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3-08-15云南省昭通市档案馆王天珍

办公室业务 2013年2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云南省昭通市档案馆 王天珍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档案更是有智慧的人丰富的。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就是传统文化,似乎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观赏名胜古迹,欣赏书画展览、民族乐曲,了解民俗风情,研究医学美食,发展农学、天文历算等,而这些传统文化正是通过档案记录和保存了它。档案使得我们以站在巨人肩上的姿态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一、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遗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传说,比如:炎黄“焚林而田”,尧明察,舜德化,大禹治水,经过两三千年的口述档案世代相传记录下来。直到西周,中华民族用顽强的智慧,完成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的飞跃,逐步以正规档案的形式记载。随后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诗经》的整理,孔子“中庸”说,老子“抑损举补”理论,韩非“依法治国”理念等。各种造型艺术档案创作了千姿百态的龙的身影,给人一种形象的实感,体现龙文化精神。

二、档案与中国哲学

有关书籍档案记载中国哲学大致可分为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天人之学讨论的是天人关系问题,是天主宰人还是人能改变天。汉代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他看来,只有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探究“天”的性质,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孟子进一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可缺一,但人和最重要,认识到人类自身的价值,表现出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变易之学即“有对”之学,天命可以转移,政权可以更迭,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静止是相对的,个性中可发现共性,事物达到极限就要发生变化,变化就能发展,发展就会创新。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诸多辩证观点,已被后人广泛用于军事、人事、科学发明的领域。会通之学即融会与贯通,相互辩论相互吸收,毛嫱、丽姬之美各有见地,融汇各门具体学科和外来文化。

三、档案与人文文化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有丰富的历史遗产,书籍档案《论语》中重视研究社会的人际关系,其中敬老爱幼,规范言行,勤俭节约是其精华所在,一直沿续至今,演变为“八荣八耻”。史学档案记载各种人文道德和天文地理,其中最为突出的体裁要数纪传体和编年体,传人而记事,事实有先后。中国文学档案的记载,分别以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档案与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佛教自西印度传入中国后,自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很少有人知道现代音乐源于佛教的诵经。从看破红尘式的“觉悟”,转化为“人的内心信仰”。从实物档案上看,中国佛教造像、画佛、造塔等也别具一格,如:龙门石窟中旱期塑像秀骨傲然,佛教的许多壁画表现出奋发向上,刚健有力的审美情趣。道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以经典书籍档案《道德经》之自然精神为主体,发散开来。是“会通之学“的典型形态。道教文学最具艺术性,思想超脱,词章华美,文化结构内容不仅是多门类、多学科的统一,在每一学科中又是多层次的统一。

五、档案与文物

中国古代文物档案不仅是装饰品、观赏品,还具有广博而深邃的文化内涵,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其它国家未有过的,各种品格的玉器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成为道德、政治、等级的象征,往往追求事物的神似。铜镜上出现龙与凤,主要用作吉祥的象征,有的利用谐音表义,比如出现鱼图案便表示有余的意义。金银器反映社会的信仰与宗教,生活与习俗,民族文化特色等。陶瓷器不仅是生活用具,有的代表一个故事,含蕴丰富的情感。

六、档案与中国教育

各种文化都是以档案的形式保存并发展起来。世代相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社会才得以进步,古代教育场所主要有两种形式:官学和私学。不管是哪种,教与学都注重尊师爱生,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由博返约,温故知新,身体力行,教学相长。

七、档案与中国书法、绘画

汉文字档案具有其它文字没有的独特艺术特点。中国书法,所谓篆、隶、楷、行、草,所有书法流派及个人风格,都是通过使用毛笔书写这些字体来表现的,往往进入出神入化的妙境。中国绘画即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颜料在特制的萱纸或绢上作画。造就了中国绘画,也以档案的形式记载下来,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中国绘画分为人物、山、花、鸟等画科。技法上又分为工笔、写意两大类,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八、档案与中国医药学、养生学

在远古“医食同源”时期,中国医学与养生学都是以口述档案相传并发展,比如:神农尝百草,酿酒治病,知道气候失常能导致疾病流行,用运动的方法可防治疾病等。直到医学经典档案《内经》问世,完成了中国医药学和养生学的理论体系。为今后规范、指导、发展中医药学和养生理论作出了贡献。

九、档案与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和动物具有的本能需求,但人类能创造丰富的食物和文明的饮食习惯,使饮食成为一种文化活动。饮食文化档案记载了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物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的内容。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这与中国农学有密切联系,农作物中水稻、大豆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国就善于引进外域农业作物,缔造复合农业,保持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中国饮食文化的科学性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十、档案与中国古建筑

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以实物档案的形式把自家的穴居和浅穴居保存,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发展为地面的房屋。有档案记载,远在夏朝还出现了专门管理工程的官职:司空。古人重视将宫殿建筑、城市布局、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体现“天人合一”观念。古建筑还汲取外来建筑之优点,与本身的建筑文化融合,体现“会通”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十一、中华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

她之所以有悠久的生命力,原因是她带有开放的特色,表现为:1.境内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创造,2.善于向外国学习。而档案馆的存在完成了档案文化功能的转变,一种从组织文化向社会文化过渡。档案不仅要继承文化的传统优势,还具有相当的文化兼容性。通过沟通和借鉴,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使档案传统文化在此得以及延续。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