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的应用型研究①:结合中学生心理浅谈武德
2013-08-15张志伟
张志伟
(简阳市石桥镇赤水九年义务学校 四川简阳 641401)
1 武德简述
什么是武德,它又有什么表现呢,武德即武术道德之简称。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的产生与武术的起源、发展相适应,即属于民族道德范畴,更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武德之说最早始见于春秋时朋友丘明着的《左法·宣公十年》载:“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大、公定、安民和众、丰财”。第一次明确地阐释了习武者的武技行为早道德层上的升华和对武技进行价值判断时应坚持的道德原则。到了清代,以至民国,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梯仁义,扶危济贫,除暴安民”或是“虚心求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或是“戒骄奢淫逸,为盗采花”等等,为武德信条。传统武德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作为武德信条。然而,现代习武者把武德归纳为八个字“忠、仁、信、义、孝、礼、智、勇”。
1.1 忠
武德之首要内容就是“忠”。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的“精忠报国”,也是中华武德风范的最高境界。历代忠贞为国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正是这种精神和情感哺育的。
1.2 仁
习武者品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它是用广博的爱去对待一切。宽容待人、处事坦荡、心胸开阔等就是它的表现,师慈徒孝、兄友弟恭、屈亲友爱等在古代是较为注重的仁德。
1.3 信
“信,诚也”,就是诚实可靠,信守言行。信,言出必行;亦即诚实可靠,信受诺言。信在儒家的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注三)又说:“民无信不立”。(注四)无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常以及人际之间的一切关系,都靠信来维紧。守信,重然诺,成为武林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亦成为武林风尚。历代先贤为言必行,行必果,实践诺言,失信于人而不畏艰难险阻,甚至甘愿牺牲生命的事迹,文献多有记载。时至今日,言出必行,守信重诺,仍是武德的重要内容。古人云:“信义乃立身之本,进德之源”,要求习武者重誉、守承诺,言行一致。在理代,信还可理解为不折不扣地信守国家法令、法规。对那些遗传之徒,必当绳之以法。国家要“依法治国”,武术界也要依法治武。
1.4 义
“义”乃行善之本。正当行为;亦即事之适宜,是主持正义,思想行为符合标准的道德观念。孟子有一百零八节提到义,其中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注七)。这己是千古名言。舍生取义的气节,也成为千百年来武林人士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武德发挥的极致,也由此而鼓舞着无数爱国志士的民族精神。当今社会,“义”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基本标准,为坚持其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而挺身之义。
1.5 孝
“孝”就是尊重老人、长辈,敬爱师长。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者吾老,以及人之老”,让古代先哲们的这一理想成为一种美德,成为我们武术界的现实,成为一种现代人的文明素养。
1.6 礼
武德中很重视“礼”。荀子在《修身篇》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华民族乃文明礼仪之邦,武德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武术礼仪,礼貌、礼节、仪式、仪表等等是它所包含的内容。从内涵看,它不仅体现了“武不犯禁,勇不滋乱”,又是德、智、美“四言”齐备,文武兼备和虚心求知也是它的体现。
1.7 智
“智者,有明慧之心,知人伦”。明辨是非与善恶,能反映人对武德的认知能力,是自觉贯彻武德思想,实施善德行为的保证。
1.8 勇
“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分为“大勇”和“小勇”。在通晓仁义道德在明辨是非善恶之后采取的举止行为,即武德中提倡的“大勇”。为国为民、除暴安良、扶弱济困等就属于“大勇”。“小勇”是指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为武林人所不周。武德内涵深层是宝贵的是爱国主义意识。
武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哲学思想等的不同,都会赋予武德不同的内容。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理论学、社会哲学的研究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社会改造工程进入理性化阶段。学者们对于武德是武术人的道德观,对习武者的重要作用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由此,发现文献较集中于武德的研究,而众多的研究呈现重复性与时代精神联系的基础研究,但与之联系的应用型研究却很少。为此,我即将结合武德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进行研究,在武德的应用型上下工夫。因此,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竞争极其激烈,面对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据报道显示,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积极有效的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殷切的愿望。为此,新体育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里的“健康”是即包括身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那么什么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呢,它是指学生在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的综合反应。针对这一问题,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就应当及时的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关注的目光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功,用肢体语言的暗示来激励学生奋进,用“理解与谅解”代替“批评与教训”,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这样一来,就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综合型人才。
然而前不久,在网上公布了一项有关学生心理痼疾的调查,调查显示某市学生中,34%的有心理障碍,15%的有心理缺陷,28.1%的有心理失常,这些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及时的解决。为此,我们必须将武德教育与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所谓武德教育也称武德修养,就是要求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致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前面我们所说的“忠、仁、信、义、孝、礼、智、勇”八个字。这种所谓的武德教育主要是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以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在课中要特别的注重对学生武德的培养。
2 恐惧、过分紧张心理
恐惧、过分紧张心理是现代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是自己不自信、不诚信,害怕失败,担心失败后有损于自己的“光辉形象”。从而害怕自己在教师及同学面前难堪和令人失望。有许多学生之所以害怕仅仅是他们对自己形成一种心态,认为他永远都是不败的人,这种情况下失败会严重破坏其良好的形象。因此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学生具有严重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痼疾会使这些学生在面对失败时,无力自拔。陷入泥掉之中。就拿我去年在遂宁某中学实习的一个的例子来说吧,一个叫小B的学生平时的成绩十分发优异,家庭环境优越,是父母的“掌中宝”老师的“乖生”。然而在一次测试中,不知什么原因小B由年级第一滑到了年级的几十名,这种排名的落差,并没有促使小B寻找失败的原因,而是让他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中,一向都害怕失败的他,在苦苦挣扎无效后,选择了轻生。虽然事发当时被好心人救了,可造成小B选择走绝路是原因并不是其他而恰恰是他害怕失败的心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小B的心理,则就是心里没有诚信这个概念,如果小B能够很诚实的把自己成绩下降的事实告诉给家长,最多就是挨几句骂,也不至于闹出这种事件。因而,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的恐惧、害怕失败的心理,毫无疑问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并有效的消除学生的恐惧、害怕失败心理。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首先,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发现、捕捉、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加强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应当用自己的行为和热情状态以及对学生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些具有恐惧心理、害怕失败的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友好、乐观、镇静和向往,同时创造出一种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得到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害怕失败心理的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老师通过暗示,激发学生的潜力和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使学生对于心理痼疾努力克服,有一个好的心理反应,不仅使得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还融洽了师生的关系。
其实上面所说的是具体措施,简而言之,既是教师使学生深刻理解武德的深层次内涵,理解武德教育中信的含义,使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诚信和自信。
3 侠义心理
勇:一般来说,现代人多以为儒者便是埋头故纸堆而手无缚鸡力的书生,也不知何时,儒者还和“迂”、“呆”、“腐”、“酸”联了姻,而这显然与意识形态上象征武士精神的“勇”相去甚远。其实不然,我们通常所说的勇,大致上可分有三点来讨论,而这三点主次问题,套用孟老夫子的一句话来说便是:“勇德”为贵,“勇气”次之,“勇力”为轻。《说文解字》“勇,气也”。“勇”是在某种信念驱动下,所体现出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真正的勇可冠之为“精神”二字。分析怎样的勇才是勇德(也就是真正的勇),这一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有待详叙。
勇有等级之勇。勇有大勇与小勇之分,大勇可以大到安天下,小勇则小到只能力敌一人而已。其实说开来,大勇不外是凭仁与知,小勇则凭借个人力气。在某种程度,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刘备、宋江可以说是属于大勇,莽张飞、黑李逵只是小勇。小勇为血气之勇,匹夫之勇,大勇乃义勇。关于大勇,苏轼的《留侯论》开头的一段话描述得很精彩:“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受到一点污辱就拔剑拼命,这算不上勇。真正的大勇,是那种遇到突然变故而不惊慌、遇到无端污辱也不愤怒、心中怀有远大的志向之人。总之,大勇是一种践履仁道、追求真理、扞卫正义的修养和行为。“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志,“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当仁不让的责任感,“见危授命”成仁取义的气概,勇于改过、见义勇为、守死善道等行为,皆大勇也。
学武之人,多有勇猛之血气,兼有豪爽之风骨。然而,勇猛若非理智而生,则为愚勇;豪爽若非正义而长,则为盲侠。勇气和侠义,是武德的力量,但不是拳头的力量。这就是道德勇气与肉体勇气的区别。
武士之勇,有“大勇”和“小勇”之分。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弱济困,即为“大勇”之举。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见利弃义,逞强斗勇,恃强欺弱,以武谋私,则为“小勇”,亦即“匹夫之勇”。曾被誉为“武术精英”的乔立夫,就是一个典型的“匹夫之勇”。
乔立夫从小习武,后入体育学院专攻武术散打。他多次获得国内武术散打冠军,曾取得东南亚武术比赛冠军,更荣登过世界武坛的领奖台,被中国武协授予“全国武术精英”的称号。据说他出拳力量3000斤,一脚能把150斤的麻包踢出3m远。虽然他武功出众,武技过人,然而武德极差。他曾忿忿不平地说:“凭我的武术功底,凭我的能力,我为何不能拥有金钱,为何不能拥有女人?”正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已有妻室的他,沉迷于女色,到处拈花惹草,公然与“三陪女”同居一室。为了与相好的女人出气,他恃武行凶,大打出手,抄了对方的住处,抢劫30多万元钱财,并将石头捆在被抢劫者腰者。为了供自己寻欢作乐,花天酒地,他以武结邦,纠集职业打手,劫车杀人,绑架外商,勒索80万元港币后,还将外商残忍地杀害。一个“武术精英”,已完全变成了一个杀人越货的流氓恶棍。像乔立夫这样的武林败类,毕竟是少数,但其教训却十分深刻。中国的武术,往往对勇敢、顽强、威武、豪迈的武勇推崇有加,而对正义、宽厚、谦恭、仁爱的武德却重视不足。其结果,使有的武士只顾逞匹夫之勇,忘了守大义之勇,最终干出愚勇的蠢事,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坏事。“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凭一具强壮的躯体。”习武之人,需要的是大义之勇而不是匹夫之勇。在现代学生当中,他们不以此事为教训,反而以此为榜样,为了报的自己一己之仇,“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哥们义气卖命”,用自己所学到的武术为非作歹,其心理的扭曲程度已甚为严重了,可他们却因为报了仇而大感快活,殊不知,他们早已将武德的八字真经忘到了九霄云外。
很显然,一个人要培养优良的品德,如:负责尽职、坚韧果断、勤劳简朴、恒心毅力、诚心守法、奋斗牺牲等,其构成的因素,除了注重绳梯的锻炼之外,尤其要注重精神意志与行为的统一。西谚有谓:“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一个人精神旺盛,身体强健,自然身心舒泰,凡事必然乐观积极,反之,如果精神萎靡,身体衰弱,甚至经常卧床,凡事必然悲观消极。因此,我们锻炼身体,尤在于健全精神,武术有深层造诣者,必能用意使气,气行周身,血液匀和,始能体格强健,精神充沛。精神充沛,人格自高。礼运大同篇谓:“……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尽当时之治,能训练人民的体力与精力,使其健旺至极,若有余力,而时存帮助人之心,何必营营为一己私利,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从小就受到了这种恶劣环境的影响,变得自私自利,惟我独尊,慢慢的,他们的心理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庄子有云:“力不足则为,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注十三)一个人能力不足便产生虚伪。智慧不足便产生欺诈,财用不足便产生盗窃。所以知穷力竭,都由于精神不够充沛,精神不充沛,是由于不锻炼身体之过。因而知识能力不足而妄作高深,自不得不以小聪明而虚伪欺诈,但虚伪欺诈,但虚伪只能一时,不能长久,终至事业败坏,财用匮乏,意志消沈,气节丧失。即无气节,何事不可为,于是不得不挺而走险,沦为盗贼,这说明虚伪欺诈者的人格与盗贼者的人格,相去不远。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人依旧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思想空虚,精神匮乏,加之与人攀比的心理,使得他们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现代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各方面都还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而他们是较为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的群体。为此,作为现代体育教师的我们就应当利用各种正确的教育手段以及武术中武德的精髓来教育孩子,让“忠、仁、信、义、孝、礼、智、勇”。的实质铭记于学生的心底,时时,事事的规范自我,并使他们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21世纪身心都得到了健康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基于此,我们只有将知识与人格教育并重,术德兼修,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才是使学生构成完整的人格品德。
这种理想的结局固然美好,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武德培养,武德的培养,不单单是在学校中的老师的谆谆告诫,或单靠在家庭在家庭中父母的殷切训勉,就可获得的。必须在实际的活动中的培养得来,在日常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亦即练武者在武术的锻炼中,日积月累,脚踏实地,择善固执,持之以恒而来。由朝夕淬励,潜移默化之中,变化气质,养成高尚得人个品德与风度,进而缅怀历代先圣先贤的伟大事迹,景仰其武德风范,产生民族自信心,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这种由实际练武活动中所培养出来的武德,自然在日常生活行为实践中表现出来。
举例来说:有甲、乙二人,参加运动会一万公尺长跑竞赛,某甲虽然落后很多,仍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努力奋进。这种贯彻始终的精神,即在运动场中培养出来。而某甲必然是一位负责尽职、刻苦奋勉,有为有守,持志有恒的国民。某乙成绩亦落后很多,眼见其他运动员一一到达终点,已经无心再跑即中途退出。某乙必然是以为不负责任,凡事投机取巧,半途而废的国民。其他如各种球运动员以及武术活动,参加训练或比赛的人员,是否负责尽职、服从守法、态度傲慢、自私自利等等德性,均可在实际的活动中,表现其运动道德与精神人格的修养。
不但如此,即使在运动场看台上的观众,亦可从其行为中表现出有无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观众某丙,眼见前述某甲落后太多,仍然继续努力,因而发出“嘘”声,表示轻视,甚至口出讽刺之言。即可判断此某丙观众品德低劣,其做人处事,必然幸灾乐祸,见利忘义。如有观众某丁目睹某甲如此坚持到底,坚韧奋斗,努力不懈的精神,因而衷心敬佩,大为感动,甚至肃然起敬,则此某丁人格品德的高尚,堪为社会国家的栋梁。因此,武德的培养与实践,一切的一切均要从个人本身做起,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注十六)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厚德载物的恢宏气度。
在努力不懈的武术锻炼中,一方面尚武,体魄不断增强,技术不断提高,这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赖以发扬的基础。而在任何环境之中,养成不惑、不变、不惧的胆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崇德,在武德的教育中,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养成尊师重道,虚怀若谷,舍己从人,宽容万物的恢宏气度,这就是兼容并畜,厚德载物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尚武崇德,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精神。如果能够紧记尚武与崇德的真正内涵,能够克服种种心理痼疾,促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接班人将一代胜出一代,真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1]武强.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河北教育,2005(Z2).
[2]王进.中学生心理问题透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6).
[3]甘雨虹.试析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革新,2007(1).
[4]宋少东.应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5).
[5]荣颐.中学生心理问题透析及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06(5).
[6]阎树平.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山西教育,2002(22).
[7]王月.中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J].科学大观园,2004(2).
[8]顾丹.浅谈中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J].宁夏教育,2006(11).
[9]詹浩波.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10]陈富国,冯海英.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