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向”之向:读续小强诗集《反向》

2013-08-15潞潞

名作欣赏 2013年34期
关键词:小强诗集写诗

/ 潞潞

一个好诗人应当是一个好读者。大约十年前,续小强还在山西大学中文系读书。一位朋友给我推荐了网上一篇文章,题目叫“浸泡在浓酒中的小鸟”。作者从一幅漫画谈起,一只小鸟贪图杯中的美味,却因酒力不支,一头栽进盛满红酒的高脚杯里。作者大概是把自己当作那只小鸟,面对上世纪90年代诗歌的红酒杯,不敢贪杯,所以只选择了两位诗人谈论,一是欧阳江河,二是在下。网上这篇文章没有署名,很长时间我不知道谁写的。

那时我已认识续小强,偶然聊天说起这篇文章,他说那是我写的呀,我说我以为是个年龄稍大的人,没想到是你。90年代中国新诗相当丰富和庞杂,从中遴选出不错的诗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成熟的鉴赏力。除此之外,续小强文中对诗人本身的理解,表达个人观点时的毫不犹豫,以及他所流露的审美趣味,尤其使我关注。作为年轻后生,他已经锋芒初露,显示出良好的文学修养和难得的敏锐。

续小强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好读者。我们认识的这些年来,我知道他一直在写诗,为此他甚至放弃了做一个评论家的想法(也许没有)。他是诗歌读者同时又是诗人,他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独到心得。当他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反向》时,他在“代后记”中说:“我想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要求任何一个人都读诗……同样,任何一首诗都有权享受不被阅读的权利——如果某个诗人在第一时间毁掉一切痕迹的话。”这些“反向”的话,出自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同一个诗人,无疑,这是悖论、是分裂,是无所适从的矛盾,当然,你也因此可以觉察诗人为诗集命名的某种缘由。

《反向》收集了诗人1998年至2009年间的八十六首诗,不短的时间跨度,诗不多不少,其间,一个单纯的时代悄然而逝。续小强开始写诗的上世纪90年代末,“朦胧诗”及其争论早已尘埃落定,第三代诗人也已进入所谓“中年写作”,曾经活跃于诗坛的诗人大多改弦更张,诗歌无可置疑地被“边缘”了。相对于以往的“单纯”,这是一个纷乱的时代,清晰的面孔模糊了,单一的声音含混了,一切似乎都被放上了多棱镜,没有什么是肯定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唯有一点确凿无疑,那就是这个时代对物质的追逐,进入21世纪,物质与消费更成为时代主流,正因为如此,这部诗集的每首诗都是“反向”的,其中诗人的坚持被凸显出来,它们像坚硬的石头,拒绝随波逐流,拒绝消费者的吞噬。

我这个年龄写诗的人,即小强开始写诗的1998年往前推二十年,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我们是从激情和反叛开始的,革命的抒情曲依然在天空回响,我们在集体的合唱中艰难地寻找自己,个人的声音从微弱逐渐嘹亮起来,“我”经历了痛苦的嬗变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称。这些,续小强是知道的,如同他知悉北岛、顾城、海子,但毕竟一切都不一样了,两代人的“焦虑”迥然不同。他遥望着历史的天空,没有宏大叙事的抒情,只是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他最早的诗《马路》(1998):“怀着企盼/ 怀着忧伤/走在没有人的马路上/走了很久很久/走了很长很长/累了/ 和衣/睡在地上。”这是一个十八岁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声音,一个初来乍到城市的农村小伙子的声音,他还不习惯在水泥路上走得太长,他的声音有些孱弱,很不自信,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满心忧伤。

这不是一种孤立的感受。对于熟读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人来说,古人诗中的语境已经荡然无存,保留于人们内心的田园虽尚可慰藉,然而一旦面对强大的现实,心存的那一点美景毕竟不堪一击。从19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西风东渐,使越来越多中国人感到正在失去家园(主要是文化和精神意义的),但是随着21世纪全球化的蔓延,尤其是中国城市化的加速演进,更多农村人走进城市一去不返,他们不仅离开了精神意义的家园,也离开了自然的——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续小强作为世代农民的儿子,注定要经历这一血肉撕裂的时刻,他既要从精神上感受这种撕裂,也要从身体上感受,他所体验的是真正的身体写作。

对于一个有世界视野、有知识的现代青年而言,他完全洞悉世界的趋势,而他所热爱的诗歌写作,准确说,现代汉语诗歌,源头上就是从西方舶来的,最早的“全球化”,现代汉诗是充当了急先锋的。实际上,当他孜孜以求写下那些与古典诗词不同的诗句时,他是背离了祖宗的文化,也背离了生养他的家园的,每当此时,他的感情总是顽强地转向另一边,诗歌的本质决定了它优先接纳这种天然的感情,而诗人也总是在诗歌中吐露了真心。1998年到1999年这两年,大概是他最难熬的日子,从他的诗集里,我们看到这两年的几首诗,无一不是在抒写内心分离的伤痛。《马路》(1998)、《我未建的家园》(1998)、《爱和白羊》(1999)、《梦中的城市妖怪》(1999),用“城市妖怪”这样的词,反映了他极度的不适应。

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就像他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他也不能扳回他内心的方向,如同葵花一定要朝向太阳。一面,他在“出走”,在离开家园。一面,他奋力回归家园,用诗,建构一个诗意的家园,为此,他在2000年写道:“我们在坚硬的水泥路上学习割麦。”这与那个和衣躺卧在路边的大一新生,虽时隔两年,却判若两人。阅读《反向》,会有这样的感受,续小强引领着你,进入了他的家庭。你一一认识了他的父亲、母亲、弟弟、女友——后来的妻子、女儿,还有他周边的朋友,你能辨认出他们。什么是中国式的家园?其主要特征就是血缘关系,只有现代社会,血缘才变得不重要。续小强顽强地保留着中国式的家园特征,他用语言——诗人所能选择的唯一回乡之路,重构与血缘至亲的联系。在长达十数年的“重构”中,在一砖一瓦辛勤的搭建中,前瞻与眷顾、挣脱与回望、分离与挽留,种种纠结,在他胸中催生出一个词,他把这个词作为诗的题目献给女儿,也是他诗集的题目——“反向”,对他而言这是一个铭心刻骨的姿态,不管是生存还是写作。

续小强以诗的方式重返家园——家庭,他的路径是日常生活,是的,这才是家庭的常态,是生命的具体内容。我和我的同代诗人,初写诗时总在家庭之外寻找诗意,以为宏大叙事是不屑于家庭具细的,我们没能超越当时的时代。而续小强这一代诗人,在获得这个时代给他们的自由的同时,也陷入了时代的局限。几乎没有什么诗人觉得自己生逢其时。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的续小强,也许因此摆脱了时代的某种困境。爱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当然也是最受诗人青睐的。什么时候开始,爱情来到诗人中间?诗集中收录的《爱情回忆录二》《爱情回忆录三》均写于2004年,没有《爱情回忆录一》(或许不便收入)。诗句中明显有着学校背景:“我们的教室/呈现出教堂般的模样”,“亲爱的,请说出泪水污秽而不纯洁”。另一首则淡定许多:“还要再写多少张纸条/时间的眼神才会呆滞”,“一个慢慢打开的新的世界,还在墨水瓶里”。先为人夫,继为人父,生命的成长一路呈现在诗里。当女儿在妻子腹中只有三个月时,他已迫不及待给女儿写诗了:“我还没有一个父亲的野心/我只是在等待,精神的光。”《写给女儿的诗》(包括九首短诗),记录了所有家庭熟悉的场景,而《反向——给我的女儿希希》则颇似一个智者的独白。这是一首相当纯粹的诗篇,有着优异的沉思的品质:“我就是你的父亲。一个迟缓的人”,“我的轮廓漂移不定。你正在聚集星辰给予你的光”,“我深信这是我的过去和未来。你血液中的时针一刻不停”——读这些诗句的时候,你不会滑过去,它有着心跳般的节奏,舒缓,有力;仿佛不仅是对幼小女儿的低语,更是对女儿身后那片广大世界说的;这不是仅凭才华可以写出的,它来自灵魂深处,是隐秘内心的坦陈;它的感人的庄重感,也许只有做了父亲,承担了神圣的使命,才会油然生出。往往,好的诗作需要成熟的心智。

从孤身一人来城市求学,到有了妻子、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庭总算建立起来了。围绕这个家庭的亲情,自然会有不少诗意的发现。《为母亲清洗头发》,母亲在儿子的新房住了一周,儿子打扫房间时看到,“一个拖布收藏了母亲散落各地的头发。/一个拖布的疼痛便是儿子的疼痛”,“轻轻地摁一下,马桶盛满干净的水,/清洗它,同时也就清洗了母亲的头发”。《这不能算作一首诗》:“爹,你是否想过,/一首诗的模样?/如果不能,/爹,抽上一支烟吧……我可以陪你。/不过,我要讲清楚,/我不能拿出我的诗集,/这些,我从来就没有想过。”很有意思的父子情深,写诗是一桩隐私,即使对于父亲,依然觉得令人羞怯。对弟弟则摆出兄长的架势,有一些琐细的托付,也有点恨铁不成钢:“你一直在玩/花样繁多,妈这么说”,“记住买肉、交家里的电费”。(《两首不同的诗或给即将来太原的弟弟》)这本诗集的扉页上,续小强写下了给父亲、母亲、二姐的献词,他说:“善良的付出,可谓之拯救。”他以诗来感恩。

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各自的角色,既有高蹈的精神,又有一地鸡毛,能把这样的生活写进诗里,诗人需要一种特殊能力,它来自天赋,也与长期的训练有关。中国古典诗歌是有这种传统的。比如杜甫《赠卫八处士》:“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完全是日常情景,说的也是大白话。我们以为学究气的英国诗人艾略特,半个世纪前在关于但丁的一次演讲中说:“诗人的任务就是从未曾开发的、缺乏诗意的资源里创作诗歌,诗人的职业要求他把缺乏诗意的东西变成诗。”(《但丁于我的意义》,陆建德译)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都是从日常生活汲取诗意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对一个诗人来说,创作和生活也许不能分开。续小强不仅是通过诗歌建构家园,以弥补缺失的另一个家园,实际上他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家园(家庭);他不仅写的是这样的生活,他过的也是这样的生活,尽管如此,他真的走在回乡的路上了吗?这本诗集并没有答案,也许他自己也还没有。但是,他所建构的诗意的家园,那种血浓于水的温情,无疑是对各种伤痛的抚慰;对于大环境的浮躁、喧嚣,也是一种退出和避让,哪怕有一片肉体上能够歇息、心灵上能够安宁的净土也好;在众多话语权力干扰的境遇下,回到家庭,成为自己的主宰,感受真正的个人生活,这也是一种反向。

这本诗集没有按照创作时间排序,但我们能读出一个诗人的经历和成长,因为这些诗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另一方面,他在诗歌技艺上的精进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998年至2000年的一些诗,没看出他比同龄人有多么出色,他的视野没有完全打开,还在作各种尝试,他徘徊在情感和“直觉”的层面上。当然,对他的才华已经没人怀疑。2004年后(这个界线不一定准确),他的诗开始发生变化,就像一个人度过了青春期。2006年到2007年这两年是他创作的高峰,一些精粹之作出现了,比如《一个人的早晨》《无题》《为之不厌》《电影〈深海长眠〉》《对话录》《在路上的手机通话记录并以此献给〈在路上〉五十年》《反向——给我的女儿希希》等,这些诗的调子明显低沉下来,一些严肃的东西给了它分量,原先有着孩子气的情感不见了,他开始掘入人性的深处——人性的,太人性的——尼采曾这样感叹!形式也开始跟着内核走,或者两者互相作用,或者都伴随着诗人整体的成长。单薄的诗必然只有单薄的形式,从向度上说,其指向也是单一的。成熟的诗人是复杂的、矛盾的、不可理喻的,其形式也必然是复杂的、互否的、难解的,其向度一定是多义的、多重的、莫名的。诗集命名为“反向”,或许是诗人对诗歌技艺的追求和抱负?从这个意义上说,续小强已经显示出一个成熟诗人的优异素质。他的诗歌是经得起细读的,想必也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集十年成果的诗集《反向》,是他个人创作历程的里程碑,也是山西诗歌界近年来的重要收获。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这一代诗人赶上了新诗崛起的大潮,山西诗界涌现出一批弄潮儿,令全国诗坛刮目相看;转眼之间,后浪推前浪,续小强这些“80后”追了上来,他们比我们有更宽广的视野和创作实力,他们的作品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精度和深度,他们是山西诗歌界让人欣慰的未来,我们祝愿他们、期待他们。

猜你喜欢

小强诗集写诗
“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诗集精选
为你写诗
诗集精选
为自己更为读者写诗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成熟的写诗
为什么蟑螂叫“打不死的小强”?
小强爬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