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批评视阈中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2013-08-15徐然然中国石油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青岛266555

名作欣赏 2013年27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情歌洛克

⊙徐然然[中国石油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 青岛 266555]

作 者:徐然然,中国石油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一、引言

英美新批评派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现代文艺理论流派之一,它提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对文本进行分析的技术性批评方法。新批评的基本原则是文本细读法(close reading),即将文本视为有独立生命体的客观存在,割断其与作者生平、读者反应间的关联,而综合运用反讽、复义等手段展开文本分析。新批评理论为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文本的解读拓展了新的维度。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现代派诗人艾略特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以奇异的联想、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新颖的主题开创了英美诗歌的新纪元。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认为该诗是他“所读到的一位美国人写得最好的诗篇”,认为艾略特“自己现代化了自己”,并盛赞艾略特是“现代文学运动中的明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描绘了一名胆小的中年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在求爱路上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的矛盾复杂心理。本文试图从新批评理论的视角出发,细读《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对其中的反讽与复义进行分析,探索诗歌主题,揭示该诗丰赡的意蕴,指出普鲁弗洛克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

二、反讽

新批评派认为“反讽”是语义变化的典型性现象,是使其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新批评的重要倡导者之一克林斯·布鲁克斯认为:反讽一般是指“为了达到幽默、厌恶的效果或看起来奇怪、出乎意料的情形,故意使措辞与真实意图相背离”,“文学创作中,通过上下文对于语言进行显而易见的歪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讽”。马克·简维奇也持类似的看法,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千篇一律的归为一种风格或是一类主题,而应该是各种风格元素相互作用的结合体”,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文学作品中存在各种元素,此文学作品内容才会统一并互相偶合。反讽的语义结构构成形态多样,始终处在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中。“反讽是最有效的常用修辞手法之一,它一般指运用的语句远非它们的表层含义。”“反讽的艺术效果源于上下文内容的融会贯通,因为这样的上下文有内在的平衡。”上下文的语境在反讽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

如《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看到诗歌的题目“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我们总会期待着诗歌中美好温婉缠绵的情歌,因为一般情况下,传统的英美爱情诗歌基本都是对爱的赞美讴歌、失落或美好回忆等,可是读完诗歌,联系上下文却发现此诗歌与传统的诗歌大相径庭,全诗中根本没有提及普鲁弗洛克所爱女子的名字,让人感觉不到任何爱意,这明显与题目相矛盾。“主人翁的名字也颇有意蕴,首先‘J’听起来给人一种上层社会的感觉,且Alfred是英国第一任国王的名字,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诗中的主人翁却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反英雄人物,生活在没有英雄的社会里。”没有表达任何爱意,全诗都在讲普鲁弗洛克在求爱路途中的心理过程及内心的恐惧与担心,彻底颠覆了传统情歌的惯用模式,也偏离了对诗篇标题的心理预期,全诗充斥着卑微与猥琐,是一首典型的无情情歌,与标题和传统相对照形成了无情尖锐的反讽。

诗歌的第82—83行引用的是《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圣约翰殉教的故事,普鲁弗洛克从自己的秃头梦幻般地联想到了装在盘子里的施洗约翰的头。普鲁弗洛克是有自己的信念的,渴望找到一位志趣相投的女子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然而他缺少圣约翰的执著与坚持。诗歌结尾部分提及莎士比亚作品中哈姆雷特的故事。哈姆雷特与普鲁弗洛克在性格方面有着共同的弱点:优柔寡断、缺乏行动力。但是“哈姆雷特有着改变整个世界的使命感。虽然他一再延宕其行动,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把握机会,最终手刃暴君,报了杀父之仇,还世界于朗朗乾坤。哈姆雷特仍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悲剧英雄”。而普鲁弗洛克却坦白“我不是哈姆雷特,当也当不成,我只是一个侍从,一个小丑”,普鲁弗洛克与哈姆雷特一样不满足于现状,但普鲁弗洛克没有像哈姆雷特那样扭转乾坤的勇气与斗志,他最终也没有迈出一步,甘愿继续做生活的仆从与小丑。诗人通过把一些古典中的著名人物和事件与普鲁弗洛克并置在一起,从而反衬突显出后者的渺小和卑微,深刻的反讽使诗歌更有韵味。

另外从诗的外在形式来看,多次使用重复的语句,似乎如传统歌曲一样使用反复吟唱来表达丰富充沛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篇幅也比较恢弘,看似表达的内容比较多且深奥,其实此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构成了矛盾,诗歌讲述的是普鲁弗洛克身边空无一人,只有自己对自己内心无聊的低语和沉思。这也许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结果,以形式的宏大、庄严、丰满与崇高来反衬现代西方人精神世界的颓废、苍白、渺小、卑微与猥琐。

诗歌中两次重复“在客厅里的女人们来回地走,谈着画家米开朗基罗”,根据上下文语境,那些女人们走来走去,谈论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画家米开朗基罗的这样一个高雅的场景反复放置在一个肮脏庸俗的背景之中:“街道冷清萧瑟、夜晚躁动不安、简陋的客栈和满地锯末、牡蛎壳的饭馆肮脏不堪。”这样的对比将女人们表面高雅的行为滑稽化了,无情的反讽说明这些女人们的生活单调乏味,虽外表光鲜华丽,内心却丑陋虚空。

三、复义

在新批评看来,文学文本的语义结构与科学、哲学等非文学文本的语义结构具有本质性的区别。“文学文本的语义不是单纯的或清晰的,而是多重的、复杂的和含混不清的。复义重在分析文学文本语义结构的多重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之美。”

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第一节写道,“当暮色蔓延在天际像一个病人上了乙醚,躺在手术台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理解。首先从选定的时间“黄昏”来看,黄昏是白昼与黑夜的交汇点,在这个时间段里,一切都笼罩在迷迷糊糊、朦朦胧胧的状态下,这样就给全诗创造了一种模糊不清的背景,营造了全诗低沉的氛围。从整体的角度说,世界被笼罩在黄昏中,也暗指了世界是一种杂乱无序的混沌状态。从人物的角度说,黄昏也巧妙地反映了普鲁弗洛克的思想精神世界。“如果白天代表理性,黑夜代表非理性,那么黄昏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的交汇点。”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后发现,整首诗都在记述着普鲁弗洛克的无聊反复思考,他的思想交织在理性与非理性、决定与取消决定的思想斗争中,最终以至于失去了行动能力。这里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奇特的比喻,黄昏暮色本只是一个时间概念,竟然被比喻成一个上了麻醉药的病人,这个十分突兀的奇思妙喻象征着普鲁弗洛克以及像他一样的人。世界笼罩在看不清的暮色中并向黑暗走去,周围的一切都是病怏怏的,说明“人们虚无、没落、麻木、衰朽及颓废的精神世界,人已经成了行尸走肉,毫无生气,没有任何思想与信仰,也暗示着普鲁弗洛克后来的想法如上了麻醉药的病人游来游去,漫无边际,没有任何意义”。

诗歌的第三节是关于“雾”的细致描写,黄昏时“黄色的雾”“黄色的烟”不禁让人联想起空气的肮脏以及城市污染的严重,从而说明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另外诗中赋予了“雾”动物的特征。诗人通过一连串的动词如rub,lick,linger,slip,curl等表达此动物的形象,雾的意象也有着丰富的内涵。雾的特点是隐约且不可捉摸,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鲁弗洛克迷离的心理状态。“他的想象四处腾跃,如四溢的雾洋洋洒洒不能停止,后来雾的意象与猫的意象重叠,猫慵懒的在四周闲荡,蹑手蹑脚的活动,行动迟缓,不留痕迹,这形象更符合一个沉浸在个人欢乐中的人,最后它蜷曲在屋角睡着”,从这些描述中诗人从侧面反映出普鲁弗洛克的个性特点,“普鲁弗洛克是一个安静的旁观者,慵懒的徜徉在自我意识和想象中,而不愿意对现实世界作任何的努力和改变,他是消极的存在物。走在夜幕低垂、狭窄沉闷的街道上,烟尘混杂的黄色雾包围着他,看不见前行的方向”。

对复义的重视,让人们习惯在面对文本时着重从细微之处入手,认真推敲并慢慢品味文学作品,从诗歌的各种质素中不断寻找个性化的意蕴,从而使创作与接受中的“纯真年代”成为过去时。

四、结语

本文引用新批评理论解读这首诗,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该诗的丰富内涵,通过细读法,从反讽与复义两个方面来说明《情歌》令人震撼的深邃主题与独树一帜的人物性格,揭示出普鲁弗洛克是一位敏感、怯懦、善于自我辩解的人物,代表着20世纪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折射出信仰危机下西方现代人的抑郁不乐、精神的空虚、怯懦敏感、优柔寡断及无所适从的精神幻灭状态。

[1]Brooks, Cleanth.TheLanguageofParadox,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riticism[M].New York and London,1986:758.

[2]Jancovich, Mark. The Southern New Critic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00.

[3]陈义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重复及其功能[J].外国文学研究,2012(2).

[4]梁瑾.“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象征意象分析[J].青年作家,2011(3).

[5]潘洁,蒲度戎.艾略特的“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反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9).

[6]王丽丽.分裂的自我:论“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J].外国文学研究,2000(1).

[7]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8]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杨素芬.新批评理论下对“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反讽的解读.海外英语,2012(7).

[10]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1]支宇.复义——新批评的核心术语[J].湘潭大学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情歌洛克
情歌的故乡是我家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土家族情歌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