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巴黎圣母院》看背后的故事

2013-08-15胡广耀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名作欣赏 2013年27期
关键词:莫多圣母院拉达

⊙胡广耀[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起先是从书目中看到雨果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的,然后从电影中了解到《巴黎圣母院》这部古典小说。看过电影的观众大多会带着验证的心态再读小说。

圣母院两座钟楼之间有一个幽暗的角落里刻下了一行字迹,译作“命运”。雨果便以命运为由给我们打造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故事。

西洋小说和中国小说不同,主角是虚构的,次要人物倒是确有其人。主角其实是作者思想的代言人,这更有利于作者的发挥。小说中的人物千千万万,作者正是从“命运”二字虚构的他们,“杜撰”的这部小说。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历史上不曾有过,但我们仍然可以将这个故事当作历史来读。如果雨果闭门造车,绝不可能从“命运”二字写出一部传世小说,而《巴黎圣母院》正是以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国历史为背景,这正说明思想是历史的反映。

既然是历史小说,我们从中便可以找到十三世纪欧洲一些文化的影子,比如说文中描绘的哥特式的圣母院建筑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的组成。我们虽然没有见过巴黎圣母院,但带有十三世纪文化气息的巴黎圣母院逐渐在我们头脑中形成。它雄浑、壮美、稳重甚至带有人性,还有一眼就能瞧见的尖尖的顶。

这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一种建筑类型反映一个世纪的艺术特点和一个世纪的思想,进而反映一个世纪的历史。在哥特式之前有罗曼式建筑,在哥特式之后有文艺复兴式建筑,合起来组成当时欧洲建筑文化。作者由于见到了建筑类型的交替更新便发表了“这个将要杀死那个”的议论。他还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正如现代社会中音像制品将要杀死书籍,外来文化将要杀死本土文化等。但他又不完全正确,“这个”有时还会促进“那个”,读者正是看了电影再回过头来看这部小说。

另一方面,作者又向读者介绍了欧洲的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圣母院是一个宗教圣地,也是一个避难所。死囚躲进避难所可免于死罪,连法官也束手无策,这说明当时宗教的权利大于法律,这当然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形态。神仆穿黑袍,法官穿红袍,我们不难看出当黑袍红袍发生摩擦时,法袍赢不过教袍。

但是我们不能将《巴黎圣母院》单纯作为历史小说来读,因为它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和浪漫主义的雨果一样富有诗意——你看,阴险的副主教、善良的卡西莫多以及美丽的艾丝美拉达最后都死去。但副主教没有得到艾丝美拉达孤独死去,而卡西莫多却和艾丝美拉达结为夫妻。这不是很好的哲理诗吗?

雨果是诗人,更像是一个导演。开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气势恢弘的场面——广场上人如潮水观看圣迹剧。想必雨果认为向读者展示一下圣迹剧,展现巴黎文化是有必要的,于是采用了多机位镜头:或从圣母院鸟瞰,或直接对准拥挤的人群,或聚焦剧台等为我们直播了一场圣迹剧。然后镜头一转,带着我们俯瞰、仰视、内窥、透视圣母院的景象。登上巴黎圣母院后,天蓝水绿,雨果采用三百六十度周角镜头向读者摄下了大学城、新城、旧城的瑰丽风光。估计我们看累了,玩够了,雨果再把镜头拉近到坐关婆身旁,让她讲述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来历,徐徐拉开了故事的帷幕。

由以上可以看出,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从不满足直线式,文似看山不喜平。他用蒙太奇的手法从各个角度拍摄了这部悲剧,然后将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一部小说,其中穿插倒叙,制造悬念,发表议论。读者的思想随着作者一起跳跃,一起愤怒,一起悲伤,看清楚巴黎圣母院以及和它相关联的每一个角色。

《巴黎圣母院》向读者传达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副主教克洛德年轻时英俊潇洒,意气风发,一心研究神学,步入中年成为有名望的神仆,始终不渝地恪守教规。但自从看见了美丽的艾丝美拉达,他的内心 却动摇了,他冲击教条,灵魂堕落,用强夺、威胁、陷害、恳求、诅咒等手段获取艾丝美拉达,终未成功;艾丝美拉达被从埃及人手中救出,又推及他人帮助了耻辱柱上的卡西莫多;卡西莫多虽然形象丑陋却爱憎分明,找不到邪恶的影子。这说明对于了解的对象,人们可能表里不一;说明外貌和心灵可能无法完美结合;还说明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说中的人物写得比较规则,以至于我们有时错误地认为世间美丑就是由以上三类标准划分而成。其实不然,副主教对艾丝美拉达的爱是冷酷的,于是我们给他贴上了阴险、狠毒等标签;但我们应注意到他呕心沥血抚养了他的弟弟,抚育了世人嫌弃的卡西莫多,这又是他善良的一面。而艾丝美拉达为爱上腓比斯竟可以打消寻母的夙愿,可见白璧无瑕不尽正确。卡西莫多为了一个波西米亚女子而杀死养父未免过于冲动,这里面也带有自私的分子。雨果笔下的角色所表现出的美与丑表面上看是泾渭分明的,但实际上他们也夹杂着对方的缺点。注意到这点,我们对雨果所创作的角色的认识才能更客观。

全书的文眼在于女主角艾丝美拉达被施以绞刑,在此时发生的一件事是最令人感动的。那就是艾丝美拉达与坐关婆母女相见的情形。雨果的这一笔是富有戏剧性的——他为相隔十五年的母女只安排了短短几分钟的相会独处时间,此时无声胜有声,感情集中爆发,我们读者却被这平凡的普通的母爱深深打动。在全书阴沉的格调中,温暖的母爱可谓是一个亮点。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去体会这种母爱,那不只是一件毛衣、一杯热茶,或是一种亲切关怀,那是为子女祈祷一生的终极之爱。

巴黎圣母院是带有母性的,她静静地观看眼前的故事,不发表评论,不褒贬任何一方。

[1]薛敬梅.诗人的堕落和雨果的激情[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1).

[2]付丹.《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的建筑解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

[3]夏腊初.讴歌“自然”鞭挞“文明”——从《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描写看雨果的历史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6).

猜你喜欢

莫多圣母院拉达
陶土瓶与花
陶土瓶与花
拉达秀
画中有话
法“黄背心”痛斥圣母院捐款作秀
片段拾萃
小鼹鼠拉达
小鼹鼠的家
用心灵发现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