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今诗歌中“蛇”意象的转变

2013-08-15宋珍珠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3年20期
关键词:意蕴意象诗歌

⊙宋珍珠[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15]

作 者:宋珍珠,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诗学。

从远古时期的蛇图腾崇拜,封建时期的蛇恐惧,到“五四”时期赋予蛇或具体或抽象的新内蕴,再到新时期对蛇的异化,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蕴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在诗歌的发展历史中,蛇在这四个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文化意蕴是累积沉淀而又有所发展的。各阶段诗歌中的蛇意象在充满矛盾的表征上,又隐藏着各种复杂的意识形态内涵,因为“意象支撑着一种文化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中的意象是被赋予其自身合法性和使其主体获得某种文化身份的文化所创造出来的”。①

一、原始时期:图腾意象

在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中,我国就有“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②古人把蛇敬为神灵,有“蛇吞象”、“蛇九首”、“蛇化为龙”、“蛇无足而飞”等传说。在原始时期,人们大都生活在多蛇的潮湿丛林中,蛇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及其生命构成了威胁。蛇本身具有的生理特征:1.蛇一般两三个月蜕一次皮的现象,在原始人民看来是一次新生。大部分古老的文明皆认为蛇有着灵魂再生的力量。在日耳曼文化中蛇是长寿的象征物,在中国、日本、柬埔寨、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文化中,蛇都象征着永恒的生命。③又如:“比那些较为安定文明的民族与大自然更接近的原始游牧民族,观察到了蛇类周期性的蜕皮过程,而且蛇每蜕一次皮后都好像能返老还童,他们便做出结论,认为蛇类除了其他超自然的力量之外,还得到了长生不老的秘密。”④2.蛇有着旺盛的生殖力,加之外形与男性生殖器具有相似性,这在人丁稀薄的原始社会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的奇迹,赵国华也指出:“无论是欧洲的希腊,非洲的埃及、西非的原始民族,大洋洲的土著,北美的印第安人,乃至于西亚的希伯来人,都曾以蛇象征男根。”⑤

二、封建时期:贪婪凶残的意象

诗歌意象的主要功能在于它能够刺激人的感官,唤醒读者相同或类似的感觉经验和情感经验,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中渗入强烈的个人主义及情感经验,去与诗人一道参与诗的创造,从而领略诗的美妙意境。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是实现诗歌意象功能的基本手段之一。⑥

古代关于蛇的诗歌早在周代就出现了,除了我们提到的《诗经·小雅·斯干》“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外,《诗经·威胁,以及其外观吐信对人进行攻击时的狰狞,邪恶与凶残变成了这个时期人们对它的印象。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常常是特定时空内群体或类的文化心理——情感的具象与物化,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一簇心理丛”⑦。一直以来民间文化中对蛇的贬多于褒,蛇的这些负面形象便根深蒂固地遗留在中国诗人的无意识深处。

三、现当代时期:叛逆式性爱及其晦涩异化的意象

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指出:“许多在神话和民间传奇中代表性器的动物在梦中亦有同样的意思:如鱼、蜗牛、猫、鼠(表示阴毛),而男性性器最重要的象征则是蛇。”⑧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20世纪,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更、人的意识的觉醒、西方文化的引进等因素,蛇后来在性象征上的内涵并不局限于男性生殖器,它还可以表示性爱中的女性,是男女两性爱情及其性爱情状的隐喻,就如冯至的《蛇》:“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⑨还有邬洵美《蛇》:“在宫殿的阶下,在庙宇的瓦上……/当钟声偷进云房的纱帐,/温暖爬满了冷宫稀薄的绣被!”⑩

在“五四”这个追求人性自由、反对传统束缚的启蒙时期,众多学者通过追求情爱与性爱的活动来伸张“五四”时期所宣扬的反抗精神,而冯至与邬洵美的《蛇》便深刻地传递了该时代的文学精神。冯至将“寂寞”比喻为蛇,整首诗营造出图画般透明的意境,充满着诗意的情调,传达着中国传统审美韵味的浪漫主义想象,蛇这一形象第一次在诗歌中被赋予忧伤及美好恋情的审美情感的艺术象征。邬洵美用蛇的“形”来描写性爱的整个过程,从战栗、热烈、冷热交加直至停息,这也算得上诗歌史上的第一次。

中国在“五四”时期打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科学精神在当时不仅被当成改造社会的利器,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思维与之相变革。在理想与科学思想的作用下,早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想象逐渐走向枯竭。在理性精神的日益中心化下,诗歌作品中的蛇意象越来越趋向于抽象而非具体、象征而非形象的转变。20世纪文学作品中的蛇意象总体上呈现出高度浓缩的象征性和抽象性,诗歌中高度浓缩的象征用最小的分量来负载较大的文化意蕴或内涵,同时也对阅读者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表现。⑪

当代诗人欧阳江河的《蛇》⑫:“肉体即环绕。/冬眠之后,风景更痛了。……怕痛的人,终不免一痛。/谁吃蛇,谁就一生中立。/来自蛇尾的头颅,无一不是老虎。”这首只有22行226个字的短诗,虽然简短精悍,频频分行,加句号,悍然截断抒情,结束句子,意象跳跃大,表意晦涩,暗语连连,却富含了超浓缩的诗意信息和含蓄多义的象征意味。一种深层的审美痛感涨水而来,是一种关于人的精神、人的生存和文化处境的蜕变过程。

当近代理性主义大为盛行的时候,人们在按理性行事、思考,怀疑与反叛也在理性自身中相伴滋生。对于尽可能接近真理的思索探求是人作为主体存在的意愿,伴随着20世纪的战争、理想追求的幻灭、荒诞感的不断滋生、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日渐艰难、人越来越无法把握自身,加之外部环境的动荡,人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精神危机。

随着理性与科学在当代日常生活及思想领域日渐成主导地位,在纯文学作品里,蛇更多地成了具有文化意义的抽象象征。作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特征的载体,蛇所表现出的象征内涵有了新的增长点。蛇身上跃动的野性力量,蛇强烈的性暗示色彩,蛇形象负载的白天与黑夜、光明与黑暗、创造与破坏的共生性,都为传达20世纪的不安与骚动、孤独与喧嚣、怀疑与反叛提供了象征体。在流动不拘的文学世界里,蛇形象在丰富自身象征内涵的同时,也找到了它自身的位置。⑬

从已有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蛇这一形象不仅在诗歌中,而且在古代神话、各类历史传说以及各民族的宗教文化中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中国的女娲传说、家喻户晓的《白蛇传》以及西方圣经中出现的引诱亚当、夏娃的蛇等。我国古人赋予蛇的文化意蕴也是多姿多彩的,文化的发展总是累积的,而不是替代性的,就如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的有机的历史发展中,一切都是互相联结和联系的;在我们的文学中到处都是活的历史纽扣,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来,后来的可以用先前的来解释,没什么偶性。”⑭

因此,在诗歌的历史发展中,蛇的各类文化意蕴累积并沉淀在诗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成为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使后来的诗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利用这些旧有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意象,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⑮

①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0.

② 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6.

③ 来炯.蛇在日耳曼文化中的形象[J].德语学习,2001(1):12.

④ [英]帕克·蛇类[M].张隆溪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56.

⑤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36.

⑥ 罗良功编著.英诗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⑦ 叶潮.文化视野中的诗歌[M].成都:巴蜀书社,1997:50.

⑧ [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罗念生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238.

⑨ 卢斯飞,刘会文.冯至戴望舒诗歌欣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24.

⑩ 谢冕主编.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诗歌卷1895—1995[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228.

⑪ 一行.词的伦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81-186.

⑫ 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全国诗歌报刊集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209-210.

⑬ 蔡春华.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M].上海:三联书店,2004:14.

⑭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梁平,韩珩主编.中国2007年度诗歌精选[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4.

⑮ 宋向红.诗歌蛇意象的文化意蕴解读——以部分中西诗歌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猜你喜欢

意蕴意象诗歌
诗歌不除外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抚远意象等
论诺里斯《章鱼》中的地图意蕴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意象、形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诗歌岛·八面来风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