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及全篇、全人与社会状态——重读《记念刘和珍君》

2013-08-15杜永青河南商丘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名作欣赏 2013年20期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鲁迅

⊙杜永青[河南商丘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作 者:杜永青,汉语言文字学硕士,河南商丘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记念刘和珍君》是悼念文章中的极品,全篇冷峭峻急、正气凛然、悲痛欲绝、果决坚定。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极品文章当属少见,历来都作为语文课中的范文。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还存在不少歧见,厘清此文的思想内涵,极为重要,本人不揣浅陋,略述浅见,以正于方家。

一、赞扬刘和珍的什么精神?

读此文,对刘和珍的钦佩赞扬之情油然而生,但赞扬刘和珍的什么精神,却是值得认真推敲的。在我看来,此文首要赞扬的是刘和珍的爱国斗争精神,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她奋不顾身,进行坚决地斗争,直至付出生命。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进行斗争,非得以生命来殉之吗?特别是刘和珍等人以游行请愿的方式进行斗争从而牺牲生命是最佳的选择吗?对此问题的回答“否定”的成分多于肯定的成分。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振兴,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为国捐躯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为之的。如果有一线的生机,绝不进行无谓的牺牲。保存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战斗,因之为牺牲而牺牲,不讲究斗争策略的牺牲,赤膊上阵的牺牲,赤手空拳、自蹈死地的牺牲,是真正的革命者所不愿选择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真正含义是不赞成赤手拳、自蹈死地的斗争方式。由于这篇文章重点在于谴责北洋军阀政府的杀戮罪行,所以,对革命者斗争方式的不同看法显得极为隐蔽。“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情愿。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本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对刘和珍的爱国精神是赞扬的,却不赞成刘和珍的用请愿的方式。一旦刘和珍等人用请愿的方式表达爱国之情并且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时,鲁迅又热烈地给予赞扬,这样便形成了本文在陈述表达方面的多重性,赞扬爱国精神,不赞成牺牲的方式。对刘和珍等人爱国方式的不赞同是从谴责北洋军阀政府的激烈言辞中透露出来的。这样一来,鲁迅的“不赞同”刘和珍的斗争方式的语言表达便被激烈的谴责、热烈的赞赏所掩饰。因之,讲解此文的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由鲁迅对刘和珍的悼念之文,我们又想起马克思当年对“巴黎公社”的态度,在“巴黎公社”还没有发生的时候,马克思是不赞成当时巴黎工人、市民起义的,但当巴黎的工人、市民暴发起义之后,马克思又热情洋溢的支持工人运动,千方百计和巴黎公社取得联系,并给予指导,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写了《法兰西内战》一文,赞扬工人的伟大斗争精神,总结真经验教训。“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态度与鲁迅对三·一八惨案中学生请愿的态度是相似的。

此文除了赞扬刘和珍爱国精神之外,还赞扬了刘和珍的其他优秀品质。在讲此文的时候,由于主要讲爱国精神,其他的方面容易忽略。在我看来,这种忽略使得对此文的理解不太完整,因为正是刘和珍等人的各方面的优秀品质,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主体的人格,才使得刘和珍的形象更加光辉,更加高大。这些优秀品质包括努力刻苦学习的精神——“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仪态端方,和蔼可亲——“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深谋运虑——“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干练坚强——“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所有这些的精神品质的合成,刘和珍的形象才是圆形的、主体的,才能更感染人。

二、是友情,还是爱情?

评论家朱大可撰文曰:“鲁迅最珍爱的女人,是他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时的左翼学生刘和珍,她的被杀令鲁迅心如刀割。他的一篇《记念刘和珍君》,写得悲痛欲绝,犹如寒夜里一声凄厉的狂哭。”朱大可此论一出,令人愕然,但也提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文中的感情陈述的表达如此激越,这源于哪种感情范畴呢?友情,亲情,抑或是爱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特别是像鲁迅这样感情充沛而又易激动之人,更是这样?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即使是这样,各种各样的感情又是有一定范畴和界限的。在我看来,《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感情还没有越出战友之情的范畴,无论怎样激越和悲痛,都没有逾矩。众所周知,鲁迅一生在婚姻爱情领域内是有诸多不幸的,与朱安的婚姻是鲁迅先生的最大心病和隐痛,他曾想一生献给事业和革命,不谈爱情。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不谈爱情的决心再大,在生活中也无可回避感情的诱使和心灵的波涛。先生与马裕藻既是学友,又是同事,马裕藻教授有女曰马珏,生得如同仙女,在北大号称校花,她非常敬重鲁迅,鲁迅也很喜欢她,两人非常相得,鲁迅凡出版新作,必定赠马珏,直至马珏成婚。有人曾夸大此事,认为这是老少恋。其实这是一种猎奇心理,也应属民俗文化,满足一般庸众的心理需要,不是严肃的态度。三·一八惨案前后勇敢坚强的许广平闯入先生的生活,先生也是踌躇再三,犹豫不决,通过许广平的坚决追求和好言相劝,先生才下决心和许广平相恋,实现“我有权力爱”的人生追求。所以,认为《记念刘和珍君》的感情激烈和悲痛是爱情的表现是肤浅之见,实不足取。

三、虚无中的希望

鲁迅先生在文中第六节中说:“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归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河。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先生引用的陶潜诗句隐隐约约有一种“虚无”情调,应该如何理解引用陶诗的意义呢?

鲁迅在《野草·题辞》中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在《野草·影的告别》中又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鲁迅这些论述表现了这位思想家的深邃深刻性。他对于那些“左”倾思想家(革命者)的对革命的盲目乐观,不切实际的革命幻想,轻率的胜利后的廉价许诺,头脑发胀的黄金世界的想象等都曾给予批评和劝诫。他认为任何人,任何阶段的革命都是“历史中间物”——每个人所能做所能起的作用,不过是其中的“一木一石”而已,“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致赖少麒)所以,那种夸大一人一事在历史上的永恒作用,是鲁迅先生坚决反对的。那种“黄金世界”“天堂”革命的宣传是鲁迅所不相信的。鲁迅认为任何革命者的贡献都是有限的,都是在一个阶段里面有其意义。这里引用的陶潜之诗句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刘和珍等人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徒手请愿而牺牲生命的做法,先生是不太赞同的,其意义是有限的,但对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精神却是予以赞赏的。徒手请愿牺牲生命的意义“很寥寥”,但却能“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前进的。刘和珍的牺牲和谭嗣同有点相似。“百日维新”失败后,旧党捕杀革命党人,康、梁流亡国外,幸免于难,维新同党谭嗣同也是有机会逃走的,但他却选择了“牺牲”,谭嗣同牺牲值得赞扬,但康、梁等人避难流亡是否就值得责难呢?回答是否定的。所以,刘和珍等人的牺牲如陶诗所表达的一样。事实上,鲁迅本人每当危机时刻也采取逃避策略,不是躲在“租界”里,便是搬出住所,间或化装易名,以保存革命的“火种”。对于先生引用陶潜诗句来比拟刘和珍,应做如是观,方能准确理解其含义。有研究者把此诗释为“刘和珍牺牲犹与山河同辉”,或者“青山埋忠骨,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等,都是有意拔高“请愿”牺牲者的意义,并不符合先生的初衷。

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按照先生的评论要求来评论先生的作品,才是我们唯一正确理解先生作品的途径。

[1]鲁迅.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第三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野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朱大可.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J].世纪中国,2000.

[4]陶渊明全集[M].崇文书局,2012.

猜你喜欢

记念刘和珍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于质疑处涵泳,在思考中提升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孔乙己
生活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