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篮球运动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的关系
2013-08-15何鹏飞
何鹏飞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1 相关概念概述
1.1 体能训练概念
体能训练是指不顾运动项目技术,在艰苦环境中,只对人体工作能力进行时间长、强度高、负荷大的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体的体能与心理相适应,因此超负荷地对人体机能系统进行适应性训练,充分挖掘其潜在能力,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培养其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
1.2 篮球战术概念
对于篮球战术概念的定义有很多,如《篮球》教材一书中指出:“篮球战术是指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所采用的进攻与防守的方法的总称,也是运动员正确使用个人技术或者与队员之间相互配合的进攻与防守的组织形式的转换。”但是在《现代篮球战术》中认为:“篮球战术就是篮球队员为了取得比赛胜利所采用的个人技术、全队配合等有效的计划与实际行动。”尽管对于篮球战术概念的定义很多,但是它们是有共同点的:篮球技术是篮球战术实施的基础与根本,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一种方法与手段。因此,可以将篮球战术理解为一种方法或者原则。
2 如何在战术训练中进行体能训练
2.1 篮球运动供能特点
2.1.1 ATP-CP供能 ATP-CP的供能储量很少,无需氧气,分解速度快,但是持续时间较短,供能时间一般为3 ~ 10s,它可以提供应急能量给肌肉收缩。各种时间少于l0s的速度快、具有爆发力的动作都采用ATP-CP供能。在篮球竞赛中,由于比赛时间及规则的影响,篮球运动员常常需要做出时间少于10s的大强度运动动作,如抢篮板球、上篮、快速进攻、快速撤退防守等。这些短时间的运动都是采取ATP-CP供能,在篮球场地范围内的10s左右就能完成。因此,想要提高运动员的进攻与防守的转换能力,在进攻的同时保持优势地位,在防守的过程中让对手很难突破,那么首先要锻炼、提高的就是运动员的ATP-CP供能能力。
2.1.2 有氧供能 有氧供能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虽然有氧供能的方式可以长时间提供能量,但是它只能给中低强度的运动提供能量。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在一场完整的篮球竞赛里,运动员有70%的时间是处于无氧供能状态,只有30%的时间是处于有氧供能状态。有氧代谢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基础形式,没有哪一项运动可以只采取有氧代谢或者只采取无氧代谢,有氧代谢能够提供更多的能量给无氧代谢。所以,在篮球运动中,提高有氧供能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2.2 篮球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的结合
2.2.1 紧逼防守战术 在球场上的5名篮球队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显示出紧逼防守战术的效果。组织进行高质量的夹击配合是此种战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关键。紧逼防守有全场与半场紧逼防守2种,相对比人盯人防守与区域联防的战术,紧逼防守对于运动员体能储备的要求更高,因为此种战术的体能消耗较大。在进行防守紧逼的夹击时,1名队员至少要能防守住2名队员的进攻。高质量的夹击可以打乱进攻方队员的进攻节奏,容易出现失误与球被抢断的情况。此种防守方式一般在罚球与暂停后进行,当球变为死球后更有利于防守阵型的组织。一般2名队员便可以进行夹击,无需再加入其他防守队员。此夹击防守虽然效果良好,但不是每次夹击都能致使对方失误或抢到球,同时也具有一些风险,因此,通常在比赛后半段才会运用此战术。如此才可避免在比赛的开始阶段球员储备体能的大量消耗,并且在最后阶段的进攻中也不会被对方的紧逼防守给拖垮。
在训练紧逼防守战术时,教练应该让场上的进攻队员进行大范围传球与快速奔跑,以便拉开防守队员的防线,促使防守方的防守任务在高强度与大负荷状态中进行。因此,对于强度高的紧逼防守战术的训练,可以采用增加训练量的方式进行。将球员分为进攻与防守2组,在进行一组训练以后将攻守位置交换。设置战术训练为5min 1组,进行4组训练,每组训练之间保证1 ~ 2min的休息时间。在进行每一组的训练时,进攻与防守双方要各自坚守其职,保持进攻与防守的高强度。不可出现消极进攻与防守的情况,且防守方要进最大能力阻止进攻方得分。若在一组训练中进攻方得到一次得分的机会,那么在一组训练结束以后防守一方要进行1次4线折返跑,次数依次往上加。此设置是为了防止消极应对的情况出现,进而确保训练的强度。
采取此种训练方法,能够提高球员的平时成绩以及保证比赛场上的水平发挥。在日常的训练中增加训练量,在比赛的时球员就能就很好地适应比赛快速节奏,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球员的个人技术,从而提高球队的整体战术能力。
2.2.2 打破紧逼防守战术 要打破紧逼防守,需要一名判断正确、决策果断的球员,需要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球传到球场正确的位置,且需要保证合理的进攻空间。通常情况下采取紧逼防守的队员,在他们的背后,也可能出现后线的无人防守被进攻方攻破的局面或者以多打少。在打破紧逼防守时,运球要合理,避免一次就停球,不然容易让防守方进行夹击;进攻球员要保持头脑清晰,在球从后场到前场时要有8s的时间概念,且要避免场角与边角区域等容易防守区域;在进行传接球时,球员要在移动中去接球,而不是在原地等球,这样能够促进防守队员进行移动,为防守空挡的出现提供机会;进攻的球员要让球不离开自己的视线,否则在受到防守队员的夹击时,会由于视线范围狭窄让防守方抢断球。
在训练打破防守紧逼战术时,防守方的队员要拿出全力进行积极防守,如此才能创造比赛的紧张氛围,让进攻方球员感到压迫促使其努力抢球、打破紧逼防守,努力进球得分。要训练打破紧逼防守战术可以采用增加运动量并结合间歇训练的方法进行。增加运动量的方法同紧逼防守战术中增加运动量的方法,只是在每组5min的训练结束后,若进攻方被防守方抢掉一次球,那么由进攻方进行4线折返跑,根据次数依次叠加。如此是为了防止进攻方的球员在进攻时松懈,防止消极进攻。每组训练的间隔时间也应保持在1 ~ 2min,保证训练的强度与负荷,促进球员体能的提高,更适应高强度的篮球比赛。
2.2.3 区域联防战术 采取区域联防战术时队员之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因为进行区域联防的战术时,队员之间需要不停的传球、传切、突分、跑动以此拉开区域联防的“网”,进而去寻找得分机会。因此在训练区域联防战术时,可以只在篮球半场进行,但是需要防守球员队员进行积极防守,以寻找突破与传球机会,主要是为了调动场上篮球队员动起来,对进攻篮球队员形成压迫“网”。
此种战术的训练可采用结合重复训练法与持续训练法的方法。由于篮球运动属于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因此在进行训练时,防守队员要进行半场防守滑步训练5 ~ 10min,在进攻球员的位置突破与传球中将防守方队员的步伐调动起来,且防守队员之间需要通过喊话来提醒队员防守需要注意的漏洞和需要留意的地方。采取此种方法重复练习,不仅能够让防守队员了解自己负责区域的责任,还可以保证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防止球员体能水平的降低,为接下来的战术训练储备体能。
2.2.4 打破区域联防战术 进攻方球员想要突破防守方球员所张开的区域联防的“网”,就需要在半场大范围内进行传球、传切、突破,如此才有机会将防守者的防线拉开,打破防守,从而取得进攻机会。因此,在进行打破区域联防的训练时也要采取重复训练与持续训练的方法。训练时间设定为每一组3min,一共分为10组,每组间歇休息时间为1min。防守方队员也要进行积极防守,这种持续性的训练方式能够促使进攻方球员积极想办法去想出不同的打破区域联防的战术方法。经过10组重复性的练习,也能够让队员熟练并掌握不同的打破区域联防的战术,并且间歇性的休息设定能够促进球员体能水平的提高,在经过大量的日常训练后,比赛时就能很好地适应高强度的比赛,不会在严密防守下将体能过多消耗。
2.2.5 防守反击战术 由于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比赛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防守越来越严密,进攻速度越来越快,攻守转换速度也越来越快。防守并快速反击也是一种重要战术,“快速”二字是此战术的核心,因此,球员对于攻守转换时机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在由防守换成进攻的时候,要争取一切机会发动进攻,就是为了在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给对方造成打击,为己方营造优势,这种进攻战术非常实用。
第10届的世界女子篮球竞标赛中,苏联在与美国队争夺冠军中,美国队紧逼多变的防守战术的使用帮助他们在比赛中17次抢断球,最终美国队凭借防守反击战术以108 : 88获得冠军。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球队在组织战术的时候需要由实际出发,教练需要结合球队队员的不同身体条件、技术水平,并且对对手球队的情况有实际的了解,以此来考虑、制定战术,如此才能做到扬长避短,体现自身球队的特点与风格。另外,需要多加注意是,在制定战术时要着眼于比赛的攻守动态,保证攻守平衡,从而保证球员在进行攻守转换的时候有条不紊。
运用防守反击战术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体能,在训练中教练要将多种训练方法相结合,其中间歇训练法是提高球员体能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在训练防守反击战术时,防守与进攻都要兼顾,需要球员有较好的技战术。在日常训练防守反击战术时,可以进行全场“1对1”的训练。位置相同的2名球员为一组,以中圈跳球的方式判断球权,再以全场“1对1”的方式进行攻防战,首先进3个球的一方为获胜方。输掉的一方在每组练习结束以后要进行4线折返跑的练习,以输球次数确定折返跑趟数。此种训练方法对球员体能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若球员体能较差,则在攻守转换后其战术的发挥势必会受到影响。并且此种训练方法强大,符合球员在进行快速反击时对体能的要求,因此采取此种训练方法对于提高球员的体能水平非常有效。
[1]王玉瑾,王大川.篮球运动供能特征及体能训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
[2]赵志明.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基本原则与方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5).
[3]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杨世勇,李遵,唐照华,唐照明.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罗陵.现代篮球体能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