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格尔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2013-08-15陆慧敏
□陆慧敏
马克思·雷格尔(Max Reger1873-1916),德国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受到了很多人的影响。早年他师从里曼学习作曲,深受其功能和声理论影响。另外一个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作曲家是巴赫,这一点源于他对巴赫的崇拜与热爱,早在1890年起他就开始研究巴赫的作品。雷格尔曾这样说“人们认为对位法有特殊的地方,对此我无法理解!就我观察,在对位法与和声学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特别大的区别”。这种观点为他“和声式对位”的多声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这一观点的体现形式。另外,对于巴赫的研究也引发了雷格尔对赋格这种形式的浓厚兴趣。他曾经说过他完全被赋格形式的手法所吸引。
雷格尔的一生追求着纯音乐的创作,疯狂地崇拜着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极力地追求巴赫等人的写作技法,并在他们的身上吸取了各项作曲手法。在吸取他们的创作手法的同时,雷格尔自己也在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写作技巧。同时他还受到了瓦格纳等人的影响,瓦格纳那灵活多变的和声给了雷格尔很大的启发。
一、雷格尔对于巴赫的继承与革新
“三B”是对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三位作曲家的简称。雷格尔一直被这三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深深的吸引着,严谨地遵守着古典原则,并喜欢纯音乐创作;他有着较深的复调造诣,这点源于他对巴赫的崇拜。1897年4月10日,雷格尔在写给林德纳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作为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狂热崇拜者,倡导的是一次彻底的变革,我只想继续发展这种音乐形式”。可见雷格尔从这三位作曲家的身上继承了音乐创作的传统技法,以及对纯音乐的追求。
雷格尔的赋格作品《巴赫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op﹒81),是以巴赫的一部康塔塔中的主题为基础而创作的,这意味着雷格尔的钢琴音乐的创作从此开始受着巴赫的影响了。作曲家在整个作品中都运用到了巴赫的常用复调写作手法。但是,在雷格尔看来当时的复调技法并不完善,因此他在巴洛克时期那并不完善的复调写作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写作手法,使整个作品不仅具有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风格,又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式创作手法。
二、雷格尔对于贝多芬的继承与革新
仍然是刚才那部作品,虽然引用了巴赫康塔塔的主题,但只是对于独立片段的单独使用,而不是整个主题的全部重复。整个作品在曲式安排上运用变奏手法完成并且在大部分变奏中都能明显的感受到强烈的古典气息,时而展现宏伟的巴洛克风格,时而展示浪漫主义风格。他在吸取各种技巧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变奏手法——用动机来创作作品。这种手法最早见于贝多芬的作品,雷格尔在吸取贝多芬的这种新创作手法的同时,又添加了自己新的创作思想:将纵向的和声基础发展成了和声与对位相结合的“和声式对位”手法。
以《贝多芬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曲》为例:这是一部双钢琴演奏的作品,后来被改编为管弦乐曲,是雷格尔最后的几部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雷格尔选用了贝多芬的《11首小品曲》(op·119)中的最后一首主题作为他这部作品的主题基础。
变奏中并没有对主题进行太大的改动,更多的是引用和发展。他在变奏中删掉了与其他变奏相似的而且也不能够让整部作品耳目一新的变奏。在整个作品中,一方面他仍然运用贝多芬古典主义时期的带有怀旧色彩的变奏手法,另一方面他运用了贝多芬最初创造的主题与片段相结合的变奏写作手法,并加上自己的创新,使整部作品具有宏大壮丽的色彩。
三、雷格尔对于勃拉姆斯的继承与革新
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还继承了勃拉姆斯的创作特点与手法,勃拉姆斯是一位用古典主义的旧瓶,装浪漫主义的新酒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一直沿用古典主义的结构与形式,虔遵古制,沿用不替。这与雷格尔所追求的纯音乐,具有古典古典气息的音乐是相吻合的。雷格尔在勃拉姆斯的身上继承着这种风格并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例如雷格尔交响作品《小交响曲》、《古音乐会》,在这些作品中雷格尔追寻着勃拉姆斯所追求的具有古典气息的创作风格。勃拉姆斯的交响音乐一直沿用古典时期规范化的奏鸣曲式和套曲结构,雷格尔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在沿用着这些曲式与结构,但是他只是沿用这种风格而并非完全的运用。他在继承这些风格的同时,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作手法。比如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古典主义时期的曲式与结构的大体形式,但是在具体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完全的相同,他在作品的部分结构中加入自己浪漫主义风格的结构形式,在作品的整体上使用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曲式风格。
雷格尔复兴了巴罗克时代的圣咏传统以及古典主义时期的变奏曲、帕萨卡利亚等体裁,在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形成了古典主义的思潮。雷格尔的音乐,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与巴赫、贝多芬等人属于一派,但是在和声的运用上,却显示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纯音乐具有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又比较倾向浪漫主义晚期的创作风格,但是在他的部分作品中体现的具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又使得他被归结为具有现代手法的现代派作曲家。他坚持纯音乐的观念与立场,但是在和声的写作手法和对位技巧上创出了具有自己风格的特色:两者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和声式对位的复调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