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饰演《千里送京娘》中京娘一角的体会

2013-08-15○雷

文艺论坛 2013年18期
关键词:赵匡胤

○雷 玲

昆剧《风云会·送京》(亦称《千里送京娘》)描写赵匡胤在汴梁城内打抱不平,逃往关西途经清幽观寺,遇扫墓民女赵京娘被强盗抢掠,打败强盗,救得京娘,并不远千里送其回家。在护送途中,赵匡胤的侠义和关怀使京娘渐生爱慕之心,于是借景抒情,向赵匡胤倾吐眷念之情,怎奈赵匡胤有鸿鹄之志,对京娘婉言谢绝。此出为红生与旦角的对手戏,感情细腻真挚,颇具昆剧特色,广为流传。

这出戏大家都以为它是一个传统剧目,实际上是由北昆的前辈艺术家们共同创作、打磨的一出“新戏”。经过不断演绎,剧目不断趋向成熟、精致,以至于可以和传统剧目相媲美。这出戏故事线条简单易懂,穿戴和身段漂亮,舞台调度画面感强,而且唱词念白极富诗情画意,唱腔高亢悠扬、琅琅上口,所以各团演员都纷纷学演。和北方人一样,湖南人的性格也具有火辣豪爽、义气大方的特点,湘昆演员在把握这出戏的整体风格和人物体现上会相对得心应手一些。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演出,我对《千里送京娘》中京娘这个角色逐渐有了一些体会和很深的感情。以剧情发展为线索,我把京娘的情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害怕感激、欣赏仰慕、爱恋暗示、离愁分别。

首先,京娘被赵匡胤挑起青石板救出以后,她犹如惊弓之鸟,右手抓棍,左手用袖遮脸哆嗦着被赵匡胤用蟠龙棍从下场口拖到了舞台的正中间,四目相对把京娘又吓得大呼“大王爷饶命”,她心想刚抢她的强盗这下回来不知会对她采取什么行动。这一特殊出场我觉得符合剧情,并且演员可以带戏出场,使得观众也随着演员的情绪入戏。当赵匡胤说到“这一女子休要害怕,俺乃是行路之人”时,赵京娘才战战兢兢地偷偷地由脚往上看,原来不是之前要抢她的那强盗,便自言自语道:“原来是位壮士。”突然想起自己身处的危险,于是急呼道“壮士你——救命呀!”虽然是两句简单的念白,但我把第一句处理用气声说法,这样可以表现人物一种自然的反映。而第二句要用力疾呼,这可以把一个弱女子在危险中向路人求救的可怜状更生活更准确地体现出来,从而让观众感觉你刻画出的人物的真实性。在唱到“枉求壮士搭救我这弱女子脱难”,原来的处理就是很一般的一拜两拜三拜,而我在两拜以后用跪蹉向赵匡胤恳求过去,和赵匡胤同时亮相。我认为在此时此刻运用这样一个程式动作,一方面更强地表达了京娘的恳求,一方面又把这一段戏推向一个小高潮,同时把戏有力地扔给了对手。让赵匡胤更加同情和怜悯京娘,侠义心肠油然而生,更果断地做出了送她回家的决定:“哪管自身危与安,且救人于倒悬。”为了行走的方便两人又结拜了兄妹,彼此的生疏都逐渐解除了。演到此时,我觉得这仅是整出戏的前奏,两个演员要把握好节奏,不宜太慢。一是要寻找机会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二是要让紧张的气氛始终保持着。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后一段戏的优美抒情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一段时间的赶路,让京娘看到了这位兄长不但身材高大魁梧,而且一身正气,对她也体贴关照。让自己坐着马,而他却步行随后。凭着一条蟠龙棍把追来的一群强盗杀得大败而逃,武艺也是了得。通过不断地观察和了解,京娘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位有情有义的兄长。此时,借景喻情,寻找一切机会向兄长暗暗表达自己对他的爱慕之意。心中有爱的女子是千娇百媚的,也是柔情似水的,哪有男子在这样的女子面前不会动情呢?所以我认为赵匡胤何尝不喜欢京娘,只是像他唱词中说的那样“侠肝义胆,志在解民忧,看青山笑我壮志未酬”,在事业未成之时他还不想谈及爱情。我觉得越是这样京娘越发的尊敬和仰慕他,胸有大志的男子汉比一般男人更让女人喜爱。

接下来的一曲“滚绣球”唱出了京娘少女的情怀,这一段不但音乐美,身段美,塑造出的意境也美。昆曲泰斗俞振飞先生曾说“外形结构之美和内涵意境之美相为表里,达到内外结合的美”。在唱到“妹羡那紫藤花挂满了枝芽,花树相伴堪称潇洒,美满无涯”时,京娘借花树比喻自己和赵匡胤,她虽然手指花树,但眼神和心里注意力都在赵匡胤的身上,这种身心不一的表演在这特定时期会觉得特别地吻合协调。当唱到“再莫要种松种柏不种花”一句,京娘的思想斗争是很激烈的,说还是不说,万一说出口会怎样,少女的矜持怎么办?最终爱情战胜了一切杂念,京娘终于大胆地向心上人表白了。嘴上唱着“花”手指着自己,两人就那么几秒的对视,这用了昆曲的特有的停顿,让时间和空气仿佛都在此时凝固。京娘这时那种少女的羞涩,表白后的尴尬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在这时我用了一个双手反遮脸害臊状,由台中两人猛的一下向两旁分开,这样一动一静,一分一合,很好地完成了这段感情的表达。

再如,此戏最为精彩的一段对白:“你远看——吕梁山,山山不断;这近呢?——青石涧,涧水长流,那水面之上?——乃是片片落花;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却是为何?——只因它有奔腾沧海之志。——原来如此!”原来“落花有意随流水”的身段处理旦角就是看了赵匡胤后,用了一个羞涩的眼神一低头再看着流水,而我把这里处理成站起来慢慢地、微微地往赵匡胤的方向靠去。这样两人的眼神的高度和造型更为好看,而且还把京娘迫切地想向他表白的心情让观众看得更为清楚。当京娘听他说“只因它有奔腾沧海之志”的时候,她轻轻地说了一句“原来如此”。很多演员在念这一句的时候都是表现出失望过多,而我觉得这里所要体现的感情特别复杂,京娘既有被赵匡胤拒绝后的委屈和失落,又有对他的敬佩和欣赏,更坚定了京娘对赵匡胤的爱慕。

行路中又发现一座小桥,有些演员在处理过桥这一段戏的时候用了故意在桥上站不稳的感觉,想要赵匡胤出手去扶她,而我认为古代女子三寸金莲本来在大路上行走就不太方便,更何况这种小桥呢?再加上我觉得用真害怕的这一种表演方法会把一个十七八岁的小村姑表现得更纯朴、纯真,会让观众更喜爱这一角色。虽然京娘是真的站不稳,但潜意识里还是想让赵匡胤能拉她一把,有那么一点点地肌肤之亲就好。但最后在慌乱中扑住一看是他的蟠龙棍,于是异常失落地垂下了棍子。这里每次演的时候剧场效果非常好,我想应是古人含蓄而腼腆的表达方式和赵匡胤的急中生智让观众忍俊不禁!正在这尴尬之时,忽见桥下一对鸳鸯,这下京娘又抓住一个机会向赵匡胤说道:“鸳鸯鸟比翼双飞,朝夕相聚,永不分离,甚是可羡。”谁知赵匡胤用“怎奈它沉湎闲情,终难遂鸿鹄之志”又一次婉言回绝了她。

全剧中最核心的一段唱“赏花时”,既描写了春景,又表达了京娘的春愁——“杨花点点满汀洲,柳丝袅娜垂岸头,春光洋溢春溪水,春意阑珊更惹春愁。水中鸳鸯并翅儿游,岸边兄妹并肩儿走。却为何有缘邂逅,难偕凤鸾俦?”这段唱词是京娘在整个戏中的感情的总结,有喜悦、有春愁、有留恋、也有无奈。

在如诗如画的这一段戏结束后,京娘发现前面不远处的村庄就是自己的家乡了,于是离别的惆怅涌上心头。“只恨千里路程短,更怨别离太匆匆”这一句本来就是矛盾的。“千里”却“路程短”这样从京娘口中唱出来就把她对赵匡胤的眷念、不舍的心情表达出来。经过这么多日子的朝夕相处,对这样一个不图任何私利目的、光明磊落、义薄千秋的赵匡胤已深深地爱上,爱得越深越是能让离别显得更为凄凉。在唱到“切莫忘,关西有人悬望中”这是京娘对赵匡胤示爱的最后的表白。我觉得戏演到此时京娘的感情需要宣泄,戏也要推向高潮。因此,我在唱“关西”的“西”字的时候用了一个甩腔,把京娘心中的悲和恋,把离别时的凄和盼都化在了这个字的唱腔里。这种处理可以渲染离别时的惆怅,京娘的痴情、刚贞都在这一句中总爆发了,对演员的基本功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

当然,饰演一个角色的成功与否,不是把戏完整地演下来就行了,必须在刻画人物上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又是观众们所认同的表演。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剧中京娘约十七八岁,生长在山西永济县小祥村,从年龄上看京娘此时是一个正值情窦初开的小村姑,从地域看她的性格应该有山西姑娘的纯朴大方、活泼开朗的特点,又看看整个剧情,从这几点分析看来,我把京娘这一角色定位在花旦和闺门旦这两个行当上。用这两个行当的表演在戏中穿插运用,按剧情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我觉得这样定位既不会觉得京娘这个人物在由红生扮演的赵匡胤面前显得过轻,又不会觉得太过稳重,而失去了她活泼可爱的一面。

那么如何来把握角色的年龄感和分寸感呢?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就为表现人物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比如,京娘说到“倘若再遇到强徒,我命休也”。前一句用的是闺门旦的身段,到了最后的哭腔,我用手腕拭泪,带着腰上的轻摇,把“迷途走失”的京娘,特别彷徨、无助和委屈的样子呈现在观众面前。唱到“泣颜回”时有一句“看兄长虎步龙行”,我用特别夸张的手势像小孩学大人行走的样子,一下就把京娘的天真可爱体现出来。当说到“四处景色秀丽,甚堪玩赏”时我用了一个花旦的小跳步,并傍着肩膀的轻轻摇晃,这样就把一个小妹在大哥面前的撒娇状呈现出来。在处理“楚江吟”和“滚绣球”两段亦是如此,身段脆劲多点,眼神亮得干净,表演要调皮、活泼,让角色的年龄感更像十七岁左右的小姑娘。

另外,在最后“货郎儿五转”这一段对唱时我用了花旦和闺门旦的表演穿插在这一段中。配合赵匡胤的唱腔和动作有张有弛,有收有放,有快有慢,把两人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心情准确地表现出来。最后到了离别戏的时候就要完全用闺门旦的感觉,稳中带秀,稳中带娇,把京娘的不舍、无奈和凄凉演绎出来。

记得很多前辈艺术家说过:“要用心演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直到现在我才深深体会到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这不仅需要演员从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情绪变化在所处特定环境中最准确的反映和表达上下功夫,还要等到生活与艺术的长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出来。

猜你喜欢

赵匡胤
给鸭子粮食吃
不当皇帝就听话
赵匡胤赠箱
赵匡胤爱书
潘美不言
一赏一罚的用意
官酒考验
曹彬打酒
赵匡胤“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