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冲突背景下武术与奥林匹克精神

2013-08-15郭守靖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奥林匹克武术

郭守靖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文化冲突是文明背后的矛盾现象,文明的传播势必伴随着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对抗现象,存在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的整个过程[1]。北京奥运会期间,“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不断将文化矛盾激化、升级,并爆发了一些不同规模的行为对抗。”奥运会上的体育文化冲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和各自民族文化反省,文化冲突对世界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相互渗透与理解,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多重作用[2]。

早在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上发表论文《文明的冲突》,文化冲突便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论。随后,亨廷顿又从文化冲突讨论到未来的世界秩序,他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并于1996年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其核心观点是:世界各国文化是独立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持续发展,国际冲突的根源是文化,世界秩序将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上。2006年,当《伊斯兰》杂志专访亨廷顿时,他仍然认为:“政治很大程度上会被文化相似性与对抗性所引导。”“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分析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范式,也是对未来世界发展国际政治冲突预测。其理论尽管隐含煽动西方文化中心论和霸权主义思想,但大体上基于事实,指出探索文化或文明的相似之处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3]。

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由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文化交流过程中就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因而产生文化冲突。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中西民族体育文化的杰出代表,蕴涵中西文化精神。在体育全球化的过程中,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存在隔阂与冲突。用“文化冲突论”原理,分析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冲突现象,探索其起源和发展路径,讨论其文化精神实质,寻找武术与奥林匹克的相似点,势必会促进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合作和信任,从而消除中西体育间的隔阂,更有利于中国武术文化的世界发展和传播。

1 体育全球化背景

体育文化冲突是体育全球化过程中多元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矛盾现象。要正确理解体育全球化的概念,应该从多种视角审视体育全球化的过程。一是从信息通讯角度出发,体育全球化是人类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体育信息的全球性传递。中央电视台5频道是其典型反映。二是从经济角度出发,体育全球化是体育市场化活动突破地域、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使全世界体育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也是指体育组织机构经济化运行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比如奥林匹克运动影响全球经济变化现象。三是从社会角度出发,体育全球化是人类通过世界性体育活动促进社会各界群体联系不断加强,各项体育传播与发展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的过程。四是从意识形态角度看,体育全球化是一种政治倾向,体育全球化的核心是体育竞技和商业运作。

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体育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4],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现象,其主旋律是以融合为主,融合度处在不断的扩展之中。中国的武术产生了自卑,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逐步“占据了主流地位”[5],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与社会大文化特点相一致[6]。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一样是中西体育文化的优秀代表,随着奥林匹克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武术推行了国际化发展尝试。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中的武术比赛、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等武术国际赛事的开展。但是,随着“进奥”失利以来,武术的发展一直受到武术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反思[7]。

2 武术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现象

文化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文化压制,体育文化传播也是一样。如果西方竞技体育,借助于全球化强大的经济利益实力,向全球强行推行竞技体育的价值观,改变全球的体育文化现状,势必引起现代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冲突。中国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

只要体育冲突不上升到政治冲突,不成为民族利益冲突的借口,单纯的体育文化冲突是没有社会效应的。因此,体育文化冲突并不是不好,就正面而言,东西体育文化的冲突对东方民族体育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首先,东西体育文化冲突是世界体育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其本质是农业文化形态、工业文化形态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而核心价值的取向呈一致性[8]。这种体育多样性,正是体育文明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所在。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认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体育文化的冲突打开了人们的体育视野,丰富了人们的体育思想,从而解放了人类健身思想的巨大创造力。从文化冲突视角看,中国武术借助西方体操模式的改造,实际上是一种旧的文化格局变革[9],意义在于催生了武术的近代体育意义。例如,没有二十世纪初西方体操与中国传统武艺的冲突,就不会有“新武术”的开展,也就不会将武术列入教育内容;没有西方竞技体育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冲突,就不会有“长拳”、“简化太极拳”等规定武术套路的诞生。只因为有西方体育健美与中华体育养生的冲突,“身心健康”才成为人类体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其次,体育是培养人们个性品质的重要手段,只要有人类社会,就必然有人的个性品质及其需要的差异,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用一种体育文化去培养全人类的个性品质。世界体育交流、碰撞,寻求文化共性特质,整合创新,才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未来。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内容瑰丽的武术,在西方体育化进程中,在东西不同价值观念的对立冲撞中,走上一条充满艰辛且坎坷之路。武术的现代发展,借助了西方体育的科学性、规范化,便于普及和推广[10]。对于体育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产生的文化冲突的解析,可以使我们在认识体育文化冲突时不再一味地以为彼此相互融合就是最佳的结果,也许以一种“伪形”来化解体育文化冲突更有利于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11]。中国武术文化冲突的性质如果属于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所形成的文化压力可能成为武术文化更新的生长点。如陈家沟世传陈氏太极拳经杨露禅到北京传播,经过子孙三代的创新,形成了与陈氏太极拳大相径庭的杨氏太极拳,在国内外流传最广。

3 武术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背后其文化起源类似

古奥林匹克文化源于宗教祭祀,是一种“泛希腊的宗教庆典”。[12]正是宗教的引力作用和凝聚功能,“使具有一个共同的宗教文化而又各个独立的希腊城邦能走到一起来进行奥林匹克祭典活动”。[13]祭献宙斯的奥林匹亚竞技运动会最终发展为整个希腊民族统一的祭神竞技赛会,成为古代的泛希腊运动会。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兴起,是古希腊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所致,尤其是宗教祭祀仪式催化了古奥运会的诞生,文献史料也表明古奥运竞赛过程遵循了古希腊的民族祭祀活动。比如,古奥运会的第一天要宣誓,用正头野猪供奉在宙斯神像前,宣誓仪式后,竞赛活动才开始;第三天要祭拜伯罗普斯,祭祀活动选择正头的黑色公羊,到墓地举行仪式;第四天再回到宙斯的祭坛,举行“百牲祭”[14],宰杀100头公牛祭坛,用牛腿祭坛,其他牛肉由运动员和参会者分享;第五天比赛结束,庆典开始,运动员聚集在宙斯庙,享受颁奖,获胜者带上橄榄枝桂冠,该桂冠是“由希腊血统的少年用金镰刀砍下宙斯神庙后山上的橄榄枝编制而成的”[15],一切都围绕着古罗马祭祀活动展开和收场。

中国远古体育与军事武术一体,西周以前,寓兵于农,农忙耕作,农闲则练兵、祭祀。春秋开始兴“讲武之礼”,利用祭祀讲习军事,训练士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指国家举行的祭祀宗庙和祭祀社稷等活动,而“戎”泛指招兵、练兵、阅兵、誓师等与军事相关的活动。因此,中国古代武术与祭祀密切相关。《礼记·月令》有记载:每年的仲冬,要大量地宰杀牲畜祭祀天地神灵、先祖亡魂,祈祷来年五谷丰登,相继举行“将率(帅)讲武、肄(习)射御、角力”等角伎武乐活动。汉代高诱注曰:“肄,习也。角,犹试。”[16]“讲武”、“习射”、“御车马”、“角力”相争都是武术的起源因素。《讲义》曰:“古者,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孟冬农功之隙,乃讲肄武事之时也。故命将帅讲习射御角力,亦武勇之事。”[17]

还有春秋时期的“观社”活动也与武事相关。如鲁庄公二十三年“如齐观社”。“观社”,自然是观看“社乐”或“社火”的演出,社火的主要内容是武乐[18]。齐国邀请邻邦鲁庄公“观社”,其目的便是“用相夸示”。[19]2559汉韦昭集解曰:“齐因祀社,搜军实以示军容,公往观之”[19]1531。

文献表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各地就将军事训练与国家祭祀和民间“社乐”联系在一起。在大型祭祀和“社乐”中展示武舞、角抵、习射、军事阵法等武术活动,祭拜祈求宗庙和先祖赐福的同时,也向异族邻邦彰显国力和民风。因此,可将先秦的“讲武之礼”视为中国古代的武术盛会,可以跟西方的古奥运会媲美。与古希腊奥运会相比,中国古代武术得到了延续性发展,秦始皇曾罢“讲武之礼”[20],历代帝王也常常禁止民间习武,但古代武术活动又以百戏、杂耍、打套子、露台争交等民间武艺薪火相传至今。

4 武术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背后其文化精神实质一致

罗马黄帝取缔希腊古代奥运会,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督教的统治;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只许可角抵等徒手角力活动在民间开展,目的也是为了巩固政权,坐稳江山。古奥运会的消亡与中国远古“讲武之礼”的转型,其目的相同,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类似,向被统治的人民所灌输的精神内涵类同,希望消除战争、江山永固、和平繁荣。

现在奥运会的崛起,贵在重振古奥运会的文化精神。14-16世纪,西方学者赞扬和肯定古希腊文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精神。唯有奥林匹克精神才是古奥运会的精髓和灵魂。因此,从现在奥林匹克宪章到运动会模式,都注重奥林匹克的精神体现,重视精神鼓励,强调参与的广泛性和运动的教育性。顾拜旦对西方竞技体育做过精辟解释:“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斗拼搏。”

秦始皇罢“讲武之礼”,禁止民间武事活动,却容许民间两两相当的角抵开展,促使了民间徒手搏斗技术的发展。汉代手搏、击剑、射箭等实用之术长盛不衰,对外文化有了交流,巴渝武舞兴旺发达,而角抵活动几经兴废,彰显了武术文化交流和娱乐功能。三国时期,手戟、剑等舞练成套,且剑术“四方之法各异”(曹丕《典论·自序》),论剑之风延续;两晋南北朝曾“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萧统《文选》),但史料又表明,武术在民间的习练、表演、健身活动趋向日常化;唐代推行武举制,进一步繁荣了民间武术,尤其剑舞得到了较大发展,裴旻的舞剑和张旭的草书、李白的诗被称为唐代三绝,其中李白善于舞剑,张旭的草书来自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的灵感,说明了唐代的剑舞就具备了普及性。宋元以降,武术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宋代武术教育形成体制,民间武艺遍地开花,诸色武艺纷呈,出现了武艺十八般、结社练武与瓦舍献艺。明清两代武术大发展,拳法勃兴,内家外家,分门别类,民间流派纷呈。武术与佛教、道教、儒学、兵家思想、传统美学结合更加紧密。借助五行论、八卦易理、阴阳学说建构武术理论,武术由防身向健身、养身、修身、娱乐、教育等多渠道拓展。

中国文明史五千年,武术兴废交替,但从未断代。从战争到和平,由军事武备到民生所需,武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武术的技击本色、教育功能、健身价值和娱乐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发掘而应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武术具备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实质。这种武术特殊的文化精神在历代中起到了唤醒民众、振奋民族精神、掀起爱国主义热潮的作用。

5 中国武术全球化发展思路

奥林匹克运动以“胜过别人,成为第一”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体育的训练和竞赛形式,看重的是比赛的结果。中国武术以“和谐自然,愉悦身心”为目的,体育形式注重练习和表演,竞赛不是目的,运动过程比竞赛结果更重要。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形式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但是体育文化的内在精神实质相似。罗马黄帝取缔希腊古代奥运会,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督教的统治;秦始皇罢“讲武之礼”,兴起了武术的民间转型,出于统一中国。

古奥运文明消亡了,诞生了新的奥林匹克运动,其精神得到发掘和延续。中国古代武术由军事到民间,由血腥的搏杀术转型为格斗、娱乐、健身、教育等多功能的技击表演术,其拼搏精神得到升华。中西体育的意识形态各异,活动内容贯注于人们生活意识不同,但两者精神特质相同,培养内在的精神是中西方体育运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武术全球化发展,需要响应奥林匹克精神,走竞技化道路,但武术竞赛要以民族化为内养,促进中西文明长期对话和交流。同时也要发展学校武术和大众武术,发挥武术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武术教育为先导,促进武术教育全球化。武术的国际化训练、竞赛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普及度,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教育传播不够。如果一味地注重武术国际化的技术训练和竞赛开展,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得不到深入发挥。因此,建议推动高校武术教师的国外交流,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传播武术、太极等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外的孔子学院,应邀请学派武术、太极教师,将武术、太极课程列入孔子学校的常规教学,加强武术的教育传播,推进武术教育国际化发展。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武术动作影射出强有力的正义精神,被影视、戏曲、舞蹈所汲取。建议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途径中,应充分发挥武术的渗透能力和社会功能,加强武术在影视、戏曲、舞蹈中的渗透作用,扩大武术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和烙印,让更多的群体认同武术文化。定期举办国外武术团体的武术竞赛交流和武术教练培训与输送工作,从而扩大武术的国际大众化发展。

[1] 郭守靖.文化冲突与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0):10-13.

[2] 黄 莉,雷 波,陈春新,等.从北京奥运会文化冲突的视角探究中西文化交流的对策[J].体育科学,2012,32(5):12-23.

[3]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 张俊伟.冲突中的融合——奥运文化与传统体育精神的发展思考[J].作家杂志,2010(4):175-176.

[5] 张祝平.从文化自觉的视域审视太极文化的勃兴[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1):25-28.

[6] 茹秀英,王揖涛.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及原因剖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1-5.

[7] 谢冬兴,姚正国.文化冲突下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2(37):21-23.

[8] 万 义,白晋湘.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悖谬与重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6):1-4.

[9] 汪海涛.文化冲突中武术的传承与变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589-591.

[10] 李印东,李 军.从“土洋体育之争”的历史文化背景谈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3(4):6-10.

[11] 吴文峰.试析体育文化冲突的产生[J].体育文化导刊,2008,23(3):27-29.

[12] 龙 明,张 军.奥林匹克运动要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13] 罗时铭,谭 华.奥林匹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 奥林匹克运动教材编写组.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28.

[15] 奥林匹克学编写组.奥林匹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

[16]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孟冬紀第十[M].钦定《四库全书》文渊阁电子版.

[17]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四十五[M].钦定《四库全书》文渊阁电子版.

[18] 卜 健.角抵考[J].文学遗产,2000(1):20-25.

[19]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59,1531.

[20] 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九·右秦兵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奥林匹克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头脑奥林匹克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