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黄景仁《杂咏》之十

2013-08-15北京蒋寅

名作欣赏 2013年34期
关键词:黄景归隐古诗

/ 北京_蒋寅

编 辑:孙明亮 mzsulu@126.com

行行向京雒,冠盖织古今。疲极或慨息,偶云慕泉林。

长揖挽之去,至竟非其心。朝来出门望,车迹恐不深。

惊流少潜鱼,疾飙无安禽。亮矣子陵钓,愍哉嵇生琴。

(黄景仁:《杂咏》之十)

举凡题作“杂咏”“杂诗”“咏怀”“古诗”一类的组诗,源头都是汉魏间的古诗,因为此类作品随感兴发,率无标题,后人编在一起,就成了组诗。但从庾信《拟咏怀》开始,以迄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后人写这类作品往往都是模仿汉魏古诗的慷慨咏怀。仲则(黄景仁,字仲则)这组《杂咏》二十首,作于二十岁之前,集中抒发了少年时代对人生、对世事的沉思深虑。其中对生命的短暂和有限充满了凄惶之感,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莫名的悲哀,让人联想到汉魏古诗、阮籍《咏怀》的忧生之嗟。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摅写的某些主题触及前人诗中很少表现的人生体验和心理内涵。

《杂咏》之十的主题就有点特别,是一个尚未出仕的少年人对归隐的向往。向往归隐不算是新鲜的主题,但此诗所展现的经验方式却很不一般,虚拟了一个上京求取功名的人,竭尽奔走之疲惫,一无所获。偶发感慨,流露泉石之思,马上就得到知音,相识恨晚,把臂入林。结果却发现隐遁并不是他们衷心向往的归宿,他们其实更留恋朝市的朋客往来。如果诗写到这里便结束,那无非是道出世俗固有的一种心态而已,奇就奇在诗的末四句意思突然又一转,用两句比喻暗示了京城权力中心的风波凶险,最后在严子陵和嵇康不同结局的对照中结束全诗,作者的取舍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的主题应该说是很传统的取意,没什么新鲜。但它出自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之手,又颇值得玩味。通常少年人血气方刚、功名心切,多的是怀才不遇的愤懑,鲜有未涉世而已畏风波、满怀恬退之思的。这不能不说是仲则的早熟之处,通晓史籍,谙识人事,使他对仕途的险恶心存畏惧。这种心理见于一个尚未入世的少年,不禁令人动容。但此诗之触动人心,归根结底是在遣词造句上的成功。

首联“行行向京雒”是熟语,但“冠盖织古今”却命意不凡。尤其是一个“织”字,用极具象的动词串联起有点抽象的“冠盖”和更抽象的“古今”,极具语言张力。“疲极”四句,举重若轻,叙事十分简切;而“朝来出门望,车迹恐不深”刻画那种终究耐不住寂寞的情态,又格外生动形象,饶有谐趣。“惊流少潜鱼,疾飙无安禽”一联,与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的功能相似,是镶嵌在诗中间的亦兴亦比,暗示接近权力中心的凶险处境,自然映带出结联两个人物、两种命运的对照:“亮矣子陵钓,愍哉嵇生琴。”严光不留恋汉光武的封赏,悠然归隐,凭江独钓,名垂千古;而嵇康终因不能远避权力之争,一曲《广陵散》,竟成绝响。

不久仲则游徽州,途经桐庐,又有《过钓台》诗,首云:“上者为青云,下者为朽壤。立足一不坚,千古徒怅懩。”他早早地已将时局看透,但结果又如何呢?虽禀绝世才华,终不免寄人篱下,非但不能如严子陵一般飘然遁世,甚至也不能像阮籍那样明哲保身,唯以“十有九人堪白眼”的孤傲,饱尝“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失望,蹭蹬风尘,英年谢世。日后他应该能体会,虽然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但如何选择却常常由不得自己。这正是世事和人生的无奈之处。

猜你喜欢

黄景归隐古诗
草 原
《检察风云》黄景瑜&白百何
“拟古诗”之我见
天宫院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黄景瑜:管住嘴迈开腿,景瑜带你回东北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夜深现身酒店黄景瑜密会好基友张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