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记忆和青春美学——关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美学思考

2013-08-15沙家强

文艺论坛 2013年18期
关键词:激情美学青春

○ 沙家强

时光荏苒,那种真正的充满温暖和希望的青春似乎正远离我们这一代人而去:重压之下的青春还能让我们激情永恒、浪漫永存吗?或许这些更多地被保存在遥远的时空符号中:激昂的音乐,破旧的筒子楼宿舍,简朴的服装,陈旧但又不失底蕴的教学楼,时而参杂勾心斗角的同学旧情,刚刚转型的特殊年代。此时,作为导演的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把这些符号元素带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突然醒悟:原来美丽的大学时光——“青春记忆”——存放着我们纯洁的灵魂①,青春的激情和浪漫,还有那些推动今天我们奋力前行的温暖和希望。但是,当我们本能的回望过去、打捞青春记忆时,我们却不能回避的是我们要活在当下,必须勇敢地直面人生——尤其是正在“祛魅”的当代世界。其实,电影本身已影射出这种“世界”中青春的无奈和困惑。将逝去的青春》之后的一种感悟和思考。

一、电影里的“青春”世界

电影《致青春》本身,故事并不复杂,有很多东西在不同的“青春”题材电影中已得到展现。故事主要讲的是几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郑微与林静,郑微与陈孝正,郑微与许开阳,阮莞与赵世永,以及朱小北、黎维娟和张开等各自的爱情和生活;时空跨越比较大,从激情饱满的大学时代,到各自毕业后的工作职场;人物形象比较鲜明,郑微的活泼、直率、浪漫而执着,陈孝正的自尊心强、表面冷酷、内心善良而学业精诚,阮莞的冷静和忠贞,朱小北的帅气、直率和嫉恶如仇,富家公子许开阳的自负和霸道,甘当配角张开的滑稽和善良;重要的是,电影中存在着多个矛盾或对抗性元素:郑微的冷与许开阳的热,郑微的热与陈孝正的冷,郑微对学习的草率和陈孝正对学习的认真,许开阳的富裕和霸道与陈孝正的贫穷和低调,阮莞的忠贞和成熟与黎维娟的势利和虚荣,大学时光的昏黄色调与职场中的现代琉璃灯光,前期的激情和浪漫与后期的酸楚和困惑,生存与死亡,等等,这些元素很好地构成了十足的电影张力。但整体上,导演的观念植入较明显,有些地方不够真实,编剧制造的过程中显得太重主题,只剩怀旧的青春校园一过,整个故事马不停蹄地陷入了凌乱。亦即,影片中人物关系情节变化显得过快,缺少必要的细节,没有让观者产生对青春意犹未尽的怀念。尤其是到现代职场的后半部分,致使整个影片显得唐突,人物关系显得刻意和突兀,让观众感觉不适应,这些应该是电影存在的瑕疵。

不过,电影在恰当的档期得以展映,很好地契合了四五月的“青春”主题,尤其是电影前半部分带给“70后”和“80后”更多的感悟和共鸣,所以电影的整体运筹还是比较成功的。电影更多地给我们展示了大学青春时代的激情与浪漫,简单与纯洁,良知与尊严,这往往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而在当代更显得弥足尊贵。另外,电影本身负载了令人感动的青春哲学和爱情哲学观,很多台词比较精彩,如“青春是一场伤痛”“青春是用来怀念的”“为青春永垂不朽干杯”“爱情是一条河,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我们都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我习惯了贫贱,但是没有办法让我喜欢的女孩贫贱”,等等。这些台词恰恰在电影前半部分呈现,到电影后期给我们展现的青春更多地是冷静、困惑与功利。两个不同年代的“青春”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思考:前面的“青春”为什么是温暖而伤感,后面的“青春”为什么是沉着而无奈?重要的是,认可这部电影的观众为什么更倾向于大学时代的“青春”?这里定存在着有关“青春”的精神现象学问题。

二、逝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记忆

这部电影是由80后女作家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作为极富锐气的青春文学领军作家辛夷坞,独创“暖伤青春”系列女性情感小说,她说她的小说是在讲述“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很显然,她在“这一代”人中找寻青春故事底本,而这些“故事”本身是处于过去时,“这一代”人恰恰在这些“故事”中获得共鸣——一种“青春”的认同感,一种作为“这一代”人——“我”形成的原点,这正是雅克·拉康“镜像阶段论”的核心内涵,这是“青春记忆”留给我们自己的财富。时光已去,青春不再,但在“青春记忆”里安放着年轻人的存在感悟。再结合当下的生活困境,我们在观影的同时其实是在进行“怀旧”的旅程。电影通过诸多镜头的组接和剪辑,带给我们复杂的情绪反应,电影在创造世界,电影在给我们创造那个对“旧”时光的“怀念”情怀。电影与“记忆”、与“怀旧”纠缠在一起,在这里,有必要对“记忆”和“怀旧”进行学理上的简单阐释。

人是在连续的时间链中确切地感悟着存在的意义,而人是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过去不可能真正消失,所以人现实地存在于过去的生活中,一句话,人就是记忆存在物。记忆为存在作证,进行历史的还原,给历史以还魂。人们在记忆的过程中永远是向被回忆的东西靠近,通过文化记忆以求接近历史的真实,回到事物本身,从而获得确切的存在感受。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向过去探索,在其中寻觅发现自己。所以,记忆不仅仅是指对过去岁月的再现,还指对记忆本身所负载灵魂的沉思和凝视,即对人存在本身的真理上的追寻。所以,人要不断打捞个人记忆,而人类则要持续地拯救集体记忆。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速度加快了、时间过于紧张了,这一切无疑会让人感到精神的疲惫,那种灵魂的虚空会不经意间刺激人内在的本来应是高贵的心灵,加之人本来就有一种向后“回望”的本能,这样人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情绪生发在脑际,这种情绪就是怀旧,以怀旧来抵抗遗忘是消费时代的人们常常会使用的生存策略。广义上讲,怀旧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史,但就现代社会而言,“现代怀旧已扩展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情怀”②。当下人内心更多感到不安全和特有的孤独,内在心灵感到未曾有过的虚空,此时人急切渴望一种情怀来弥补由以上因素造成的不足和缺撼,以安慰和疗救失望的心灵。于是,怀旧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发酵、产生了。这样的怀旧常以审美的方式回溯过去,它不是真正重返过去,而是借用过去来抚慰人的心灵,疗治现代化带来的现代病。所以,主体往往在怀旧中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在“准消费时代”的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思潮逐步盛行,超前消费或提前消费的文化心态渐趋形成。在这种语境下,人们往往会感到精神疲惫和无根的漂泊。尤其是当代青年在重压之下,感到激情不存、浪漫不再,而往往沉浸在激情燃烧岁月的怀旧之中。如此,《致青春》的出现很好地迎合了这种情怀,更多的“70后”和“80后”通过此部电影找寻到了抚慰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怀旧的想象中力求实现自我救赎。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这种怀旧,因与消费本身建立起来密切的联系,以其外在特有的形式转化成一种消费时尚的商品。毋庸置疑,此部电影很好地扣住了观众的心理,把观众的唯美怀旧情绪转化成时尚的商品进行了消费,这应是观众留心和警惕所在。

三、青春:以美学的方式回应“祛魅”的当代世界

在厘清《致青春》内在记忆精神现象学机制后,其实我们很自然地就涉及到有关“青春”的美学问题。当代青年是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时代,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工具化渐趋发达的时代,家庭和社会赋予当代年轻人太多的期望和责任,致使许多青年人因背负太重的压力而过于“早熟”,激情丧失,想象力遭扼杀,浪漫被消蚀,浮躁、焦虑、早衰、失落、迷惘等几乎成为当代青年的标签,更多的只有以怀旧的方式进行审美救赎。如果说现实残酷且枯燥乏味,说的可能过于严重,但当代世界缺少魅力、是一个“祛魅”的时代应该毋庸置疑。由此,面对如此境遇,以美学的方式回应“祛魅”的当代世界,则是探寻有关“青春”美学话题的关键所在。在此,笔者认为,“青春美学”内涵应该涉及如下四个方面内容。

首先,青春是有色彩的。因“青”本身就是一种色彩,代表蓝色或绿色,意寓希望和旺盛的生命力。蓝色的青春因年轻的生命而释放着涌动的活力,它自然地与灰色、黑色、铅色、白色等暗色调相对,而且往往因活力无限会升腾为一种朝阳般的火红色彩,这样的青春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冲击力,一种激情,一种生命力的喷发。所以,“青”的青春首先在外在感官上给人一种视觉的舒适感。

其次,青春是有温度的。“春”的英文单词“spring”另一涵义是“泉水”,应该是带有温暖感的泉水,且泉水时刻向外涌动,故有温度的青春往往不会显得冰冷,而是不满现实,激情澎湃,犹如体内的鲜活细胞,让青春生命活力无限。这正如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1卷第1号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开宗明义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所以,有“温度”的青春在内涵上给世界传递更多的是正能量。

另外,有温度的蓝色青春富有浪漫情怀,且有梦想追求。“浪漫”是人在对现实的超验性的想象,是主体对心中理想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在这“想象”“渴望”的背后,就是人的一种独立意识的确立。人以“浪漫”的生存形式存在,他会感到无比自由和诗意,会有“有家可归”的稳顿感。浪漫在表现形态上,未必仅是宏阔壮丽的想象、火山喷发的气势、色彩绚丽的色调、漫无边际的遥想、英雄人物的震撼,那些淡泊宁静的禅境、小桥流水的蕴味、远离世俗之外的奇域风光及卑微生命的光华都是一种浪漫,且呈现的是另外一种崇高和洒脱,这里同样有着无尽的诗意,有着给人以诸多遐想的空白,有着人诗意栖居的灵魂所在。所以,“浪漫”立足于关虑着人的实存,并以一定浪漫的美的情怀进行超越性的畅想。可以这样说,人的内心始终会潜意识地存在着对浪漫的渴望,没有浪漫,人之生活变得单调而无味。

最后,青春其实是个简单的时间问题,它致命的缺憾是稍纵即逝,留给人更多的是伤感。青春就在当下,稍不留神青春就会流动进而飘向远方,“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其流动的绵延性构成了人之生命“长河”。相对于人的精神而言,过去不仅属于既定的事实世界,而且是无限丰富的价值源泉和梦开始的地方;另外一方面,人活的就是现在,现在是“实践着”的当下状态,是人真实性和现实性的集中体现;再者,当我们缅怀过去、实践着现在时,这里就潜意识地指向未来,人就是被诸多梦想和未来的希望引领着去开拓人生的。所以,青春易逝不可怕,关键是要勇于开拓未来。

实质上,基于以上四个内涵的“青春美学”就是一种“人生美学”,探寻青春的美学问题是在呼唤和建构人生的大美问题。当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当下语境时,我们不能不遗憾地发现:“浪漫”正慢慢离我们而去!人们的生活速度之快、压力之大,导致人们已无法顾及“浪漫”了,生活充斥的是沉重和无奈的叹气,生存艰辛也罢,无度休闲也好,往日美感的“浪漫”已在人的记忆中变得很模糊,甚至人们对“浪漫”失忆了,生活变得单调、贫乏和浅薄,青春缺乏温度和靓丽的色彩。

电影《致青春》给我们的当下反思价值正在于:守护好自己的青春时光,当遭遇“祛魅”时代来临时,我们应以美学的情怀,心怀温暖,直面残酷,精心建构自己的美丽人生。

猜你喜欢

激情美学青春
盘中的意式美学
萌动的激情
外婆的美学
图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纯白美学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