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技巧与意象烘托的意义——评电影《我们需要谈谈凯文》

2013-08-15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吉林辽源136201

名作欣赏 2013年6期
关键词:伊娃谈谈凯文

⊙吴 冰[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辽源 136201]

作 者:吴 冰,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是一部欧洲艺术片风格的家庭伦理剧,以倒叙、插叙的手法从母亲的视角回顾了问题儿子凯文的人生历程。反思凯文到底怎么了?是母亲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偏差还是儿子天性就是个恶魔?关于凯文成长为杀人魔头这一事件的原因,以及谁来负这个责任的问题有太多的评析,这里我们仅就作品的主题和叙事特点予以探讨。

一、对主题的理解

电影作品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着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创作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多侧面、多切入点的,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也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那么从《我们需要谈谈凯文》这部影片中我们能体会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从影片的片名——“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来分析,因为无论是小说的名字还是电影的片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主题的一个展现,那么需要谈谈凯文也就暗示着凯文已经存在问题了,而且问题很严重,需要拿到大家面前来谈谈、来探讨。另外,英语中,要表达需要或者应该做某事need to do、should do、ought to do、be supposed to do都可以,但片中用的是“need to”。以“need”做实义动词的用法来表达,从语法角度来讲,它的语气比较确定,不如其他几个委婉、模糊。“need to”所表达的内容从意义上来说更加坚定有力,指向性更加明确,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所以,由此看来,影片从开篇就给观众点明了主题——一个问题,一个需要及时面对并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影片在叙事的策略上不是采用传统的线性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以插叙兼倒叙的手法,将每个矛盾推向极致,强迫你随同影片的主人公伊娃一起紧张,一起不停地思考,从而达到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目的。从凯文刚出生的不停哭闹母亲无以应对便将他推到工地上用噪音暂时掩盖其哭声开始,就注定了这对母子的矛盾难以调和。从三岁不学说话又极具挑战性的眼神、将母亲的地图喷上墨水母亲气得发疯、换牙的年龄还故意将便便拉在纸尿裤上导致母亲将他手臂摔伤以及弄瞎妹妹的眼睛到最后校园大屠杀,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带给人恐惧和心悸。凯文的天性与母亲的强制加上剧中演员的表演,震撼人心,似乎能够让你闭上眼睛就看见凯文那邪恶的表情,让你如同剧中母亲一样无奈而紧张,面对凯文不断挑战人们心理承受的底线的种种行径,只会呼唤人们去思考——“why and how”?

二、叙事风格对表达主题的意义

电影的结构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艺术展现形式之一,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之和。

1.从剧作结构层面来看,《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是一部含有戏剧式结构元素的电影。戏剧式结构简单地概括就是生活平衡打破之后,中间发生了一系列有意义的事件,导致价值的变化,直到生活平衡重新恢复。其中往往包含着起、承、转、合,即一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索,促使全局大高潮的到来。其情节紧张激烈又曲折有致地向高潮推进。①戏剧性电影应具备的特征是情节完整,故事性强;紧扣矛盾,强化冲突;集中力量,塑造主要人物;精心安排,营造戏剧情境。所以本片在情节上虽有间断但整体却是完整的,并通过营造一定的情境突出矛盾,强化冲突,以完成对主要人物生动鲜明的刻画。最后影片的结局是在情理之外,亦是预料之外。因为,凯文的邪恶达到了极致,不在情理之中,最后的结果也惨到极处完全出乎意料。这是他戏剧性结构的特点,同时,它又含有非戏剧性结构电影的特征,即在表面构成上,更为随意、更为自然和偶然,许许多多的事件被有机地、有意地排列在一起,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达到多个个体看似无意识的组合形成集体的有意识。比如,影片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方法将伊娃在凯文出事后的生活穿插以她对过去与儿子种种矛盾冲突的反思的片段,这多个看似杂乱无章的矛盾事件、支离破碎的回忆,是对凯文问题的深化和强调,同时有意识地激发观众对凯文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这种分散又重组的过程,仿佛片中女主人公伊娃回思辨识的心路历程,在此沉重痛苦的过程中,这个不太会做母亲的母亲最终意识到在儿子凯文的成长历程中,缺失了什么。

2.从情节结构层面来看,本片的情节设计是倒叙兼插叙、对比反差等多种叙事手法的结合。它由两条线索交叉并行展开。一条是现在进行时,母亲伊娃在校园屠杀悲剧发生后的惨淡生活;一条则是过去进行时,是伊娃的回忆和反思,从她与丈夫相恋开始,到凯文入狱止。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而本片的叙事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巧妙。在总体上为影片搭建了引出主题的框架,并通过很多细节动作、细节场面以及细节语言等元素的积累来完成对情节的推动。比如,片中母亲怀孕期间的面部表情动作是僵硬而迷茫的,没有让人看到因为有小生命的孕育而快慰的表情;孩子哭闹的时候,不是用温暖的怀抱拥着他、护卫他,而是将他举得又高又远。对比母亲,凯文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呈现出一种挑战性。妈妈教他说话他不学而是目光与妈妈对视;妈妈怕他患有自闭症带他看医生时,他紧咬下唇;谈到他不喜欢的话题时,故意“依依呀呀”地捣乱等。所有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肢体动作的细节都一步步将每个小矛盾不断升级为大冲突。

3.语言结构的叙事效果。片中虽然语言不多,但通过语言的方式也将各个矛盾逐一推向高潮,进一步拉近与主题的距离,凯文的问题迫在眉睫。妈妈是爱儿子的,看着小小的身体因为自己一时气恼而犯下的错误,深感懊悔。但尽管如此,向儿子道歉时的语言却显得那么生硬:

“What mother did was very…very worry,and she's so…so sorry.”

在伊娃背着丈夫怀孕之后,母子的对话是这样的:

“——You may like it.

——but I don't like it.一边将一些彩色笔使劲地折断。

——You'll get used to it.

——But Just because you're used to sth doesn't mean you like it.You're used to me?”“你习惯的不意味着你就喜欢,你不是也习惯我吗?(言外之意:可你不喜欢我)”

这些话竟然出自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之口,见其聪明的同时亦恐其犀利。在母亲被凯文的黑客软件捣毁电脑后,有这样一句对白:

“——what's the point?

——there's no point,that's the point.”没有意义,就是意义

这些看似简短平常的对白,把母子之间的矛盾逐步上升为冲突,将事态推向更加令人难以预料的境地。同时通过这些对白,更加引起观众的思考——凯文的变化只能用“天生恶魔”来解释吗?

三、意象的烘托效果

1.红色 影片一改惊悚类电影色彩晦暗的惯例。使用了大量鲜艳的颜色点缀画面,红色最为突出,几乎贯穿全片,将影片的画面始终保持在了一个相对明亮的镜头下。西红柿狂欢开局为本片拉开了血红色的帷幕。西红柿、红酒、草莓果酱、车尾刹车灯、红油漆、红裙子、口红、红指甲、红色电子钟……红色成为了影片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暗示着蒂尔达·斯温顿饰演的母亲背后隐藏着一个与血红色相关的重大事件。这鲜亮的颜色非但没能抵消影片的阴暗与惊悚,反而突出了影片的悬念感和恐惧感。

2.配乐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本片的配乐,尤其让人耳目一新且恰如其分的是对中国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运用,每次母子行动和语言的交锋之后,都由琵琶献声,好似拨动着紧绷母子间矛盾冲突的琴弦,产生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殊的意境,对渲染母子的不断紧张的关系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英文老歌也总是在合适的段落适时想起,如BuddyHolly的《Everyday》、Wham 的《Last Christmas》、The Beach Boys的《In My Room》等,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心境。几首老歌旋律明快的居多,既使紧张恐惧的情绪得以舒缓,又将片中人物的性格和未以言表的情绪抒发出来,起到了间接表达主题、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好影片,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孩子天生诡异难以调教,还是天生诡异的孩子更需要我们家长花心思去调教呢?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都像凯文一样通过杀人最后证明母亲是爱他的,那代价岂不是太大了!

① 黄媛媛:《讲故事的技巧——电影戏剧式结构初探》,《四川戏剧》200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伊娃谈谈凯文
穿越原始空间
圣诞节的奇妙冒险
谈谈电压
也谈谈极值点偏移问题
自从有了赵肉肉
丝绸去哪儿了
速写本里的记忆密码
谈谈古入声字的识别
谈谈家用电器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