进的体育教学方式以及器材对运动员开始系统的训练,随后把少年体校纳入教育系统。(2)大力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升的同时并将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同步提升,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近20年来,已经有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南京体育学院等都形成了具有院校独特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系统。“体教结合”中“清华模式”已经是很成功的成为大学开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一个成功模式。清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展开探研究体育教育相互结合的培养模式:(1)形成附小、附中、大学整套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确保学生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2)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以及增强与体育系统之间的合作。他们培养的王颖、胡凯都已分别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女子三级跳远冠军和男子100m冠军,这些冠军都来自于大学的培养。
2.4 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培养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教育社、会文化以及发展水平和状况的约束。步入21世纪,我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环境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人类与社会的不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及竞技体育水平的也跟着社会不断进步而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要多元化、多层次,让其更有科学性和社会性。我国的举国体制影响着体工队的发展,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因此被培养出来,可是运动员就业困难,老龄化比较快等难题不断涌现。运动员数量大、生源充足,很多运动队的经费不够,体工队的经费大部分除灾地方与国家的财政补贴,还有一些矛盾是来自与训练与学习;对比与于文化课方面,学校更重视比赛的成绩和平时的训练;学生也觉得学习文化课有很大难度。体工队对各级运动员的比赛大部分很满,使学生无心学习。我国有很多退役的世界冠军或体育界知名人士将很多精力投入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面,经过投资开创一些以文化课与体育训练教育相互结合的体育专业学校,从外校聘请教练员教师资历丰富,水平比较高,同时也担任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的课程,从而开展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优秀后备人才大多能直接或者间接保送到对口学校,相对优秀的人才则可以直接进入国家队,这种对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开始普遍让人们所接受。
3 结语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依靠社会化以及市场化的力量来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市场的力量和全社会的积极性挖掘人才、培育人才,让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市场体制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天才。推动各个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进程,加强各级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扩大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必将为中国未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营造出更加完整的体系,对企业和个人参加到竞技体育要起到积极鼓励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和保证体育的有效利用和资金的投入;同时不断加强对文化的课教育力度,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各方面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一个高层面上有所提高提高并且为未来的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形成人才倍加、有效避免优秀人才流失现象。
[1]王永盛,缑小燕,马宪英.中国、美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2]黄艳文.21世纪体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1(6).
[3]王庆伟,许广树,李贵成.澳大利亚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
[4]王刚,肖幼林.关于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61-64.
[5]袁伟男.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体育科学学报,2013.
[6]兰彤.中国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多维度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63-66.
G80
A
2095-2813(2013)11(a)-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