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性的活力——论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

2013-08-15周志雄

文艺论坛 2013年18期
关键词:狼烟网络小说抗战

○ 周志雄

新世纪以来,在互联网上诞生的军事题材小说中,有不少人气颇高的抗战题材小说,如《雪亮军刀》(张磊)、《遍地狼烟》(李晓敏)、《抗战狙击手》(独孤手)、《特战先驱》(业余狙击手)等,《雪亮军刀》是新浪第三届原创文学大奖赛获奖作品,《遍地狼烟》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初评前81强,获得中国首届网络小说创作大赛一等奖及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抗战狙击手》被网友们称为“最好看的网络抗战小说”,这几部作品先后被改编成影视剧,受到读者热评。抗战的历史距离今天已六十多年了,网络小说以其自由精神重新发掘、镀亮历史,带有鲜明的“网络特色”,有其自身的“精神气质”和艺术旨趣。这里主要就《遍地狼烟》和《抗战狙击手》来说说这个问题。

抗战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抗战凝聚了中国的多方政治力量,民族国家的观念在外来侵略面前得到了强化和整合。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走向分裂,经过三年内战,在政治、地理上分割开来。因意识形态的分歧,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抗战历史被按照意识形态的要求删减、过滤,抗战历史的研究也有一些未曾解密的禁区。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成为时代的主潮,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走向缓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增多,尘封的历史资料相继被发掘,战争亲历者口述历史及回忆录等开始大量出版,文学对抗战历史的表现与想象的空间大了,叙事的维度多了,抗战文学开始摆脱了简单的意识形态局限,其内容及表现手法也变得丰富、驳杂。

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应用的互联网媒体为抗战小说的繁荣提供了新的空间。在互联网上,在相对自由的言论环境中,对历史的解密,对军事的兴趣,对原生态历史复原的探讨,较之以往要活跃得多,大胆得多,自由得多。20世纪80年代,自官方到民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得到普遍重视和认可,“一九八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发出了个文件,大意是国共两党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群众,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海外侨胞在内,凡是英勇抗日的将领和士兵(包括国民党中央军在内)都应该表扬和肯定。”①80年代中期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塑造了国民党官兵英勇抗日的光辉形象。在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等史诗性的长篇作品中,国民党官兵的形象较以往的小说有根本的改变。网络小说写抗战,将国民党官兵的形象作为小说的主角,是时代文化语境变化的结果。《抗战狙击手》集中笔墨写国名党51师守南京,主人公萧剑扬是一名国民党兵,是正面刻划的神枪手。这篇小说对抗战历史的描写超越了意识形态,有非常丰富饱满的细节,受到历史资料和历史档案解密材料的影响,如其中披露国民党在南京保卫战中导致防御失败的各项军事因素,诸如防御工事的马虎,防御政策的失当,战略物资供给的不足等等,给读者一个更近距离走近历史的机会。小说与电影《血战台儿庄》中的惨烈是相似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的胜利之战,作品表现了国民党官兵誓死保卫祖国的勇气和行动,但《血战台儿庄》中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与战场上的惨烈是令人震惊的,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惨烈的悲歌基调与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新儿女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的基调是根本不同的。

在《遍地狼烟》中,国军自身的腐败问题很突出,地方乡绅和军阀与日本鬼子相勾结,哄抬物价,发国难财。国民党军统特务为所欲为,残害抗日将领。一身正气的牧良逢因“好管闲事”得罪了小人,不明不白地被军统抓走,也差点丧命。在延安,在共产党的部队里也有周主任这样的败类,因个人私情而不择手段。延安整风运动中冤枉了一些好人,一心革命的牧良逢的父母牧大明、余秀兰蒙受了陷害。小说没有刻意地去美化或丑化国民党或共产党,淡化意识形态的色彩是明显的。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在写法上并未有根本性的突破,所不同的是农民出身的成长为优秀革命战士的主人公参加的不是共产党的队伍,而是国民党的队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载体是想象的传奇故事,主人公野性、生猛,有草莽英雄气。《遍地狼烟》的主人公牧良逢是国军战士,出身猎户,是个神枪手,他勇敢、聪明、机智、豪爽、义气,“能打”,爱护士兵,有正义感。牧良逢既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也是一个有智有谋的将官。他有民间草莽英雄的血性,又有侠骨柔肠,还有江湖侠士的义气、豪气。他善于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展开战斗。“这个背起枪杆子没多久的新兵好像天生就是块打仗的材料,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关键时刻还能玩出不少鬼点子来。”牧良逢及其部队是国民党部队的精锐之师,他们的行动为中国人争得了光彩。牧良逢善于反省自己,擅长换位思考,在危急中显英雄。他的部下称他:“我们连长不但枪法好,会打仗,而且心地也好,对我们就像自己兄弟一样,一点架子也没有……”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延续了80年代抗日故事的民间视角,民间视角打开了更加丰盈、饱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当代网络小说的写作者没有亲历过战争,他们与莫言类似,在他们笔下,抗战是小说的背景,是一个历史舞台,人物故事是想象性的,是当代情感的投射。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小说《亮剑》以抗战为背景重新塑造了我军指战员李云龙的形象,李云龙形象似是对古典小说中牛皋、李逵、张飞等人物形象的呼应,人物回到了本原“原型”的意义,打破了被意识形态修剪的规整性。李云龙又是有缺点的“可爱”的人物,他身上有丰富的历史意味和当代现实意义,“亮剑”被解读为一种当代需要的“亮剑”精神,历史人物被时代精神激活。与此相对,国民党将领楚云飞的形象也令人敬仰,淡化了过去作品中对国民党将领的丑化倾向。《遍地狼烟》《抗战狙击手》的主人公身上有一股野性,牧良逢的兵都有一股血性,其张扬的人物个性也是一种时代需要的敢于担当的力量。狄德罗说:“力、丰盈、我无以名之的粗糙、紊乱、崇高、激动正是天才在艺术里的特征……”②网络精神的特点是自由,丰盈的野性,网民的娱乐精神,民间复活的历史想象,让抗战故事变得更好看了。

网络小说回归故事的传统,不搞隐喻,以实实在在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如戴维·洛奇所说:“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无论使用什么手段——言语、电影、连环漫画——总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来吸引住观众(读者的)的兴趣。”③故事好看,是网络小说的共同特点。在网络机制中,有人将网络小说的好看总结为“爽”机制,或者YY机制,就是让故事满足读者的潜在欲望。网络小说追求的不是思想的深度和文学手法的创造,而是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

网络小说中,叙事的速度相对较快,入题快,叙事干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心理描写,没有冗繁的细节。昆德拉认为:“在一部小说中有太多的悬念。那么,它就逐渐衰竭,逐渐被消耗光。小说是速度的敌人,阅读应该是缓慢进行的,读者应该在每一页,每一段落,甚至每个句子的魅力前停留。”④《遍地狼烟》和《抗战狙击手》故事性很强,读来有“阅读速度”的快感,与昆德拉所说的“缓慢”是相反的,网络小说在网络上连载,不追求微言大义,不追求语言的精致,不能让读者在“每个句子的魅力前停留”,这是消遣的美学,不是现代文学追求深度的美学。

YY机制的制造来自主人公的不断成长和步步胜利。叙事笔力集中在英雄人物身上,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从而获得阅读的快感。阅读者随着主人公的步步胜利一起分享“变得强大”的感觉。《遍地狼烟》中的主人公牧良逢是一个成长的抗日英雄,但他非真实的历史人物。小说写主人公的步步进步,如何调动智慧与敌军周旋,类似《薛仁贵征西》《说唐》《岳飞传》之类的故事,作品中没有更深的人性刻画,没有繁复的故事线索。故事就是一条直线,让读者跟随叙述者向前推进。牧良逢的快速进步如同网络游戏者的闯关晋级,不断地挑战新的任务,读者和叙述人一起快意恩仇。写作者追求的是阅读者理解的便捷和轻松,阅读不构成对阅读者智力的挑战。

《遍地狼烟》《抗战狙击手》中,故事的戏剧性、喜剧性很强。英雄主人公也会遇到危险和麻烦,但最终总会以戏剧性的转折逢凶化吉。《抗战狙击手》所写的南京保卫战是惨烈的,但主人公的个人故事是传奇的,是侠客式的胜利。《遍地狼烟》中,牧良逢被削职,蒙冤,得罪小人受到报复,遭人打冷枪,被土匪伏击,受伤,坠入河中被老百姓所救等情节都很惊险,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关键的时候化险为夷,靠的是作者编故事的能力,如牧良逢被人暗算,差点丢了老命,柳烟及时出现,开了一枪,救了他。牧良逢被军统抓走,差点被处死,意外遇到了以前与之合作的军统特务,及时出手相救。这种逢凶化吉的故事节点是传统故事的写法,是“无巧不成书”的叙事设置。《遍地狼烟》实体书的封口上介绍说:“山村少年牧良逢本是猎户人家的孩子,天生擅长枪支运用,枪法奇准。一个阴差阳错的机会,他开枪击伤了一位欺压寡妇的国军军官,从而踏上了与日寇厮杀的征途:潜入沦陷区刺杀汉奸,与鬼子狙击手的生死较量,配合新四军摧毁鬼子小型兵工厂和印钞厂,收编土匪解救战俘……”这个叙述概括的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小说正是以故事情节的快速转换让读者获得阅读快感。

《抗战狙击手》《遍地狼烟》故事好看,还在于人物的传奇性。萧剑扬和牧良逢都是猎户出身,天赋异禀,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善于在战场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小说表现了正面人物的精神光辉,《遍地狼烟》中,牧良逢没有任何背景,他的步步进步是靠自己的能力打出来的,与那些靠关系升职的人有根本的不同,牧良逢身上体现的是精神“正能量”。牧良逢与陈德凯将军的相识很有传奇性,他意外成为陈将军的救命恩人。他与部下兄弟同心,他和他的兵都是有血性的,他们当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抗日救国,他们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牧良逢是岳飞、杨继业式人物的抗日版,身上流淌的是一腔忠良、正义的热血,小说的是非价值判断分明。

血性的主人公,草莽英雄气十足,但勇敢、诚实、聪明、能干、正直、坚忍,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是通俗小说神化人物的写法,主人公的性格并不复杂,在残酷的战争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乃至人性的挣扎并未得到深刻地表现。牧良逢的个性较丰满,有圆形人物的气质,但总体上仍属于扁平人物,牧良逢的兄弟们则都是扁平人物。如福斯特所说:“一个圆形人物务必给人以新奇感,必须令人信服。如果没有新奇感,便是扁平人物;如果缺乏说服力,他只能算是伪装的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种生活在书中到处可见。小说家有时只单独地利用他,但大多数情况是使他与扁平人物结合在一起,使人物与作品的其他面和睦共处。这样的作品才适应潮流的发展。”⑤《遍地狼烟》远未达到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相结合的要求,牧良逢的生活也难以说是丰富多彩,牧良逢天生的机智、聪明帮他渡过一次次的难关,但最后他却陷入悖论之中,牧良逢作为国军将领,他的父母是共产党的高层领导,自己心爱的人柳烟投身到延安,在最后的抉择面前,牧良逢不知所措。牧良逢最后变成了《天龙八部》(金庸)中的乔峰,小说以开放的结局将悬念留给了读者。在已有的情节中,小说表现了牧良逢的深明大义。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追求的是梁启超所说的“浅而易解”“乐而多趣”⑥的叙事风格,小说的人物个性是相似的,缺乏多样性。对比现代文学以来的小说叙事,抗战故事在网络小说中的总体基调是娱乐化的,在写法上也是采取难度较小的写法,在艺术上还处于较浅的层次。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以小说的形式重返历史,固然偏重的是想象,但不是戏说历史,小说写作者的写作态度是认真而严肃的。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中,为增加小说的阅读趣味,大量增加相关的知识,读者阅读中享受的不只是故事的阅读快感,还增长了知识。这与西方通俗小说极其相似,在西方通俗小说中,为增加小说的看点,大量吸收科学知识,如19世纪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涉及气球、蒸汽船、电报、神秘主义、天文猜测、政治黑幕、霍乱、原电池等现代多学科的知识,当代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失落的密码》综合了宗教、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网络小说中对知识的运用与前代作家相比的优势是,网络小说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利用网络资料。网络小说作者也会通过采访、阅读获得对抗战的认识,大到当时的战略决策、作战地图,小到炮弹、枪支的种类,服装的质料,都会以知识的形式散布在作品之中。

《遍地狼烟》中,故事的大背景是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常德保卫战,昆仑关争夺战等历史战役,相关的历史大事不虚,为增加作品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作者阅读了相关的大量史料,走访了抗战的老兵,做了大量的功课,前期准备十分充分。

《抗战狙击手》中对枪支、炮弹、军事术语的介绍,以词条的形式出现,构成了小说的特色。小说中对51师、中正式步枪、濛江、对眼穿、响窑、掷弹筒、捷克造轻机枪、八二迫击炮、歪把子机枪、内爆效应等名词的解释非常专业,如小说中对中正式步枪的子弹的介绍是:“中正式步枪所使用的,是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该弹尖头、平底、铅心、黄铜或者覆铜钢被甲,弹头质量10克,初速870米秒,膛压304MPa。该弹的特点是:威力大,杀伤效果好,精度高,弹种齐全,用途广泛。”这样的行文方式满足了军事爱好者的要求,让读者在阅读故事时增长了相关的军事知识。

与小说对应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狙击戏、激烈的战斗场面、战术对抗形成视觉的冲击力度,构成了对观众(读者)的吸引,《遍地狼烟》的电视剧制片人王海斌认为,电视剧《遍地狼烟》的看点是“暴力美学”,“枪战场面真实、富有质感,对狙戏占到全剧30-40%”,“该剧全面展示狙击手成长史,枪战场面刺激、爆破戏份儿非常震撼,视觉效果非常震撼,是一部重口味的战争戏。”⑦这种制作方式或是受西方景观电影的启发,通过逼真的场面试图想象性回到历史,给读者以视觉享受。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出自草根作者,粗糙、简单但丰盈、野性,富有活力,它彰示了民间的创造力,也呼应了阅读的市场和消费的文化市场,与刀光剑影的屏幕形象相呼应,网络小说是消费时代的产物,又是民间草根写作者与读者展开历史想象的舞台。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追求的是一种震撼、娱乐美学,是与时代文化语境相适应的。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细致地描述了民主时代一般读者的需求:“由于他们能够用于文学的时间很少,他们就想方设法充分去利用这点时间。他们偏爱那些容易到手、读得快且无须研究学问就能理解的书。他们寻求那些自动呈献的、可以轻松地欣赏到的美;顶顶重要的是,它们必得有新的、出乎意料的东西。”⑧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作者没有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还难以驾驭更恢宏的历史场面,他们也缺乏严格的写作训练,但写作者和他们的读者之间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写作者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欣赏到“出乎意料的东西”。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在小说美学追求上类似十七年时期的小说,采用的多是通俗小说的写法,富有传奇色彩,带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英雄主义是小说的基本基调。但与十七年时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小兵张嘎》等革命通俗小说又有根本的不同,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在形式上更自由、多样,内容上冲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作品的内容更为芜杂,可读性也更强,更注重通过时代精神激活抗战故事。另一方面,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作者也会在小说中写出自己的文化寄托,如对抗战的重新认识,个体人生的经验,社会现实的深层写照,如人心难测,如现实黑幕,等等。德里达认为:“文学的法原则上倾向于无视法或取消法,因此它允许人们在‘讲述一切’的经验中去思考法的本质。文学是一种倾向于淹没建制的建制。”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没有固定的定规,也不因审美追求不同而有高下之分,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打破了已有的叙述模式,有一种时代读者所需要的蓬勃与活力。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作者还缺乏深厚的史学修养和文化积累,还缺乏更饱满、更复杂的对人性的理解和对艺术繁复的追求,他们的作品还不那么厚重。周而复创作300多万字的抗战史诗小说《长城万里图》曾阅读了一亿字左右的档案、文献和资料,花去了十六年的时间。李尔重创作的《新战争与和平》,有8部,450多万字,花了整整10年时间。网络小说在网上连载,每天要更新数千甚至上万字,作者似乎没有这样的雄心和写作准备,他们在虚构和想象中去调动读者的口味,小说被卷入网站商业机制之中。“历史地看,媚俗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另一种现代性侵入艺术领域的结果,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技术与商业利润。媚俗艺术由工业革命而产生,最初是作为它的一个边缘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全面社会与心理转型,‘文化工业’逐步成长,以至于到了今天,在主要以服务为取向、强调富裕和消费的后工业社会中,媚俗艺术已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核心因素,已成了一种常规地、无可逃避地包围着我们的艺术。”⑩网络抗战小说受市场、读者的牵制明显,其快餐、时尚文化的底色是明晰的。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不会产生如《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弗兰德公路》(克劳德·西蒙)那样的艺术探索型小说,也难以产生《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的史诗性的作品,与当代乔良的《灵旗》、尤凤伟的《五月乡战》、庄旭清的《炮楼子》等作品在深入刻划人性的力度上也相差甚远。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因为,对于网络时代的文学来说,自由生长的文学因素,为时代读者提供新鲜的内容,让读者享受到阅读的震惊和快感,同样是有价值的,这也是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的意义。

注释:

①周而复:《长城万里图·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页。

③[英]戴维·洛奇(David Lodge)著,王峻岩等译:《戴维·洛奇文集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④ [法]米兰·昆德拉著,谭立德译:《米兰·昆德拉访谈录》,见吕同六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下)》,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⑤[英]爱·摩·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⑥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见计红芳编:《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⑦《〈遍地狼烟〉卫视开播打造重口味战争戏》,《海南日报》2012年5月8日。

⑧⑩[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6页、第14-15页。

⑨[法]雅克·德里达著,赵兴国译:《文学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猜你喜欢

狼烟网络小说抗战
访北城滩古烽火台遗址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国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产品的利弊分析
狼烟四起
马嵬坡怀古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