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水平定点沁水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河水带走两岸》研讨会在山西沁水举行
2013-08-15张勇耀
2013年7月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名作欣赏杂志社协办的葛水平定点沁水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葛水平最新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研讨会在山西沁水县历山培训中心举行。出席研讨会的有中国作家协会、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女作家协会、长治市文联相关领导和成员,以及《文学报》《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太行日报》《新作文》等相关媒体的总编、编辑和国内知名文学评论家,出版方北岳文艺出版社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综合处处长、《作家通讯》主编高伟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孙德全介绍了“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活动背景和实施情况。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对葛水平的《河水带走两岸》一书作了高度评价。高洪波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对自己的心灵按摩,也是对读者的心灵按摩。葛水平的散文具有诗人的笔法,由此可以想见,葛水平面对故乡的山水,产生的是一种诗人的感受和情怀。我们阅读葛水平的散文,同时也是走在一种诗的意境里,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字的力量,会走得很远。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说,正如葛水平曾经创作的小说《地气》的名称一样,葛水平的作品,接地气,而接地气才能有高度。葛水平深入山水,从而产生了独特的人生体悟,并发出了生命深处的对于保护文化的呼唤,这都是因为接地气。作家就是要能坐得住,扎得下,这样才能真正收获文字成果。
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明旺说,沁水是葛水平的故乡,这里的山山水水给了葛水平质朴的人格,也给了葛水平出众的才情。《河水带走两岸》中,水的意象也正是葛水平的写作内蕴,清澈,流动,生生不息。如果说葛水平的长篇小说《裸地》是一部具有民间史诗品格的艺术作品,那么《河水带走两岸》可以称之为一部民间史诗歌谣。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女作家协会会长蒋韵则引用葛水平散文集中《带你去看黄河》一篇中将四十岁才得的儿子称为“天赐的宝贝”一说,将葛水平也称为山西大地、沁水大地上“天赐的宝贝”。蒋韵说,天赐葛水平一双美目,有了这样一双美目的注视,河流不死。葛水平写出了大地山河以及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物事以独一无二的美和魅力。她笔下的那些物件,银,琉璃,柱础,老绣,雕花木床,不是普通的物件,而是她前世的恋人,三百年后来与她相见。
与会的文学评论家和作家也做了精彩发言。文学评论家雷达说,葛水平的创作充分说明了生活体验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生活是解决作家写作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将生活内化于自己的血液,把生活变成血肉,才有可能外化为文学艺术作品。当今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发现文学的意义,文学区别于音像、影视、微博等传媒方式,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文学的领域在哪里?在人。葛水平的文字,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刚柔相济”,并且有一定的气魄。乡土的经验是浸在血液里的,而不是搜集来的。葛水平有着如莫言一样的“原乡”,这样的原乡,一辈子都写不完。然而没有这样的“原乡”,又如何创作?雷达认为,作家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是行走。只要行走,文学就有出路。
文学评论家胡平说,在来历山的途中,他看到了被咬死剩了一半的野猪,这些原生态的景观,让他更加明白了葛水平创作的根基所在。《河水带走两岸》中,有一篇写二胡的文章,葛水平说二胡是马尾和竹节做成的,而葛水平的文章,也是用马尾和竹节做成的二胡,这些原始的材料,经过了葛水平的一双妙手,变成了艺术品,能够弹奏出悠扬的乐曲。胡平认为,乡村天生具有文学性,因为乡村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而城市是人文的,却不是自然的。葛水平的创作阵地在乡村,她的创作资源很丰富,因而她的创作很饱满。无论是葛水平以前的小说创作,还是这本散文集,葛水平写得最好的就是乡间的人物。那些乡间的人物,生于土地又归于土地,对这种“自生自灭”的人物命运的书写,体现了葛水平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文学评论家傅书华就葛水平《河水带走两岸》一书发表了三点看法。第一,葛水平的散文是彼岸对此岸世界的神性观照。第二,葛水平发现了日常事物中的存世价值,在写作中进行了一种价值召唤。第三,从赵树理到葛水平,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流向,但又有所区别。
文学评论家王春林则认为,葛水平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农业时代乡村文化的博物馆,唤起了我们对农业文化的记忆。带走两岸,包括带走沁河水本身的,实际上也就是那个叫做现代性的事物。面对着不无蛮横霸道色彩的现代性,无论是葛水平的行走和书写,抑或我们的观察与阅读,最终恐怕都只能够变成一种对于建构在纸上的一座农业时代乡村文化博物馆的由衷凭吊。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叶广芩女士,以女作家的视角,对葛水平的散文进行了解读。叶广芩说,葛水平的散文,体现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敬重,对文化的推崇。这些处于生活最底层的素材,不深入下去是找不到的。葛水平深入生活,俯下身子去探寻山水和物事,不作做,她笔下的文字都是她精神的流出。叶广芩说,她的父亲就是琉璃制作专家,为了蓝色琉璃付出了一生的精力。葛水平文章中写到琉璃,不但描写优美、情感饱满,而且文化丝毫不差,这说明葛水平在写作中的严谨态度。葛水平的文字中,处处流露出对生的敬畏和对死的豁达。葛水平让自己的文字与历史衔接,与文化衔接,“时间让文字留下证据”。葛水平的文字,灵动优雅,如诗一样美,令人百读不厌。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先生认为,他从葛水平的作品中,思考更多的是作家的语言。作家的表达,决定着作品存在的价值。葛水平的语言饱满、放肆,有时候甚至不准确。然而正因为不准确,才产生了独特的美。葛水平用自我投入的方式去表达,里面充满了许多非逻辑的东西。如今的行走散文,常常演变为图片解说词和吊书袋,而葛水平的行走散文,却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历史给了葛水平这样一个机遇,让她创作出了这样美的作品。这本书,不思考它的意义之类的东西,只读句子,也美不胜收。
参会的其他作家、媒体代表也各自发表了有价值的观点。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胡学文先生说,格非写一个人的死亡时,说“像歌谣一样消失”,这样的比喻让余华迷恋许久。葛水平写人的死亡,同样富有诗意,这种悲剧的诗意更让人回味。散文家孙喜玲女士说,爱是一种修为,是一种生活态度,爱到极致,便是一种“癖”。葛水平的“癖”,便是对那些老旧事物的迷恋,这其中,又包含着深深的爱。文学改变不了农业文明的衰败,能做的只能是用文字来记录,正如葛水平在文中所写,“唯一不能舍弃的就是想入非非”。葛水平笔下的“河流”,也许不仅仅是沁河,而是世界上所有的河流。葛水平的文字,既充满爱与忧伤,又充满了冷静与思考。《文学报》主编陈歆耕用“精微”两个字来概括葛水平的文字,他认为这种用精微的文字来表达空灵的感受的写作,是写作的一种高度。《名作欣赏》总编辑赵学文先生就葛水平《河水带走两岸》一书谈了两点体会:第一,要写出一部好书,要舍得下慢工夫,葛水平的这本书,就是在“慢”中打磨的精品,两年走沁河,两年文字打磨,自然就有了这样的精品;第二,葛水平的文字中,其实还有最可贵的一点,那就是不动声色的幽默,比如写父亲的死,这是一种农民式的幽默,体现的是一种农民式的宽容、忍耐和豁达。这种幽默,很大程度上也源自葛水平天性中的天真。
参会的还有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中国作协创联部干部孟英杰,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占平,山西省作协创联部副主任潘培江,《文艺报》记者王觅,《文学报》记者张滢滢,《山西日报》副刊部主编吴炯,《太原日报》高级编辑陈威,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续小强,北岳文艺出版社副编审、《河水带走两岸》责任编辑陈洋,《新作文》杂志社主编张勇耀,《名作欣赏》杂志社副主编孙明亮,《漳河文学》主编王照华,《晋城晚报》总编王春平,《河水带走两岸》摄影图片提供者闫法宝、程画梅夫妇,以及长治市、晋城市相关领导及作协、文联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