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一条通往自己的道路——读刘亮程的散文《我改变的事物》

2013-08-15胡孝根南昌工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南昌330108

名作欣赏 2013年6期
关键词:道路散文事物

⊙胡孝根[南昌工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南昌 330108]

作 者:胡孝根,文学博士,南昌工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人最容易丢失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自己”。这个“自己”不是呈现在他人面前的那个外在的“我”,而是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内在的“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外在的“我”的需求,也总是试图去满足这种需求,却忽视甚至无视内在的“我”的需要。而文学,尤其是好的文学,始终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深处的真实需求,并时时安抚那颗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痛苦和困惑的心灵。刘亮程的散文很少停留于生活表层的叙述,而更多的是叩问心灵深处,直接面对真实的自己。他敢于听从内心的召唤,而非他人或社会的期待。也就是,在人潮中,他能够不被他人所左右,而敢于有所坚持、有所保持。在散文《逃跑的马》中,他有这样一段自述:“我保持着自己的速度。一些年人们一窝蜂朝某个地方飞奔,我远远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遗弃。另一些年月人们回过头,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我仍旧慢慢悠悠、远远地走在他们前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个声音回荡在他的所有作品中。这是他在人潮中对自我的坚持与保持。我们以他的散文作品《我改变的事物》①为例,走近他,走进他的心灵深处,看看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借此走进自己心灵深处,看看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作品的开篇,作者这样写道:“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从中可以看出,“我”这样一个人,和别人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最根本点在于“我是个毫无目的人”,别人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而我要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道路,一条只属于自己的道路。

“路”在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它不仅指自然之路,更指人生之路、生命之路。在作者看来,“路”总是要把人带到一个明确的去处的,而这个去处是由不得你自己选择的。走在路上的人,关注的不是路本身,而是路所指向的目标。他们为了这个目标而奔忙。走在路上的人,看不到路上的风景,他们眼里只有目标。也就是,他们关注的是终点、目标,而非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人似乎就是为一个又一个目标而活着的,人的意义也似乎就在于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的实现。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过一种有目的的生活。比如,村庄里的人就是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家园、添置农具和衣服。这就是他们活在这个世界的理由,也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可是,作者也提醒我们,其实在有目的的生活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那就是,像“我”一样,过一种毫无目的的生活。要知道,一个人不能只是生活在目的之中,无目的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当然,“毫无目的”,并不是没有任何目的,它指的是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就是,它是一种内在的目的,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召唤。这就是“我”这个人活在这个世界的理由。由此可以见出,我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正是为了寻找一条通往自己的道路。

通过对有目的的生活的质疑,寻找一条通往自己的道路,这是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立意所在,也是其散文的深刻所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结合他的其他散文作品来分析。如,作者在《住多久才算家》一文中怀疑到:“一个人走过一些年月后就会发现,所谓的道路不过是一种摆设,供那些在大地上瞎兜圈子的人们玩耍的游戏。它从来都偏离真正目的。不信去问问那些永远匆匆忙忙走在路上的人,他们走到自己的归宿了吗,没有,否则他们不会没完没了地在路上转悠。”在作者看来,所谓目的,恰恰是虚假的,“它从来都偏离真正目的”,它只不过给人生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陷阱,让人疲于奔命,最终只会让人像“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没见他们干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唤成这副样子,腰也弯了,骨头也散架了”,只好“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疲于奔命、忙忙碌碌的人,可是他们在奔跑、忙碌中却听不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找不到真实的自己了,等到有一天想要重新找回自己,却是岁月流逝,悔之晚矣。作者一直在提醒那些一直生活在目的之中的人,“是不是还有另一种活法,另一番滋味。我是否该挪挪身,面朝一生的另一些事情活一活”。

这“另一些事情”是一些什么事情呢?也许恰恰是“我”所改变的那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物吧!比如:

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有时我也会钻进谁家的玉米地,蹲上半天再出来。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这是我的业绩,我为这户人家增收了几斤玉米;一次我经过沙沟梁,见一棵斜长的胡杨树,有碗口那么粗吧,我想它已经歪着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我找了根草绳,拴在邻近的一棵树上,费了很大劲把这棵树拉直;我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我在一头牛屁股上拍了一锨,牛猛窜几步,落在最后的这头牛一下子到了牛群最前面,碰巧有个买牛的人,这头牛便被选中了。……

有人可能会说,“我”这一生干的都是啥事呀!确实,在别人看来,都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而干的事,而这恰是“我”做事的意义之所在。王蒙曾说:“人生有两大问题,一是肚子饿出来的问题,一是肚子撑出来的问题。”前者是跟生存相关的问题,后者是跟精神、心灵相关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多被生存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很少虑及精神、心灵这些跟生存不相干的问题了。于是,现代人在奔赴现代化的征途中越来越成为“空心人”“无心人”了,人的灵魂无处安顿,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正是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困境。这个时候,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寻找和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正是在这种时代状况下,“我”所做的一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切具有救赎现代人的心灵的功效。因为,“我”所做得一切都是跟生存没什么关系的事,我没有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没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得不干的所谓大事上面。也就是,我有自己的事要做呢,或者说,我做的是我自己的事呢。我所做的这些事,对于别人而言,虽然微不足道,但于我言,却至关重要,因为我正是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找到了一条通往自己的道路,或者说,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对于自己所做的这些事,作者是非常坦然非常从容的。在《冯四》一文中,作者说出了做这些事的理由:“许多干了大事业的人临终前都非常遗憾地发现他们竟没干过或没干成一两样平常小事。这使他们只配享用‘伟大’这样空洞乏味的赞美词,而无缘接近平凡了。”在作者看来,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一个人所做的事是伟大的事还是平凡的事,而在于这件事是你想做的,还是不得不去做的,在于这件事是跟你的心灵相关的事还是不相干的事。当你所做的一切跟心灵相关的时候,你的生命就是有价值的。所以,在文中,作者这样说道:“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没这根木头生活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出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尽管别人对自己的所谓改变无从知晓,甚至不置可否,但作者对自己的改变还是相当满意相当自信的。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又把别人的老年生活和自己的老年生活进行了比较:“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感叹岁月流逝的,是因为时间经过他们时,他们忙忙碌碌,无暇顾及,为了一个空洞的目标而虚度了时间;而“我”老的时候则很平静,没有太多感叹,因为时间经过我时,我和时间相遇了,我抓住了时间,留住了时间,我有过自己最真实的生活,并且让它们一一保存在心灵深处,成为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所以,我真正地生活过。

因此,这篇散文的标题虽然是“我改变的事物”,但是,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我改变了哪些事物,而是我在做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时,我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我在别人迷失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发现了一条通往自己心灵的道路。这也许是我所做的一切的价值所在。

①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其散文《我改变的事物》即出自该书。

猜你喜欢

道路散文事物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