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理解,一种期许

2013-08-15孙明亮

名作欣赏 2013年4期
关键词:诸君手记办刊

从本期开始,编辑手记将由当期的责任编辑来写。我想与读者诸君重温一下我刊的办刊理念——诗意情怀,理性精神,人文视野。我的理解是,这些出发点是由内而外、由个体及公众、由日常生活体验向现实社会关怀不断敞开和延伸的。它是办刊的理念,但首先是我们对人的一种理解,进一步则是对一种美好社会的期许。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发起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其宗旨为“塑造独立崇高的精神,探索合理文明的社会”,吸引了哲学系、中文系和法学院的不少同学加入。那是2001年,一群处于青春期尾巴上、满怀激情然而学识浅薄的年轻人在校园里打起了“启蒙”的旗号。在这个日益物质化、娱乐化的时代,没想到十余年过去了,我还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在从事编辑工作的数年间,我逐渐感受到了一种“参与”的愉悦,这种感觉如同一个孩子终于参与到了成人间的对话。

作为一名“80后”,我想首先推荐一下“80后·新青年”栏目。这个栏目由金理和杨庆祥两位“80后”评论家主持,所要关注的也将都是“80后”,比如本期的笛安。“80后”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80后”并非只是个话题,“80后”主导的社会现实即将到来,或曰已经局部到来。对“80后”的讨论如果仍处于亦真亦幻的状态,恐怕是很成问题的。我们希望在两位评论家的主持下,读者诸君能更多地意识到“80后”的现实性。说到这里,不能不提教育的话题了。“语文讲堂”今年推出“手记与对话”的形式,是想从各个角落对当前的语文教育作一番敲打,也是想呈现出更多样的声音来。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个社会问题,理应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本期中,我们还邀请著名作家张石山和鲁顺民开辟了一个新的对谈专栏,名之“礼失求诸野”。关于这个专栏的开设,编者语中已经作了一些说明。当前这个时代,多少有一些“礼崩乐坏”的味道,可贵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更可贵的是在喷完口水之后还能勇于担当,去探寻些出路来。张、鲁两位先生,是在切身体验中抽丝剥茧,在乡野中理出了头绪,也理出了希望。而本期所谈之“敬天法祖”,涉及到我们的民族心理和信仰根基,是个宏大的话题,同时也是些细碎的家常。这希望果真是有的吗?有多大?欢迎读者诸君参与讨论。

最后,我想特别提一下卫洪平先生的文章。文章虽小,却耐咀嚼,让人想到去年李洁非先生的“弘光纪事”系列。读者诸君是否还记得这一组讲解明末历史的文章?那种简洁质朴的文风,对史料的精心考据和打磨,以及推论时的周密和精当,实在是当下的学人所应奉为楷模的。卫洪平先生虽为学界的“门外汉”,但其笔墨颇具古风,不仅在于学养的深厚,更在于谦逊求实的写作追求。这些,也都是我们编辑所应该学习的。

猜你喜欢

诸君手记办刊
悼童老
晤橘
编辑手记(四则)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手记影像天地
布袋山手记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重要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