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领我们去那未知的岛屿吧”:马维尔《百慕大》的死亡主题解读

2013-08-15孟璐西洋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650091

名作欣赏 2013年27期
关键词:百慕大圣经维尔

⊙孟璐西洋[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昆明 650091]

20世纪初的英国学者赫伯特·格里尔逊在其著作《十七世纪玄学派抒情诗和诗歌》中把诗人安德鲁·马维尔誉为“多恩和德莱登之间最有趣的名人”①。虽然诗歌产量不及同流派的多恩、琼森和赫伯特,但安德鲁·马维尔创作诗歌,主题覆盖面却要广一些。他的诗歌从私人爱情物语到宗教再到涉及政治的公共言论都有涵盖。马维尔出生于17世纪前半期的英国,而17世纪的前六十年正是英国动荡不安的时期。T.S.Eliot曾经在《安德鲁·马维尔》一书中评价其诗歌“在轻松的抒情诗的优雅之下蕴藏着坚强的理智。”②这也正是马维尔和多恩以及赫伯特的区别。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的高级学者利什曼在其《马维尔诗歌的艺术》中把马维尔称为“一位老练的模仿者和试验者”,因为“不同于弥尔顿和多恩,马维尔鄙弃某种场合下对于古典神话的暗示,他很多的诗至少都是正规的田园诗,他的写作风格比那两位都要优雅。”③马维尔的诗歌总共六十多首,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马维尔的《致我娇羞的女友》以及《花园》,分析其及时行乐的主题以及玄学诗的奇喻夸张写作手法。本文将在17世纪向死而生的死亡观背景下,从圣经的角度解读《百慕大》。

《百慕大》创作于1653年,马维尔是当时克伦威尔护卫威廉·达顿的家庭教师。他们一同住在约翰·奥森布里奇的家中。奥森布里奇及其妻子是不折不扣的虔诚清教徒。这首诗就写于马维尔和他们夫妇聊完天之后。17世纪早期,一些清教徒逃离英国定居百慕大群岛。被宗教迫害的奥森布里奇夫妇于1953年开始也居住在百慕大,并成为殖民地政府的一名委员。当时的百慕大以物产丰富和土地肥沃而闻名于世,也因此被清教徒视为宗教迫害的一处世外庇护所,就如同是上帝提供给他的追随者的一处现世天堂。这些清教徒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他们认为所有相信、追随上帝的人,无论是君主还是平民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们相信加尔文“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

一、向死而生——17世纪的英国死亡观

17世纪的英国,教徒们始终相信死亡只是一座桥,对面即是基督。这也激发了人们向死而生的观念。死亡只是通往美好世界的中转站。人们通常所说的基督教死亡观通常是指《新约》中对死亡的回答。尽管《新约》与《旧约》同属《圣经》,他们的内容却不一样。历史上来说,《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而《新约》属于基督教,并在《旧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旧约》缺乏对死亡的深层理解,众人对死亡是恐惧和焦虑的。在《创世记》中,人起初被创造,不具备死或不死的特性。上帝吩咐亚当:“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④也就是说,这棵“分别善恶的树”是一颗死亡之树。夏娃受蛇的引诱吃了树上的果子,受到上帝的宣判:“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⑤也就是说,至此人有了其属性——死亡,而死亡则来源于人的突然堕落——罪。古犹太人对死亡缺乏足够的理解,但他们深知生命短暂,死亡是注定的。在《约伯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⑥也正是因为古犹太人对死亡的恐惧使得死亡最终成为检验人们是否尊重上帝的标准。如果说死亡在《旧约》中是一个让人畏惧的词,那么在《新约》中,死者可以“复生”则是一条真理。“永恒”在《新约》中不是指人可以永远不死,而是指在末日审判后可以获得重生。那么至关重要的也就是“如何死”。答案是侍奉上帝。这样的死亡观使得人们不再畏惧死亡,天堂是一个崭新的观念,它使人们渴望它。这就是17世纪的死亡观。也就是说17世纪的人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死亡是此生到达彼生的中转站,其二便是如何度过你的此生。这也正是加尔文提倡的“成事在神,谋事在人”。马维尔的《百慕大》中,体现着人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追随信仰,到达目的地。

二、“我们借助耶稣基督得胜”——《百慕大》

《新约》里死亡的恐怖性烟消云散,因为其宣布了人死后仍可“复活”。不过人类的死亡的胜利不是自己争得的,而是“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以《新约》上说:“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⑦

《百慕大》开篇一到四行描述“遥远的百慕大处于海洋未曾发现的中心”。在一条远航的小船上乘客唱着赞美上帝,鼓励自己穿破风浪到达百慕大的歌。这首赞歌这样唱到:“我们能做的只有唱着他引领我们穿过海上迷宫到达至今无人知晓的岛屿的赞歌”。但是在这片迷宫般的海上有巨大的能够把船掀个底朝天的海怪。在《圣经·启示录》中,有这样的描述:“我又看见一个兽从海中上来,有十角七头,在十角上戴着十个冠冕,七头上有亵渎的名号。”⑧这个海兽在启示录中指的就是撒旦。《圣经·启示录》描述了一场由一个被称做“羔羊”(也就是小羊羔的那个羔羊)的人和他的信众与被称作“兽”的势力之间所发生的激烈较量。“羔羊”的一方明显是代表正义和神的旨意的,“兽”的一方被指做是亵渎神的名号的邪恶势力。这邪恶的一方是由一只“大赤龙”为首的,《启示录》上说,这条赤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但他却统治着世界很大的部分,“迷惑了普天下的”人。这邪恶的一方还有一只“从海中上来”的“兽”,头上戴着亵渎神的名号。而这条赤龙一度将自己的所有能力和权势都交给了这个“兽”。在《新约》当中,人往往同末日论糅合在一起,构成末日审判的一项基本内容。《马太福音》写到:待末日到来时,“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⑨。《百慕大》中的这个能把船掀个底朝天的海兽是迷惑普天下的兽,若有人拜兽,那么他要“在火与硫磺中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⑩清教徒们认为,在世界终结前,主将要对世人进行审判,凡是信仰并行善者可升入天堂获得永生,不得救赎者下地狱受刑罚。乘客们唱着高昂的歌,心怀对上帝的坚定信仰,安然避开了海兽的诱惑。他们把这个归功于上帝,“上帝却能把我们安放到一片远离残酷暴风雨,愤怒的主教的草地上,在这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他赐予大家永恒的春天”。清教徒们历经了诱惑和磨难,怀着对上帝的坚定信仰顺利通过了末日审判,获得救赎后的乘客们顺利登陆百慕大这个天堂。马维尔如此描述百慕大:

他把飞禽交由我们照顾,/每日在空中拜访我们。/他矗立在橙色的云之中。/宛如墨绿色夜空中的一盏金色的灯。/他将石榴闭合,/赐予我们更璀璨的宝石。/他赐予我们无花果果腹,/把甜瓜滚到我们脚下,/他甚至让苹果树两次结果。/他亲手挑选的香柏,/从黎巴嫩,他使得这座岛贮藏丰富,/装点着这片广袤咆哮的海洋,/他还把龙涎香搁置在海岸边。

从这几句诗中,他可以让石榴“闭合”长满果实,把甜瓜“滚”到我们脚下,人们不必劳作就可以吃到“送到嘴边的无花果”和“滚到脚边的甜瓜”。这就好像是亚当夏娃受到惩罚前的伊甸园,没有诱惑和堕落。在这座岛上,上帝不仅是位引领者、给予者,还是这座岛屿的装饰者。他自己好似“金色的灯”悬挂在夜色当中,他从黎巴嫩带来香柏种在岛上,把珍贵的龙涎香放在海边。这好比马维尔《花园》一诗中的花园,清幽、充满极乐,受到上帝的庇佑。接下来,登陆百慕大极乐园的清教徒们收到了上帝“扔掷过来的福音的珍珠”,珍珠、宝石这样的词语也出现在末日审判后的新耶路撒冷,“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城中有神的荣耀。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似碧玉,明如水晶。”宝石的珍贵,碧玉和水晶的透彻纯净也显现出新家园更是一片精神的净土。清教徒们获得新生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堆砌圣殿,用以唱诵他的名字,使得对他的歌颂回荡在整个墨西哥湾”。在《圣经·启示录》中对于新耶路撒冷有这样的描述:“我未见城内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而清教徒首先为新乐园做的事便是修殿,可见重生后的清教徒们为了使自己获得有灵性的和不朽坏的身体,竭力要拥有一个“属灵”的灵魂。

三、结语

“因此他们在这艘英国船里唱着这神圣而振奋的篇章”,这是该诗的结尾。清教徒们在上帝的指引下最终“重生”,到达原本“未知”的百慕大。这样一个新耶路撒冷梦不仅是马维尔所追寻的新乐园,纯净没有诱惑和堕落的天地,更是当时的英国清教徒们追求的新世界。马维尔的作品总是矛盾体,在其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生与死,诱惑与信仰,灵魂与肉体的对立。片面从某一个角度去解析马维尔的作品都是不够的,而马维尔往往把生与死这一贯穿文学作品的母题表达为向死而生,追求精神纯净和内心安宁。

《新约》总是“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上帝。”我们众人之所以能够“得救”,能够“死而复活”,全靠“上帝的恩惠”。但是,我们要真心实意地依靠上帝,心悦诚服地相信上帝。因为若没有基督复活我们就仍在罪里,我们就依然是有死的,正因为是基督耶稣使我们脱离了“罪和死的律”,所以《哥林多前书》说:“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上帝,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

① Herbert Grierson,Metaphysical Lyrics and Poem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tury,Belmont∶Wadworth,1973,p.34.

② T.S.Eliot,Seletced Poems,Random House Value Publishing,2006,p.66.

③ J.B.Leishman,The Art of Marvell's Poetry,New York∶Minerva Press;Funk&Wagnall,1968,p.209.

④⑤ 《圣经·旧约·创世记》,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年版,第2章第16-17节,第3章第19节。

⑥ 《圣经·旧约·约伯记》,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年版,第14章第1-2节。

⑦ 《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年版,第15章第57节。

⑧⑩ 《圣经·新约·启示录》,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年版,第13章第1节,第14章第10-11节。

⑨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年版,第16章第27节。

[1]Herbert Grierson.Metaphysical Lyrics and Poem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tury[M].Belmont∶Wadworth,1973.

[2]The Holy Bible (King James Version) [M].Utah∶Deseret Book Company,1978.

[3]J.B.Leishman.The Art of Marvell's Poetry[M].New York∶Minerva Press;Funk&Wagnall,1968.

[4]T.S.Eliot.Seletced Poems[M].New York:Random House Value Publishing,2006.

猜你喜欢

百慕大圣经维尔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百慕大保险业的危机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百慕大三角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海底为什么不是平的?
夜莺为何歌唱:谈雪莱对圣经的讽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