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但美遨游”到“忧生之嗟”:浅析曹植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013-08-15吴竹芸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430011

名作欣赏 2013年11期
关键词:游侠建安曹植

⊙吴竹芸 陈 睿[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武汉 430011]

曹植是建安诗坛上留下诗、赋最丰富的诗人和辞赋家,为历代研究者所重视。人生的大起大落给予了曹植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想,从而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迥然不同的风格。本文旨在通过对东汉建安到曹魏太和三个时期的曹植诗歌的梳理,尽量客观地凸显曹植在三个时期人生经历上的变迁,进而论述这些人生经历对其诗风衍变存在的影响。

一、建安——少年时代的遒逸奔放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四子,卞氏所生,为曹丕同母弟,深受其父曹操的宠爱和赏识,被称为“儿中最可定大事者”。建安时期是曹植最为逍遥、得意的时期,他年少闻名,受到父母的宠爱、周围人的赞叹和追捧。从文学创作来说,这是他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曹植形成了自己基本的创作风格。他的诗歌创作大抵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初步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往往表现出少年诗人遒逸奔放、激扬有余而内敛不足、过于浮华的风格。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曹植的父亲曹操为了在军阀混战中取得统治地位,尚法治,重刑名,提倡用人唯才,这激起了文人侠客们建功立业的愿望,导致建安时期一大批以追求建功立业为内容的文学作品的产生,生于乱世的曹植也不免受到了当时乱世环境和诗坛风貌的影响。再者,曹操本人一生戎马,镇黄巾,讨董卓,伐袁绍,终成一番伟业,也正是在曹操的领导下,曹家成为当时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在父亲的影响下,曹植形成了一种崇尚英雄和建功立业的功业思想,因此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青春精神就成了这时曹植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马篇》便是体现这种思想内容的代表作。诗歌以丰富充沛的感情和刚健明快的笔调颂扬一个武艺高强的北方游侠少年,为解救边城紧急,勇赴国难的英雄行为。全诗开篇就色彩鲜明地托出勇猛剽悍的游侠儿的英姿。但开篇并没有写游侠,“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马向西北奔驰,不直写游侠,而游侠蕴含其中,接而叙述游侠儿的身世,“幽并游侠儿”,幽、并二州自古以来就多出豪侠之士,“少小”两句更是概括出了他不同寻常的经历和名扬边陲的业绩,这也是曹植本人所向往的。曹植是一位才气外露的诗人,后面八句“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多用夸饰、铺陈、对偶的句式,连用“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四个角度写出了游侠儿的活泼形象。描写生动细腻,造意令人惊叹,表现了作者重速度、有冲力,气势飞动,风格遒逸的诗歌特征。诗的后半部分热烈地讴歌了游侠儿的壮丽行动,作者正是通过对游侠儿杀敌卫国、英勇献身的业绩的歌颂,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思想,诗歌高昂的基调、明朗的色彩,雄伟的气势,豪壮的风格,体现了少年曹植慷慨豪迈的青春之风。

建安八年(203),曹操攻下邺城,次年家属迁居于邺,从此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王继位为止,曹植一直居住在邺城,他在那里度过了十六年的欢乐时光,并和王集、刘祯等人结成邺下文人集团,过着“怜风月、叙酣宴”的贵族生活,“朝游夕宴,究欢愉之极”,便是那些邺下公子的生活写照。在游乐之时,这些文人公子自然也少不了要吟诗作赋,以助雅兴,此时曹植的诗歌创作也多取材于斗鸡走马、驰猎宴饮等贵族公子的奢华生活,抒发他豪放不羁、一往无前的感情,故而诗风奔放,辞藻华丽。

《斗鸡诗》《公宴诗》《名都篇》《妾薄命》《侍太子坐诗》均是曹植这种逍遥自在、任意享受的生活写照。这种生活虽然助长了曹植追求奢华的习气,但是另一方面,却对曹植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文人间的谈诗论道、吟诗作赋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提高了曹植的诗歌创作技巧,即使贵族生活本身,对于丰富人的生活内容,增强审美情趣,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名都篇》就是一首曹植十分有名的“青春诗篇”。此诗写京都少年骑射之妙,宴饮之乐,活画出他们的英姿豪气,在一气呵成、圆转流美的结构当中洋溢着一种少年豪气、青春精神。建安时期,曹植过的基本上是一种无忧无虑的贵公子生活。贵族们无所事事,交游驰逐,任意享乐,在当时的名都大邑是很常见的现象。曹植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的鲜活形象和精神风貌,富有生气和活力,让人感慨,曹植不仅见过这种生活,而且很可能还亲自实践过。

少年时期的曹植可谓是志得意满,然而,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使曹操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司马门事件之后,更令曹操异目视之,曹植也因此争立太子失败,其“但美遨游”的公子生活也从此结束。

二、黄初——幽囚岁月的愤懑悲凉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庚子,曹操去世。随后,曹王即嗣位为魏王。同年十月庚午,东汉献帝禅位,魏王称帝,是为魏文帝,改元黄初。是年,曹植二十九岁。曹王即位后,带给曹植的是巨大的威胁与灾难。这段时期,曹植性命不保,精神憔悴,处境极其恶劣。然而,人生的艰难困苦,换来的是曹植文学创作上新的突破。

黄初时期,曹植的处境可谓一落千丈。父亲曹操刚刚下葬,他便在兄长曹丕的逼迫下,怀着凄惨无奈的心情,离开邺城,就封国于鄄城。来到鄄城后,他上书皇帝,希望于夏至日祭奠父亲于河上。曹丕代汉献帝以“礼制”为由拒绝了曹植的请求,曹植便于黄初二年(221)曹操去世周年之日私祭父亲,监国谒者灌均加以阻挠,曹植与之发生激烈冲突,再次被贬。

这样的两次遭贬改变了曹植年少时“任性而行”的做派,整日提心吊胆便是曹植获罪之初心态的写照。因此,此时曹植所创作的诗文,必然与建安年间的作品风格有很大不同。黄初时期,曹植在诗歌创作中将自己的失意、苦闷、希望,以曲笔的形式写入怨妇诗中。

《七哀诗》中,作者起首将女主人公置于高楼明月之中,环境的孤高封闭实是象征着诗人自身政治理想失败、被贬受困的心灵的孤独寂寞,愈添了诗歌的凄婉之情。正因如此,曹植“弃妇诗”中的女子多居于高楼之上,深院之中。“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这句诗是诗人自伤今日孤苦隔绝、恐惧忧伤,是此一时期曹植主要的心理体验。“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两句更是生动精警!“尘”、“泥”本是一物,而今“浮沉异势”,正如曹氏兄弟,本是一母同胞,而今地位迥异,情势悬殊。最后“愿为”四句显示出曹植的愿望。即使此时被贬受困,但曹植依旧期望与现实政权妥协,并借此建功立业,达成心中理想,虽然现实处境极端恶劣,但正是由于昔日理想的破灭,才更令他生此追求的念头。

曹植的志向一直是在政治上,如今,他的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所以他感到愤慨不平,感到郁郁寡欢。人生遭遇的改变,让我们这位昔日天真烂漫的少年,褪去了浮华与热烈,换来的是深沉与成熟。

黄初四年(223)五月,曹植与诸兄弟因“会节气”而受诏朝京师。这次被曹植久盼的进京面见曹王的机会,却充满了凶险。居京的日子里,曹植又险遭曹王杀害。曹植在京期间见到任城王的暴死,真切地感到了自己所面临的生命危险,于是他带着忧恐与愤怒离京,而在与白马王同路东归时,又经历了“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植“与王辞焉,愤而成篇”,写下了著名诗篇《赠白马王彪》。首章先叙述交代了离开洛阳渡洛水的情景,道出了自己眷念回顾及无限感伤的心情,继而描写道路阻塞、跋山涉水、人困马乏、行进艰难的景况,暗示了人生道路的险恶。接着又回到眼前现实的叙述,诗人触景生情,蕴含已久的感情爆发。曹植在诗中直斥有司为鸦袅、豺狼、苍蝇,实在是因为愤怒已无可扼制,他再也顾不得曲笔隐讳,指出最痛苦的并不是艰苦的自然条件,而是骨肉间的生死离别和政治上的横遭迫害,他痛斥了拨弄是非的小人,抨击了朝廷黑暗的现实。愤意之绪恣肆汪洋,一股悲凉之气力透纸背,令读者无不感同身受。诗人将哀怨惆怅、痛楚悲愤的思想感情,如剥笋般层层抒发出来,使整个诗篇既浑然一体,又在曲折跌宕中气韵贯通。曹植以强烈的激愤对所给予的迫害提出了抗议,而最让人伤心的是想到在京师莫名逝去的任城王,兄弟转眼已作了死别,对于颇重亲情的曹植,这实在很难承受。在高压政治下祸福无常、生死不保的忧虑,时时伴随着自己,而曹彰的去世无疑使这种忧虑又加深了一层,他又接着想宽释一下白马王,然而作者连自己都宽释不了。全诗共分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虽然曹植没有直接把矛头指向曹王,而是指向“有司”,但对有司之主曹王的这种做法是早已出离愤怒的,所以“愤而成篇”。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王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藏的感情虽然是极其悲愤激切的,但他却没有一味地直接进行倾诉,而是通过叙事、写景或议论、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把感情表达得沉着从容,在诗中对兄弟阋墙的怒斥之情表现得丰富深厚。

三、太和——颠沛流离的忧生之叹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死,其子曹丕即位,是为明帝。随着曹王的去世,曹植与其兄这些年的恩怨亦如烟飘逝。作为新君主的叔叔,曹植自然很希望过上平和安谧的日子,但对于曹植,新帝表面上表示尊重,政策亦有所放宽,但实际上仍然极不信任,外松内紧,不给任何机会,并频频变换曹植封地,致使曹植此期诗作中充满了颠沛流离的忧生之叹。

在黄初曹王统治的七年间,曹植似乎是不关心政事的。虽然也偶尔提及要“戮力上国”,但为消除曹丕的猜忌,实际上不敢过问政事。曹王去世,曹 登基,这种强烈的参政辅政愿望瞬间爆发出来。虽然在太和期间,曹植只生活了六年,但从这六年他的表文诗赋中看,他是始终关注着朝廷和天下大事的。

曹 即位,对曹植的态度与其父相比有所改变,而曹植也成为曹 唯一在世的嫡亲叔父,这使曹植产生了一种热望,也可以说是奢望,就是自己能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辅佐侄儿曹 ,上为国家统一富强,下为自己立功扬名。他的《怨歌行》就是以周公的故事,借古讽今,希望曹 能够能体谅他的忠诚,信任他,重用他。

太和年间,曹植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治国理念。诗歌恳恻忠烈地表达出一位老臣为国为民的追求,寓意深微。

曹植一生都在为“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而努力,但残酷的现实却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能在当权者的压抑迫害之下忧郁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因此,他在诗中反复抒写了自己作为一个失意者的痛苦内心,其《杂诗·仆夫早严驾》中充分表现了对国家安危的焦虑,对战胜敌人、立功国家的信心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没有机会实现的痛苦心情。

曹植只活了四十一岁,他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但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以他的天才和勤奋,创造了辉煌的文学业绩。他前期的诗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多具慷慨之气。后期被贬的遭遇在他的怨妇诗和游仙诗中有着曲折反映,时杂幽怨之音。然而,他的诗歌在一片凄怨之中依旧留有峭拔之气,不坠少时青云之志。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个失败者,其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然而,政治上的失败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却成就了曹植作为一代杰出诗人的荣耀。其诗歌成就与同时代诗人相比,不仅表现为创作数量和思想内容的丰富,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诗歌艺术上有多方面的追求,并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曹植后期的悲惨遭遇虽然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不管怎么说,却成就了作为诗人、作为文学家的他,终究还是实现了他“不朽”的愿望。

[1](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卷十九《曹植传》第558页至574页,卷二《文帝纪》第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 [D].首都师范大学,2001.

[5]李晓丹.曹植前后期诗歌比较 [J].广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

[6]余冠英.三曹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赵沛霖.关于曹植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问题[J].齐鲁学刊,2008(3).

[8]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鲁红平.论曹植游仙诗[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10]赵俊玲.曹植后期创作的特色[D].郑州大学,2005.

猜你喜欢

游侠建安曹植
游侠的两张面孔
从仗剑江湖到为国为民
许昌市建安区举办“讲建安故事 诵爱国诗词”比赛
86年冬,在建安红砖楼咏诗
七步诗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浅论游侠
雨中游侠亮绝招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