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人三忘

2013-08-15王文凯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430011

名作欣赏 2013年32期
关键词:三乐子路论语

⊙王文凯[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武汉 430011]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楚国的叶公子高曾经向孔子问政,孔子回应道:“近者悦,远者来。”①孔子指出在当时的叶地为政,要点在于使近悦远来,因为叶地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②叶公还和孔子讨论过如果父亲偷羊,儿子是否举报的“直躬”专题,③显示了在情与法方面不同的见解。这一次,他向子路打听有关孔子的信息,子路不知道该如何传递信息,干脆无可奉告,三缄其口,但见到老师就报告了这一情况,于是有了这一段孔子自我介绍的文字。

孔子的自我介绍文字,在《论语》的二十篇、四百八十六章、一万五千九百二十六字中并不少见,譬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里仁》)“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主动的自我介绍和自我评价,多是现身说法,以亲身状态阐述自己的学术主张,或修道的长期性,或学习的重要性,或学说的系统性,或学行结合的必要性,不一而足,但总是以己为范,向门人弟子讲解,营造了明显的教育语境。

《论语·述而》中孔子自我评价的文字,背景设计很有趣,叶公和孔子是有对话经历的,讨论话题还较为广泛,但这一次他没有直接向孔子提问,而是向言语表达相对木讷的子路辗转打探,叶公没有选择言语科高材生冉有、子贡等咨询,④这或许是因为子路虽言语木讷但话语内容相对直接且真实可信,不像子贡一开口就是云遮雾绕的一大篇。⑤

后人把孔子这一次自我介绍版本总结为圣人三忘:忘食、忘忧、忘老。所谓忘记,应该理解为相对忽视、不是突出重要的、可以放下的。我们将可以放下的和不可放下的做一个对比,由此可以探知儒学的比较性选择和核心价值诉求。

一、发愤忘食

愤,《说文解字》释为:“懑也,从心贲声。”懑,《说文》又释为:“烦也,从心从满,满亦声。”结合两处解释,可知愤的本义是郁积而怒满。朱熹《四书集注》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注解中,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⑥愤,即是内心情绪激越,不能自已,怒满于心是愤,急着决疑也是愤。“愤怒”连用,“愤”修饰“怒”,表示怒气十足,怒不可遏。

孔子的“愤”是什么?是他梦萦魂绕、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就是孔子心心念念的仁道与周德。孔子一生以宣扬、践行仁德为己任,以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汲汲皇皇,殷殷恳恳,以天下为念,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屡遭误会,甚至数遇危机,也初衷不改,无怨无悔。这就是“发愤”。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在富贵贫贱的去留之间,以“道”为抉择的标准,合道则取,背道则去,即使一顿饭的功夫也不可懈怠,可以忍耐造次颠沛的人生磨难,但不可须臾违道而作。于是他去父母之邦,周游列国,游说君主,弘愿布道,希望能找到实现仁政的为政机会。甚至在叛军领袖两次发出邀请的时候,他都有点动心了,⑦虽知不可能回复到西周初年的礼乐政治文明,但起码可以做到东周吧!

仁,是孔子所有学说体系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志士仁人,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为了推行仁德和仁政,为了宣传和涵养仁爱修养,孔子“发愤”忘食,把“食”忘一边去了。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第二个人生理想就是恢复周德,希望重新回到西周初年的礼乐盛世。在他心中,最完美的人是周公,最美好的时代是西周初年。

周公是孔子的政治偶像。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在对前代圣人的品评中,他对周公是最心仪、最崇拜的,即使如尧舜,他也有所保留,“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方面,“尧舜其犹病诸”!⑧但对于周公,孔子视作偶像,崇敬有加,当然也就成为他的人生楷模和人生目标——辅佐“成”王,成就政治改良。

对于周德,孔子盛赞有加。他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赞周、梦周、从周,要在当代实现周德的复兴,虽然很难,虽然“知其不可为”,但仍然力行不已,绝不中道而废。

仁德的推行、周德的复兴极为不易,甚至不一定符合时宜,不被当代多数人看好,但孔子“发愤”而为,充盈心间,并把它作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所以在物资诉求、名利得失、情感生活与人生理想的比较中,当然就“发愤忘食”。

二、乐以忘忧

人世多烦扰,所谓世上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不如意,多数人总是含怨以对,怨天尤人,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别人手上。能否自己掌控自己心灵的快乐,体现的是修身、修养和修道的状态。对此,民国时期民间教育家王凤仪这样表述:“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贫人。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是贱人。”⑨孔子所享受和推崇的快乐,可以分为:学习之乐、心灵之乐、交友之乐、教育之乐、山水之乐等。当然,有害的享乐也是有的。⑩

学习的快乐。《论语》开篇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断学习并按时诵习,每有心得,每有新知,欢喜雀跃,此乃为学之乐,并且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心灵的快乐,不为外物所奴役,不为名利所束缚。孔子盛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同时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交友的快乐,是以友辅仁,以文会友。山水之乐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借以比德,获取修德的感悟,所以君子“逢水必观”,温润如玉。

孟子总结的“人生三乐”,很好地发展了孔子的快乐观。(《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所谓三乐者,换一种说法,就是天伦之乐、内省之乐、教育之乐。天伦之乐,就是孝悌之道;内省之乐,就是孔子的“内省而不疚,夫何忧何惧?”无愧于天地良心。教育之乐,不限于教师职业的教育,所有的传道授业解惑活动,均在其列。

快乐学习,快乐悟道,快乐践行,而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各自责而不是各相责,所以“有终生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既不患得患失,不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也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孔颜乐处”,“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并乐在其中,乐而忘忧。诚如孟子所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尽得人生之乐。

三、长而忘老

生老病死,人所不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孔子自“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终生进德修业,“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以身践道,身道合一。

从《论语》和相关文献记载来看,孔子其实并没有“不知老之将至”,而是真切感受到“老之将至”。比如他说“甚矣吾衰矣”,还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还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但他为什么还说自己“不知老之将至”呢?第一不服老,第二不觉老。

孔子不服老,他说:“吾自卫反鲁,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则可,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子罕》)直如孟子所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万丈豪情,雄心永在。

孔子不觉老,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司马迁传记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按其记载序年,五十六岁周游列国,历十四年回国,研读《周易》当在七十岁左右。

要说明的是,孔子三忘,忘食、忘忧、忘年,并不是绝对忘怀,毫不在意,而是比较语境,在比较的对象中,食、忧、老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可以忽略、忘记它,极而言之。这是阅读和理解《论语》时要了解的语言表达风格。

要说明的第二点是,所谓“三忘”,就是“三个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会更好地抓得住、抓得好。《孔子家语·六本》记载的孔子强调人生的六个关键点可以佐证《论语》的孔子三忘:“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①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9页。

②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54页。

③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光绪四年刊本,卷二。

④ 《论语·先进》:“言语:宰我、子贡。”

⑤ 《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还有接下来的三章文字:“夫子之墙数仞”,“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⑥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108页。

⑦ 《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又“: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⑧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⑨ 王凤仪:《王凤仪言行录》,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

⑩ 《论语·季氏》“: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猜你喜欢

三乐子路论语
许三观过生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中学三乐文学社
吃肉
嘴炒红烧肉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