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藤牌舞的历史起源演变、特点及价值研究
2013-08-15赵天博
魏 卿,赵天博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戚继光是我国明代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伟大民族英雄。他一生在东南沿海抗倭十几年,扫平了肆虐沿海多年的倭寇,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于抗倭的第一战线。他根据抗倭的实际经验,书写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是我国古代兵学宝库的宝贵财富。现今于台温地区仍有“义乌兵”的后代演练着藤牌舞。藤牌舞是戚继光在抗倭的实际练兵和战争中经验的结晶。现在《戚继光抗倭传说》和温州藤牌舞都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1 藤牌舞的历史起源
在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中有藤甲的记载,是诸葛亮出征南蛮时七擒孟获的故事。藤甲是源于中国南方发展起来的铠甲,在整套的藤甲中便包括用藤做的盾牌,在冷兵器时代可发挥很大的作用,对刀、枪、箭等冷兵器有很强的防护力。与金属铠甲相比,具有重量轻、不怕水、透气性强等特点,很合适中国南方潮湿地域使用。 防护部位以头部和上身为主,和藤盾并用,以防护身体其他部位。制作方法是,把藤入水浸泡半月,晾晒3日蒸发水分后,用桐油浸1周再取出来晒干,最后涂以桐油编制而成。
在《纪效新书》中的藤牌同样也是用藤条制作而成的盾牌。在藤牌总说篇第十一记载的藤牌制作方法是:“内用大藤为骨,以藤篾条条退藤缠聊。”还有这样的记载:“以藤为牌,进出福建,銅子虽不能隔,而矢石嵢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颇称极便。其体须轻坚密,务使遮蔽一身,上下四旁,无所不及。”藤牌在《纪效新书》的记录中有很大的作用。“以此置于行伍之先,为众人之藩蔽,卫以长短之器,为彼之应援,以之临敌,其众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进退左右,无所不利,此藤牌之功也。”
《纪效新书》中记载使用藤牌,要辅以长刀1把,配以腰间,弃枪(就是镖枪)3支。藤牌的使用是有跳牌方法的,要“内有闪滚之类,亦是花法。定须持镖与长枪对杀,先镖使去,亦要不早不迟,镖既脱手,要进得速,出刀快,方为成艺”。在戚继光训练兵士时,藤牌的舞动技艺,是需要考试方为合格的。在《纪效新书》记载了八式藤牌的舞法:懒扎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牌势、跃补势、金鸡叛头势、低平势、埋伏势。这八式就是最初舞藤牌的姿势,也是鸳鸯阵中使用藤牌士兵必须掌握的技艺。
从明嘉靖三十一年到四十年这10年中,倭寇在浙南沿海多次登陆,瑞安多次遭受倭寇烧杀抢掠,百姓生活惨不忍睹。戚继光调任浙江沿海后,在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后,根据浙江沿海一带海岸线曲折,大多海岸以淤泥质为主及倭寇进犯时的特点,创新战法,训练新兵,至此藤牌逐渐代替了皮牌及其他防御武器。在戚继光练兵时期,老百姓纷纷涌入校场观看戚家军练兵,对绞丝步回辙、花盖顶等藤牌动作喜爱有加。
2 藤牌舞的历史演变和特征
在戚继光抗击倭寇中,藤牌舞在冷兵器时代起到了巨大的防御与进攻作用。从明末到清末的200多年里,鸳鸯阵和藤牌舞不断地传承和变化着。藤牌舞是由舞藤牌演变而来。现在浙江瑞安的藤牌舞(也称大藤牌)较为著名。舞藤牌到藤牌舞的产生发展演变,经历了大约200年的时间。
2.1 历史演变
在戚继光练兵时期,老百姓纷纷涌入校场观看戚家军练兵,对绞丝步回辙、花盖顶等藤牌动作喜爱有加。在清嘉庆时期的《瑞安县志》便有藤牌八十一面的记载。瑞安县处于东海前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有东南小邹鲁之称,民间舞资源也很丰富。清末光绪年间,由于洋枪大炮的进入,藤牌已渐渐地失去作用,春秋季校场练兵也名存实亡,但百姓很喜欢看藤牌兵操练,于是瑞安籍的清兵和乡勇,把练兵中讨人喜欢的动作组成藤牌阵,在清明庙会时向人们表演,既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又达到去邪保太平的作用即指戚家军一到,倭寇荡尽,天下太平的意思。清明节前后,在当地的城隍庙、洞桥爷庙等一些庙会,打藤牌是最受人欢迎的。这种近似武术表演已形成民间舞雏型。
民国初期,瑞安已以打藤牌闻名温州五县。以后又从庙会上表演变成向大户人家献演。由于人们相信打藤牌有去邪保太平的妙处,于是一些大户人家送来请帖,由演出队头家收下称收帖,或由头家向大户人家送出帖子,定何月何日去表演称送帖。演出队还经常去瑞安临近的城镇进行表演表演。新中国成立的1953年初民间又开始排演藤牌阵。
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藤牌阵被抢救发掘出来。按照去芜存菁的原则,执导者突出藤牌,删繁就简,并把动作加以提炼和创新,按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要求重新编排,使之成为有一定情节场次的演出本。从出场造型起到六首操、打对子、偷营劫寨、庆功唐牌为止结束,使舞蹈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动作健美、风格鲜明,一个适合舞台演出的民间舞蹈《藤》脱颖而出,跻身艺术之林。1957年1月,以瑞安市运输公司(站)等单位职工为主体的业余演出队在温州巡回演出1周后,赴杭州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获一等奖。同年3月,代表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代表团,光荣地参加了在北京工人文化宫举行的第2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优秀奖。在此后瑞安藤牌舞,便作为传统保留节目历年来参加市、省乃至全国性各项重大庆祝活动并多次获奖,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
2.2 瑞安藤牌舞的特征
2.2.1 地域特征 藤牌舞起源于戚继光军的舞藤牌的士兵训练。戚继光在浙江沿海任职期间,屯兵于抗击倭寇的前沿阵地,这就决定了藤牌舞的起源发展的时间、地域的局限性,这也成为了藤牌舞在沿海地带的传承发展的地域局限性。
2.2.2 动作特征 藤牌舞起源于明嘉靖抗倭战争的戚家军练兵操,展现战争肃穆场景、喧染战争压抑氛围,是士兵校场操练动作的继承和提炼;也有对民间武术动作程式的吸收和消化,动作以写实朴素健美为主,构成动作简朴性特征;还有戏曲、曲艺乐曲的接纳和引进,是武、舞、曲三者的融合。
2.2.3 表演特征 藤牌舞作为民间文化艺术长期流传发展过程中没有固定程式、剧本、乐谱留存和文字记载,依靠民间艺人“身教口授”师承为主要传承方式。碰到战乱的社会动荡便会消亡,无法恢复,具有独特的稀有特征。藤牌舞从百姓喜爱有加的士兵校场操练,到自娱自乐的民间表演,到发展成为舞台表演,最大动力源自百姓喜爱的推动,即娱乐性特征。藤牌舞表演最先在为社戏、庙会会演和堂会献演,是伴随着民俗、礼俗活动而产生、发展、传承的并逐步发展成为舞台表演,具有民俗特征。
3 瑞安藤牌舞的价值研究
3.1 藤牌舞的初始军事价值
鸳鸯阵和藤牌舞来自于戚继光的训练新兵和抗击倭寇的实际经验,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宝贵瑰宝。军事价值就是鸳鸯阵和藤牌舞的最原始价值,在抗击倭寇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戚继光初到浙江沿海时,并不得志。实际的作战情况是他发现要战胜倭寇,靠原有的军队是不可能。他提出训练新兵的建议,后赴义乌招募新兵。在训练新兵时,他结合实际作战经验,创新阵法,修正原有军制,强练武艺,终于不负所望。在实际作战中,鸳鸯阵和舞藤牌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的初始价值都是源自军事价值。鸳鸯阵和藤牌舞是戚继光的军事思想结晶。
3.2 藤牌舞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戚继光抗击倭寇中,藤牌舞在冷兵器时代起到了巨大的防御与进攻作用。从明末到清末的200多年里,鸳鸯阵和藤牌舞不断地传承和变化着。由原始的舞藤牌到现在的藤牌舞,是用另一种的方式展示了在抗击倭寇时的情境,几经传播改良,已经成为了深入人心的民间传统项目。它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和传承历史在浙江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具有其独特性。藤牌舞融合武和舞为一体,个性特点鲜明,体现浙江沿海地域性特点,突出浙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质。
藤牌舞对纪念抗击倭寇的战争胜利、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藤牌舞承载了浙江沿海地区人们对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蕴含了沿海地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3.3 藤牌舞的健身娱乐价值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余暇时间增多,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的身心紧张,体育不仅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手段,也是休闲娱乐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承的民间文化形态,在本身蕴含的特征和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其特色和价值,可推动当今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戚继光在练兵时要求,藤牌兵要具备胆、气、力、轻、足、便、捷、少八个条件。藤牌舞流传至今亦体现了戚家军的英勇善战精神。它是带有武术性质的舞蹈,动作多而复杂,总体动作中的主要共同点就是“矮、滚、实、劲、圆、活”6个字。由此可以看出,藤牌舞对表演人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要求,通过大藤牌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作用。
3.4 藤牌舞的旅游经济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与经济贸易带来了发展机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经济贸易互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良好模式,能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经贸洽谈的活动,在丰富民族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民族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效应,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产业、民族经济贸易以及民族地区之间和民族地区对外的经济发展。
4 结 语
瑞安藤牌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它在浙江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民间基础和社会效应,也具有传承戚继光民族精神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样和当地的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戚继光传奇故事共同发展成为一系列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促进和推动浙江沿海地区的民族体育经济发展。
[1]戚继光. 纪效新书(十四卷)·藤牌总说篇.明嘉庆年间.
[2]贺晓武.论瑞安“藤牌舞”的审美制度变迁文[J].美与时代,2010(10).
[3]马山坡.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4]张剑珍.民族传统体育在建设小康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价值[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5]许汝霞.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6]王亚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
[7]李雷,李龙.新时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定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