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倚窗寄傲,清风容安,谐说“书“”窗”:解读钱锺书随笔《窗》

2013-08-15黄志军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
关键词:钱氏钱锺书窗子

⊙黄志军[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1938年11月至1939年7月,正值抗战期间,钱氏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独自生活。“钱自己回想起在昆明教书时,不大愉快。”①除了教学和必要的人事往来外,他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中西书”。据与晚年杨绛交往甚密的吴宓之女吴学昭在其所著《听杨绛谈往事》中记述:在联大时的锺书心里很苦,同杨绛结婚三年多后第一次远别,形单影只,寂寞冷清!他很想家,想妻子女儿。他给杨绛写信很勤,还特地为她写下详细的日记,并有多首诗描绘他的生活环境,抒发对妻子的思念。②钱氏居住的大西门文化巷十一号教职员宿舍极其狭隘简陋,确可谓“屋小如舟”。钱氏这样形容自己的住所:“屋小檐深昼不明,板床支凳兀难平。萧然四壁尘埃绣,百遍思君绕室行。”③钱氏当时的情况及这四句诗,或可与其大约写于1939年2月之前的随笔《窗》互读。

众所周知,钱氏周岁时“抓周”抓到了书,家人给他取名“锺书”。自辩“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的钱氏一生淡泊功名,落索自甘,情独钟书,安居陋室,杜门寂处,潜心著述,学贯中西。他在《窗》里写道:“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读书使人明智!钱氏情独钟书,智及哲人!其实《窗》之“窗”,在思想意蕴和内在逻辑上,又何尝不是对“书”的谐喻呢?钱氏此文,倚窗寄傲,清风容安,思发窗前,诚可谓“书”、“窗”互谐!

一、倚窗寄傲

钱氏随笔《窗》表面上是在写“窗”,其实是通过“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精深的思考。无论他是写门与窗或是写眼睛与窗,无论是写具体的窗还是抽象的窗,显然都是托物言志,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在追求一种如同人类建筑中对窗的构设所寄寓的精神上的自由、享受与满足。

诚如钱氏在《窗》里所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钱氏正是这样的人,能安居斗室之中,从人类传承文明的载体——书本中尽享人间春景。其实天下又能有几人领悟和做到钱氏的这一点呢?许多人——常人也罢,庸人也罢,当“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了。然而外面又是怎样一种景况呢?“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得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得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所以钱氏借陶渊明《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以自况,觉得身居狭陋之室反易舒适安然。显然钱氏正是借陶氏之“南窗”来寄托自己的傲世情怀和旷达心境。陶氏“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羲皇上人!狷者钱氏就是这样的境界,物不忧心,保持独立的操行,不随波逐流,追求自由的人生,追求心灵的宁静,自然的和谐。这哪是常人或庸人所能领会甚至达及的呢?

二、清风容安

钱氏在《窗》文中说:“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其实钱氏和陶氏一样对窗子所蕴之精神十分会心与执著。生活中的钱氏将自己的读书笔记也题名为《容安馆札记》(影印本已于2003年出版)。《窗》所寄寓的这种精神品格,正是情独钟书的钱氏一生的风骨写照。

杨绛曾在《干校六记》里写道:“默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我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④对钱氏来说,置身狭陋之室甚至是人生的困境中,只要有书可读,心灵就是丰富的,就是自由的,精神上就是易满足的。此显然契合钱氏在《窗》里之所言:“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是的,“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甚至“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因此,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与嘈杂,摆脱欲望的桎梏,于是关上门甚至关上窗,读书或者静思。读书时与圣贤智者心灵沟通,生出发自内心的愉悦、快乐、领悟和充实;静思——“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远离喧嚣的外在环境回到内心进行一次灵魂的眺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所以尽管屋小如舟,却能抵达极乐世界。因而,“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这样的钱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容膝易安,清风飒至。

三、思发窗前

当然,书本毕竟也不是万能的,不能替代和提供人生中的一切享受,比如友情、亲情、爱情以及天伦之乐,等等。因此只能合上书本,直接到现实生活中来寻求。而倘若友情、亲情、爱情以及天伦之乐等并不就在触目可及之处,比如因为种种原因而千山万水阻隔,遥不可及,也就只能闭目思念,重温旧梦,甚至寄望于向梦里去寻。所以钱氏在《窗》末尾写道:“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

文首“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隋朝薛道衡诗《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而于钱氏,或可谓“思发在窗前”。作者独居于边陲昆明,春来凭窗思远,遐想无限。不过《窗》的创作动机之一在文末才似有展露,或者说,文末之意显然与彼时作者思念千里之外沪上的妻女等亲友有关。换言之,《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春归而人未归”的思念之情。

然而对于作者来说也仅仅是“思发在窗前”,因为思念亲友虽然能给心里一点温暖,但毕竟不能即刻实现与亲友的团聚,以慰藉心里的寒冷,所以“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关了窗,或闭目思念,或入梦相聚,并保重身体,以待重逢。毕竟“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⑤。关了窗,也就放下了笔。

倚窗寄傲,容膝易安,清风飒至,羲皇上人!自得其乐的钱氏跃然眼前。这种快乐,诚如其随笔《论快乐》里所道:“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⑥夏志清在《重会钱锺书纪实》一文中也说:“那天晚上钱对我说,他的处世态度是: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乐观,以求振作。”⑦显然,钱氏这种“容膝易安”的积极心态、“倚窗寄傲”的超迈境界和“情独钟书”的人生志趣正是源于这一人生观及对人生所作的理性把持,并具化于其审美的把握与创作之中。

① [美]胡志德:《钱锺书》,张晨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② 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2—165页。

③ 钱锺书:《槐聚诗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6页。

④ 杨绛:《干校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⑤ 无名氏:《行行重行行》,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94页。

⑥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⑦ 夏志清:《重会钱锺书纪实》,见罗思编:《写在钱锺书边上》,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猜你喜欢

钱氏钱锺书窗子
钱锺书的幽默
把窗子打开吧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快把窗子打开
最短的情书
钱氏家族迁徙考
子孙虽愚,诗书需读——闲话《钱氏家训》
书摘·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