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遍焦虑的外显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试析“丧子之痛”及其解决策略

2013-08-15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72

名作欣赏 2013年6期
关键词:贝卡艾米丽中产阶级

⊙赵 迪[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 上海 200072]

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沉重,使丧子的痛格外痛彻心扉,更为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纵观近年美国主流电影,不断有作品触及丧子这一沉重话题,“丧子之痛”可被视为当代美国家庭情节剧中重要的切入点,构成了较为普遍的文本现象。本文选取近年上映的影片《孤儿》《兔子洞》《另一个女人》,运用症候式阅读的文化研究方法,分析文本对于“丧子之痛”现象的呈现及提供的解决策略,探究其深层成因——当代美国社会主流阶层普遍焦虑的外显与意识形态的渗透。

一、“丧子之痛”的文本现象及深层成因“丧子之痛”在几部影片中不约而同地体现为如下基本构架: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家庭,通常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且男性负责外出工作而女性通常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本该幸福和睦的家庭被孩子的意外离世打破,他们努力地寻求自我治愈的路径,挽救危机边缘的家庭,却发现越来越多潜在的矛盾与危机浮出水面。当然,具体的文本也各有不同。《孤儿》由于领养女童的异化形象而形成了悬疑惊悚片的类型特质,《兔子洞》和《另一个女人》则更多涉及家庭伦理,包括婚姻、出轨以及重组家庭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具有典型的伦理情节剧特质。值得注意的是,几部影片中的“丧子”并非由于孩子身患某种疾病而失去生命,而均表现为意外猝死,这其中当然有剧作结构需要,然普遍文本现象的背后必然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影片所反映的这种对于亲人生命流失的不可抗性的深切恐惧,正是当前美国中产阶级白人普遍内心焦虑的映射。

社会心理学认为,焦虑是社会的产物。于美国人而言,9·11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此前,“国家安全”的概念只存在于诸如“越战”等美国境外战场,而本土境内则几乎不曾遭遇人为恐怖的威胁;而9·11事件后,无数家庭历经瞬间失去亲人的悲痛。于是,“国家安全”的概念第一次在美国人大脑中形象化、个人化。

众所周知,基督教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信仰,尤其白人中产阶级家庭一般都具有基督教背景,宗教长久以来内化为美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无形中影响着美国人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现代文明的演进,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中跨文化的互相渗透,外来宗教的冲击等等都使得基督教信仰不断地被世俗化。尤其对于白人中产阶级而言,一方面排斥以伊斯兰为首的外来宗教文化而强调传统新教伦理的回归,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承认基督教信仰对于现实生活的作用日趋微弱——因而陷入双重信仰危机的困境中。另外,出生率低迷、离婚率上升,单亲、继亲、未婚同居、同性恋家庭等新的家庭组织形式无一不冲击着传统家庭伦理,家庭危机辐射到整个社会生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种种的危机感使当代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始终处于安全感的匮乏中,意识深处的恐惧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并不为过,加之社会经济走向衰退,就业市场萎缩,中产阶级也面临着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一群体的挫折感。现实中社会主流群体的种种生存困境构成了其内在的普遍焦虑,需要借助某种形式完成象征性地宣泄,因此便出现了一系列以“丧子之痛”为表现对象的美国主流电影,即中产阶级白人普遍焦虑的外显。

二、解决策略及其意识形态指向主流电影以“丧子之痛”切入中产阶级家庭内部,成为当代中产阶级白人群体普遍焦虑的映射与外显,然这些影片并非只是一面反映美国主流群体生存境遇的镜子,同时是主流群体的精神避难所。“……种种的恐惧、焦虑、威胁,最终都会在‘电影’中得到克服和解决。由是,一个想象性的、完美的中产阶级理想的秩序成了主流美国电影最终的意识形态归宿。”①于是,“丧子之痛”只是一个小切口,更重要的则是提供解决策略,设法拯救那些身处困境中的群体。

《孤儿》一片所提供的核心解决策略便是跨国领养。片中凯特潜意识认为流产是上帝对自己曾经酗酒行为的惩罚,精神一度面临崩溃,家庭医生建议夫妻二人领养一个孩子帮她完成情感与注意力的转移。就其实质而言,领养尤其是跨国领养包含着强烈的宗教意味,是以基督教义上的拯救他者的善举而完成自我救赎,而这种拯救意识也恰符合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这一主流群体一直自诩为上帝选民的心理。然而,他们所领养的孤女埃斯特具有强烈的欺骗性,她实质上是个由于荷尔蒙分泌混乱而导致身体发育畸形的成年女性,并且患有精神疾病,她引诱约翰、陷害凯特,使得这个家庭的领养演变为一场噩梦,最终以惨剧收场。

无独有偶,另外两部影片也提供了宗教拯救的策略。《兔子洞》中贝卡和豪伊曾几次参与天主教徒自发组织的活动,小组成员在固定的时间集会,诉说自己对于逝去的孩子的怀念与自己对上帝的信念。教徒们虔诚地向上帝祈祷,认为孩子的离世是因为上帝需要一个天使,而贝卡完全不能接受这种想法,她甚至直白地反问“为什么上帝不另外造一个他的天使呢?”《另一个女人》中的艾米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好友的劝说下她参与了教会组织的一次失去孩子的父母游行、祈祷的纪念活动。当一位同样失去孩子的母亲告诉她“当我想起他(孩子)时,他就在我身边”,而艾米丽却言辞尖锐地反驳“她已经不在了,我很清楚存在和逝去的区别”。贝卡和艾米丽其实抱持相似的心态,贝卡认为由于自己没有尽责地看顾好孩子才导致其遭遇交通意外,而艾米丽则认为是自己在喂奶的时候不慎睡着而闷死了自己的女儿,二者在失去了孩子后陷入了深深地自责,她们没有办法通过忏悔和祈祷原谅自己,潜意识中她们认为自己是不可被宽恕的,即使面对的是上帝。

《孤儿》中的丧子之痛最终并未得到解决,另两部则通过寻求科学上的合理解释而最终获得了心灵的解脱与自我的宽恕。《兔子洞》中,偶然的机会贝卡遇到了那场事故的肇事者,她抱着复杂的心态试图探究他的生活,最终使贝卡重新振作的正是这个男孩亲手创作的一本漫画,阐释了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现在经历着悲伤痛苦的我们在某个我们未知的平行时空中,或许正过着幸福的生活,那些逝去的生命或许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依然鲜活地存在着。于是,一个近似于猜想的理论抚慰了两颗重创的心灵。《另一个女人》中,艾米丽因为向法医隐瞒了孩子死在自己怀里这一事实,而无视尸检报告中的婴儿猝死症的结论,固执地认为是自己的过失谋杀了自己的孩子。虽然她想维持和杰克、继子重组的家庭,但是她像只刺猬一样武装自己,刺痛家人的同时惩罚自己。在一切都陷入僵局,看上去无法挽回之时,恰恰是此前水火不容的卡洛琳(杰克的前妻)解救了她。卡洛琳拜托朋友重新鉴定艾米丽女儿的验尸报告,再次确认了死于婴儿猝死症的结论,并严密论证了孩子并非死于窒息。于是艾米丽获得了心灵的解脱,走出了丧子之痛的阴影,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深入剖析三部影片中宗教与科学提供的解决策略,无不渗透着当代美国中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孤女埃斯特这一形象是一个生长畸形的精神病患,她来自爱沙尼亚,该国冷战前是美国的敌人,冷战后国家陷入动荡、贫穷、战乱与无序的状态。对于基督教背景下的中产阶级白人家庭而言,实质则是异教徒形象。影片对于埃斯特的呈现方式,折射出美国主流群体对异己群体或说异教徒的妖魔化想象。最终丧子之痛的悬而未决,甚至整个家庭都被埃斯特毁于一旦,则凸显了中产阶级白人杯弓蛇影的心态及普遍内心焦虑,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关于种族保守主义的回归。

而《兔子洞》和《另一个女人》最终完满收场,实质上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中产阶级群体内部对和解精神的倡导。前者表现为贝卡和男孩的互相理解与互相抚慰,后者表现为艾米丽和卡洛琳两个情敌的和解,继而艾米丽与父母、丈夫杰克、继子威廉的和解——这些统统指向和解至上的美国精神。此外,这种和解精神也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新的家庭秩序的态度之上。《兔子洞》中豪伊最终没有选择出轨,而是回到家中与妻子开始新的生活;而《另一个女人》更是规避了对于第三者及重组婚姻的道德判断,采取另一策略建立新的秩序,即卡洛琳在离婚后再婚并且怀孕,加之多方和解使得两个新家庭都形成传统完整家庭的组织形式。——显然,就其实质而言,无疑指向当代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和解精神与建立新家庭秩序的倡导。

综上,三部影片提供的解决策略实质上指向当代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种族保守主义的回归以及就该群体内部包括家庭关系、家庭秩序等方面而言的和解至上的美国精神的倡导。

① 陈旭光、苏涛:《论美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策略》,《艺术广角》2005年第3期。

[1]刘军怀.当代美国家庭的多元化趋势[J].当代亚太,2008,(03).

[2]张卫良.浅析当代美国社会的宗教[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2).

猜你喜欢

贝卡艾米丽中产阶级
你穿得真好看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今夕何夕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贪吃的贝卡
贝卡造句?
快乐牙牙
营救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