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和氏太极拳之哲理蕴含

2013-08-15陈阳光

武术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无极习练周易

陈阳光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前言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拳种之一,其自身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维,以其博大的文化承载能力和修身养性之功能以逐渐被更多人所关注和接受,作为太极拳流派之一的和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字育庵,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因其地域之缘故,因此和氏太极拳又称为赵堡太极拳。和氏太极拳除了具有其他流派太极拳理论技法外,其本身有其独特之处。“自然”作为和氏太极拳的技法习练准则,根据习练者身体条件的不同,其速度可快可慢。皆以自然舒展为其基本要求,故其又称为“耍拳”,即在行功走架之时,要求练习者自然、放松、轻灵自如,不必用意使气,不能显示发劲。和氏太极拳以《易》学理论贯穿于拳势之中,其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基础。本文从《周易》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观念入手对太极拳流派之一的和氏太极拳理论作以简要梳理。

1 和氏太极拳的哲学蕴含

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衍生出的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哲理命名的拳种不在少数,但能以哲理详细论述且在拳法习练中贯穿其哲学蕴含的却少之又少,传统和氏太极拳72氏,皆以《周易》理论贯穿于拳势之中。以其易理阐释拳理,要求练拳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太极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范畴,其包含着古代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的一个模糊的认识。《易·系辞上》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所论之“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太极本指原始的混沌之气。而其混沌之气处在不断的运行变化之中,运动本是太极的本质属性,从某个角度而言太极就潜藏着运动的潜能,动静互存,不离不弃,而正是太极的不断运行才有动静、阴阳。又因太极是无形无外之体,因此其运动也并不是人们平时所见物体位移。“太极”一词和武术直接发生关联始自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动缓则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一贯”。这是关于太极拳理论最早的著作。太极是心,是心本论者对于太极观念的充分发挥。例如和氏太极拳就注重心法、意念的修炼,对于练习者要求心与意合。心即本心,是人之本意在自然状态中的流露。以心为体、以意为用,故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排除一切杂念、拳随意而发、意动行随,意到劲到。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身体各部位阴阳互变的运动,可以说太极拳运动即是一套阴阳变化之象,将太极阴阳变化之理贯穿于拳势之中使和氏太极拳练习的根本,身体部位,似有形之线牵拉,一动皆动,不撇不停,步随身换、手与身应。内外相合整体运动。和氏太极拳强调拳架动作需遵循阴阳变化之规律,才可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练太极拳做到这种平衡,在内可表现为气血顺畅,在外可表现为动作协调,舒展。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观念对于和氏太极拳之影响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会产生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当一定的思维方式经过原始选择(这里有复杂的原因并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不祥性),正式形成并且普遍接受之后,它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一种不变的思维结构模式、程式和思维定势,或形成所谓思维惯性。团圆、圆满是中国人特定环境下非常向往的一种状态,这种对于圆的认同感,源自于中国特定文化大背景下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对于圆观念的崇尚并不是来自于主观想象,而是来自中国人自古而来的宇宙观、时空观及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周易》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周易》中圆观念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在客观生存条件及主观心理作用下而产生的。中国的农业文化成熟较早,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割、四季的循环变化周而复始,给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久远而深入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圆观念,在农耕社会文化心理中的圆观念,集中到古代哲人们的手中,便形成了以和谐为根本的圆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并随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成为各个领域不断运用的观念,“天圆地方”正是古代中国人对于圆观念的看重。在《周易》即有明显的圆观念,认为天地万物即围绕着一个圆形的结构。“乾为天,为圆”(《周易·说卦传》),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天地之心”。万物就存在这种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之中,阴阳的变化和消长才会促使事物的不断变化和生长,正如太极拳,其所代表的这是这种宇宙生生不息的变化,和氏太极拳要求动作身灵步活、注重圆转,素有“圈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和氏太极拳行拳走势以圆为宗,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髋、膝、足、躯干都呈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随大圈、浑身都是圆、圆转连贯“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的身形特点。通过不断的训练达到“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无处不太极”的境界。《周易》讲“和”其义是使相反的两个事物结合到一起,保持高度的协调并自动发生成果。阴阳以“和”为根本使其处在循环变化之中,这种“和”不是有制约的,而是在摩擦之中产生统一。由此而言,和氏太极拳在练拳中对于“圆”的看重并不是无中而言的,其是将易理的观念融入拳架之中最好的体现。

3 由无极而太极的升华

由混沌走向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易学之太极本就是指宇宙的混沌状态之描述,太极拳之道就是顺应宇宙自然的规律。使身体运动与宇宙大道的运动相联系。在当今而言,太极拳似乎成为了武术的代名词,某种角度而言太极拳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武术界。甚至,人们对于太极哲理的研究思考就是从太极拳而产生的。在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体系中,“太极”一词似乎具有更为深层的哲学意味。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与无极,并非是毫不相干的两物。无极是对于太极状态的描述,无极,就是太极得以充分彰显的境界状态。换言之,可以说无极就是太极之初始状态。太极拳的站桩被称为无极桩,其本意就是使身体恢复无极状态,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由此我们所谓的无极即是恢复自然状态,松下来。摒除杂念。在和氏太极拳的运动技法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回归自然,练拳心贵静、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状态。若意不能守中,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在用则有呆滞不活之病。和氏太极拳的这种技法要求即是无极状态的最好体现,由静而动,由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即是此种道理。天地之道与拳术之道是相通的,是一致的。从终极意义而言,天地之道就是太极拳之道。太极拳的理想运动就是以宇宙万物的运行为其终极依据或原始动力的。

4 结语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向外传播的一张名片,其所具备的健身、养生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对于太极拳的习练不仅仅是因其动作的缓慢柔和,适合大多数人的身体特点,更在与其对人生的思考上,通过太极拳的习练,对于宇宙人生的智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思考。太极之美贵在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太极拳的习练并不是简单形体的练习而是超越自然的心理训练过程。练拳贵在练心。超越自我,使心灵由净化而渐趋深化是太极拳所要向先练着昭示的一个道理。太极之道,和为贵。容纳万物,和实生物才是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源泉。

[1]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2]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3]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和氏太极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4]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

[5]张元迟功.《陈式太极拳图说》卷首的哲学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6]宋筱.《周易》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圆的审美观念[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7]李宇飞.论太极拳的“无极之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无极习练周易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无极归一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