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冈卓行的文学创作概述

2013-08-15王天慧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辽宁大连116026

名作欣赏 2013年33期
关键词:芥川诗歌创作

⊙王天慧[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辽宁 大连 116026]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清冈卓行(Kiyooka Takayuki)是日本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父母均为日本高知县人,1922年6月29日生于中国大连,那时大连沦为俄国与日本的租借地。1944年,清冈卓行从大连一高文科考入东京大学。翌年,到大连探望父母恰逢日本战败投降,因故在大连居住了三年,这期间结识了少女泽田真知。直至1948年再次去日本时,清冈卓行与泽田真知在开往日本的轮船上举办了婚礼。2006年6月3日,清冈卓行因间质性肺炎在东京都东村山市医院离世。单从生活轨迹来看,较之许多同年代出生的人,清冈卓行的八十三年的人生历程显然是与众不同的:前二十六年间,在中国大连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代;后五十八年间则在日本度过。

清冈卓行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创作之路贯穿了诸多领域:诗歌、文学评论与小说。1959年,在清冈三十七岁那年,第一部诗集《冰冻的火焰》终于得以出版,通本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了梦幻中的执念与现实中的制限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这部诗集不仅是清冈全部诗歌创作的经典之作、灵魂之作,艺术评论家宫川淳将之称为从镜子通往现实的关节。同时,这部诗集也被学界认为是日本战后诗歌中的一座金字塔。尤其诗集中第一首诗歌《石膏》的这一句,令诸多学者与读者为之惊艳——“在你之中,躯体的存在,不可思议”。1962年清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日常》。四年后,第三部诗集《四季的素描》也得以问世,表达了人们通过顽强的意志创造出兼有忧郁与幸福的生命状态,风格清新独特,为战后的日本文坛带去了新生力,令人耳目一新。

同一时期,清冈卓行的最早一册文学评论集《废墟中拾到的镜子》也得以问世,内中关于诗歌与电影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展开了论述,成为他早期的文学评论的经典代表作品。在那之后还陆续出版了第二部评论集《手的变幻》,从艺术、文学、电影等角度展现出人类手掌的丰富形态与惊人的美感。被广泛收录在教科书里的文章《米罗的维纳斯》便是其中这部评论集中的一篇。“断臂维纳斯”作为镇馆之宝,现藏于法国卢浮宫,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清冈将广为人知的维纳斯重新推入众人视线当中,并重新做出了颇具艺术深度的崭新评价:她(维纳斯)为了如此优美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可以说,这样独具一格的残缺美,恰恰迎合了日本传统文学中一贯崇尚的病态美。因此,这篇有关艺术与文学的多重领域的评论文获得了日本文坛和读者的一致好评,不失为清冈卓行的又一篇经典之作。

除诗歌和文学评论之外,清冈的文学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便是小说的创作。1968年,四十六岁的清冈卓行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创——妻子泽田真知过世。翌年,仍沉浸在丧妻之痛中的清冈,以此为契机开始转向小说的创作,将对妻子的全部思念凝结在了第一篇小说《清晨的悲哀》(载于1969年第5期《群像》)的创作当中。尽管初衷是意图从一年前的丧妻之痛中快速解脱出来,但是文中的情感却交织着对已经失去的“故乡”大连和在大连邂逅的妻子亡故的深切思念,表达出作者在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对大连的记忆倏然复苏,与妻子在大连度过的所有美好时光全部如电影般放映于脑海之中”,“就在那个时候,他重新感到大连与他的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在《清晨的悲哀》中作者流露出的不仅是对亲人的哀思,还有对生活了二十余年的土地大连,模糊涌动着的情感。或许,那时刚刚受到感情重创的清冈并不完全清楚,对于大连这座城市究竟应当如何定位、怀揣怎样的情感”①。清冈卓行本人将这一时期转向小说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描述为命运之作。他认为那时候在头脑中被钝化的、已被搁置近二十年、关于大连的生活记忆,因突发的家庭悲剧倏然被唤醒,且日益鲜活地跳跃于脑中。而上一次深切感受到这样一种情感、意识到命运与大连紧密的相连,则要追溯到清冈十八岁时第一回去东京大学就读。对于这样一种情感,作者曾概括为,“在大连这样一个曾为日本租借地的地方,一个日本人出生于此是一个偶然”,“这偶然就是一种命运”。

这一时期清冈卓行所创作的小说,大都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节奏感鲜明。继《清晨的悲哀》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洋槐树下的大连》《长笛和双簧管》和《葱黄色的时间》。这一系列小说具有着相似的特质,即作者以亡妻和“故乡”大连为创作素材,没有重点强调小说的故事情节设置,将诗歌的风格和文学评论的缜密逻辑性紧密结合了起来。其中,《洋槐树下的大连》(载于1969年第12期《群像》),发表后即获第62届芥川奖。“以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清楚地解读出作者重新面对‘故土’大连时复杂起伏的心境。”②正是这样的意识苏醒,激发了清冈的小说创作灵感,也成为了摆脱丧妻之痛的有效药剂。清冈也认为正是《清晨的悲哀》和《洋槐树下的大连》两部小说才使他战胜了哀痛,他翌年再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清冈在大连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生命阶段,二十余年的记忆成为了清冈文学的重要创作源泉;大连的一切人文景象与非人文的印象孕育了清冈的情感,使清冈文学诞生其中。在《在大连港》的后记中,清冈仍然秉承着小说最初创作时的思想觉醒:“如此深入广泛地镌刻着大连,继续着这项系列工作,也许这也是我未来中无可规避的命运。”因此,之于清冈,大连是情感的归属,也是思念不已的“故乡”。较之而言,日本则是清冈的人生中后期生存、生活的土地。1964年后,清冈一直任教于日本的法政大学,而在这同时所展开的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则显而易见地成为了他一生最重要且非凡的成就。仅获奖作品便有如下内容:1970年,《洋槐树下的大连》获得芥川龙之介奖;1979年,《艺术的握手》获得读卖文学奖及随笔·纪行奖;1985年,《初冬的中国》获得现代诗人奖;1989年,《圆形广场》获得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1990年,《不可思议的镜子店》获得读卖文学奖,诗歌俳句奖;1991年,获得紫

褒章;1992年,《巴黎的五月里》获得诗歌文学馆奖,1995年,获得日本艺术院奖(诗歌部);1996年,《走过的女人们》获得藤村纪念历程奖;1999年,《七叶树之花所言》获得野间文艺奖;2002年,《一瞬》获得现代诗花椿奖;2003年,《一瞬》和《醉于太阳》获得每日艺术奖。

毋庸置疑,在清冈卓行的全部的文学创作链条中,小说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同时,小说的创作也是清冈卓行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对于他的小说,日本学界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尤其在创作风格与内容方面,多年以来日本学者们进行了较具广度的探究。1970年获得芥川奖的小说《洋槐树下的大连》尤其令诸多学者为之瞩目。小说开篇这样写道:“在以往的日本殖民地中,大连也许是最美的城市了。难道他不想故地重游吗?每当想起这个,他总会沉思,然后默默地摇头。并非他不想回去看看,而是心中充满忐忑,担心再度走上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街道,自己会战战兢兢。”③小说情节简单,作者并没有为之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出对年少时生长的“故土”的深深眷恋、却无法再归回、再拥有的“乡愁”与哀思。可以说,在如此情感之中蕴涵的更是作者对“故乡”和那时的生命印记的呼唤与祭奠。

尽管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很快获得第62届芥川奖,但是对于清冈卓行的这种颇具诗情画意的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当时的日本文学界给予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来自石川达三、泷井孝作等部分学者。石川肯定了小说《洋槐树下的大连》通篇贯穿了哲学思想,但节奏感略显枯燥单调,泷井则认为小说仅仅充斥着咏叹和感伤,没有描写任何事物;以三岛由纪夫为首的学者则认为这是一部人们“应该爱上的作品”,即便对于没有体验过大连生活、没亲眼见到大连风貌的三岛由纪夫来说,也从小说深厚的“乡愁”中产生了一种“作为同时代的人的共鸣。大连是(作者)心中的风景,因此既是异地也是故土。当选(芥川奖)是预料之中”。

正如三岛所言,清冈运用真情实感,描绘出一幅飘散着馨香的大连街市景象。“时值五月,一两场春雨后,天空一片透明的蓝(他从未见过日本的天空有这般美好的碧蓝)。和风清爽,温度宜人。尤其让他为之心动的,便是那许久不曾亲近了的洋槐花的芳香。过了五月中旬,南山麓一带的路旁栽植的洋槐树,便到了竞相盛开的季节。这个时候,整个城市沉浸在醉人的馨香中,令人生出莫名的寂寥。它仿似纯洁中的痛切的欲望,或逸乐之中回想的纯洁梦幻。”④井上靖井上指出尽管小说缺乏相对复杂的人物关系,作为小说来说略显单薄,但这不足以遮住小说中洋溢着的青春的感伤与烦闷。在日本文坛能这样描绘出如此唯美情节的小说实属难得。可以说,这部小说给芥川奖带来了一股清爽的风。

小说末尾处这样写道:“(东京)这座城市才是自己真正的故乡,无需任何理性的思考。”也许正是因为通篇都在围绕“故乡到底是什么”这一主题所展开的,作者唯有选择质朴细腻的语言和简单的童年往事,才能将尘封已久的记忆盒子慢慢打开,得出如此感悟吧。

①② 王天慧:《清冈卓行笔下的中国都市文化元素研究——殖民主义视角中的大连》,《芒种》2012年第9期,第50页。

③④ 清冈卓行:《洋槐树下的大连》,讲谈社(东京)1988年版。

[1]清冈卓行.清冈卓行论集成(Ⅰ)[M].东京勉成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芥川诗歌创作
诗歌不除外
芥川龙之介与他的世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一墙之隔》创作谈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颁出
诗歌岛·八面来风
透过《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艺术至上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