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电影《特洛伊》中阿喀琉斯的本真人性之求

2013-08-15董伟健

电影评介 2013年8期
关键词:阿喀琉斯特洛伊伊斯

刘 畅 董伟健

古希腊《荷马史诗》,在西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国作家蒙恬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特洛伊、海伦和荷马描述的战争被人们所熟知了。因此从剧本来看,电影《特洛伊》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当然无法等同于一万多行的长篇诗歌《伊利亚特》,电影对其进行了简化。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要满足和吸引广大观众,就需要具有不同的审美层次或艺术结构,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有让各种感情的交织融集到一起,才能使观众深刻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1]这部影片既描写了人性对荣誉的渴望甚至沉沦,对生命的迷失,对现实的无奈,又展现人性的反思以及对本真人性的追求,最终回归本真,对生命的敬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对特洛伊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建立在美丽的希腊神话与寓言之上,人们对希腊神话研究了几千年,乐此不疲。电影《特洛伊》从人性角度出发,对阿喀琉斯本真人性的追求进行解析,分析阿喀琉斯在荣誉的诱惑下开始不懈的荣誉追求之路,而后在各种推动因素下,阿喀琉斯在战斗中迷失,沉沦于荣誉的追求,在迷惘与痛苦中反思人性,最终在内心的呼唤下,开始了本真的人性之求,最终回归到了本真人性的历程。

一、荣誉之诱

在古希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荣誉感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荣誉,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甚至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荷马时代,对荣誉的追求的诱惑来自各个方面,战争获得的荣誉除了能得到大量的金钱、疆土、美女和奴隶外,还有许多无形或者虚无的诱惑。

1.英雄主义的崇拜

从古希腊开始,英雄人物就是当时人们刻意追求和塑造的形象,无论是在雅典还是在斯巴达,为了使城邦中的公民区别于奴隶以及在战争中能够战无不胜的英雄,希腊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不断地宣扬从身心到体魄的英雄意识。此时正是个人主义萌生的时期,财产的私有和视荣誉如生命的特质均不容侵犯。荷马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荷马强调个人成就和个人价值的古典传统,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同时也确立了西方人文传统的基调。因此后来的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尤其是个人英雄主义。[3]据此,《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它是作者荷马生活时代的写照,阿喀琉斯生活于造就英雄的时代,即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荷马英雄时代是一个为荣誉而奋不顾身的时代,希腊人在与命运进行抗争、与同类进行较量的过程中争得了传诵千古的荣誉,从而证明了人类自身的价值。在战争中,正是由于英雄们对个人荣耀极为崇尚,才有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所以,阿喀琉斯明明知道,死亡是他必须面对的事实,但他为荣誉毅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认为追求荣誉的过程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2.尊严的挑战

在古希腊的两大史诗中,神和英雄们都会为了个人尊严而战,在生命和荣誉之间英雄们宁肯为荣誉舍弃生命。荷马时代英雄们追求的是“光荣名声会传扬遐迩如黎明远照”,向往自己同英雄偶像一样可以声名远播,被公民们传颂和敬仰。

亚里士多德说过:尊严不仅存在于对荣誉的维护,而且在于能意识到自己应与荣誉相匹配。因而为了达到与之相匹配的荣誉,人们为了尊严会进行不懈的奋战。托尔斯泰认为决斗在当时是维护尊严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英雄时代部落间持续的征战给一心向往荣誉的英雄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厮杀展示个人本领和智慧,赢得崇高的声誉,在别人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后,获得强烈的荣誉感。因此在当时的阿喀琉斯眼里,个人的尊严和荣誉比一切重要,甚至高于生命,他宁愿选择荣誉和英雄,也不愿意默默无闻的过一生。他不但成为当时最勇猛的将领,同时不断的通过决斗战胜敌人,成为被无数当时和后来人们所传颂的英雄,作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的个人价值和荣誉尊严在不断的决斗中充分体现出来。[4]

3.历史的重负

在雅典,荣誉的象征物之一就是“纪功柱”。[5]“纪功柱”将英雄们的辉煌事迹刻下来,以此流传千古。古希腊大诗人荷马就曾说过:“一个人的生命,一去不复返”。[6]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而在历史的画卷中,只有少部分人会被历史所记住,更多的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人生苦短,历史的诱惑,成为了希腊英雄们参加这场战争的重要原因,因为希腊联军发动了历史上最旁大的舰队,对手特洛伊也是史上最强大的对手,所以这场战争将史无前例,将永远会被历史记载,所有参加的英雄们也会被历史记住,流芳百世。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是顶着巨大历史的重负,因为他一心想通过战斗名扬千古,被历史所记住。而阿伽门农在战争中不断的利用阿喀琉斯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排挤,就是因为嫉妒阿喀琉斯在战斗中获得巨大的荣誉,阿伽门农在希腊联军抢滩成功后召见了阿喀琉斯,对阿喀琉斯说:“你来这里,是因为你想让你的名字被历史记住,随着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但我不会让你得逞的,因为历史记住的是国王,而不是下面的战士……我将特洛伊和希腊到处树立起阿伽门农的纪念碑,而阿喀琉斯的名字将永远被人民忘记。”希腊联军上至国王,下至战士,都想被历史记住,让后人敬仰与歌唱,在历史的诱惑下,许多的战士选择了参加这场浩大激烈的战争,以此获得荣誉。

二、沉沦之痛

海德格尔认为,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他人的声音与良知的复归之二元选择中,而人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要受制于社会律、道德律的约束,这是一种“非本真”的存在。由于人的一生基本上就生存于这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之中,往往会失去作为“本我”的声音,这种行为规范或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人的“沉沦”。[7]

1.沉沦的动因

人的本质是你越满足他,他的要求越高。[8]荣誉是诱人的,当荣誉得到满足时,就会想要得到更多的荣誉。最终阿喀琉斯在多方面的推动因素下,把持不住诱惑,在诱惑中沉沦于无休止的战斗,以战斗的方式来获得荣誉。

阿喀琉斯对自己的理解是:为战争而生,为荣誉而战,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看到自己的优势,利用强壮的身体,进行无休止的战斗。然而,此时的阿喀琉斯认为,自己天生就被赋予了战斗的神力,根据别人的建议和自己的天生神力进行简单的判断,选择了不断的战斗,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要。此时,阿喀琉斯没有真正的认清自己,生活在错误的自我认识上,因此这种沉沦的追求不是人本真的追求,是盲目的顺着他人指示的轨迹的跟随。

阿喀琉斯的沉沦,家庭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战争荣誉强调家族世系的荣誉传承。从荷马到西罗多德,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们在记述战争历史时,当记述到某人的荣誉时,会立即追溯荣誉获得者的家族世系,谈到某位公民的荣誉时,公民的姓氏前一般都会提到其家族或其父亲的称呼,并以此来追溯其家族的荣誉,来显示公民的荣誉,同时,荣誉的获得者也给其家族带来新的荣誉,使其家族生辉。[9]阿喀琉斯母亲对儿子追求荣誉持放任甚至鼓励的态度,并未对其进行及阻止和修正,因此在家人的放任下,阿喀琉斯没有了后顾之忧,更进一步沉沦在了荣誉追求的战斗中。

同时,社会对荣誉崇拜的氛围以及身边的人对阿喀琉斯的利用与游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人们认为,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信念,战死犹荣。在战争荣誉的影响下,公民必然会尽职尽责抵抗敌人,捍卫祖国的荣誉不受到侵犯,在战斗中挫伤敌人的骄气;要向敌人直扑上去,拼个你死我活,这才是一个雅典公民的归宿。奥德修斯——影片中作为全希腊唯一一个能够说服阿喀琉斯参战的人物,也对阿喀里斯进行了游说,他说:“我们发动了历史上最大的舰队,这场战争将永远会被记住,所有参加的人也会被历史记住。”培根说:“人的荣誉应当与人的价值相称,如果荣誉大于价值,不会使人服气;反之,内在的价值大于荣誉,就不会被人认识”[10],因此阿喀琉斯进行不断的战斗,以此来证明自己价值,从而获得相匹配的荣誉,最后沉浸于荣誉的追求,沉沦于杀戮。

2.沉沦的痛苦

沉沦,就是经常被外物所役使,在遵从传统的安定和诱惑作用中的一种非自立和无根基的存在。人性的沉沦,其实就是一种脱离自我的非本真的存在,以个人的身份考虑自己,筹划自己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生活的独立性。阿喀琉斯心甘情愿地作为荣誉诱惑的附庸,在追求中沉沦,在沉沦中迷失自我,不断进行战斗,进行残酷的杀戮,承受着良心的审判和灵魂的拷问;同时在沉沦的途中,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接连失去了自由、亲情、爱情,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孤独,在孤独中受苦受难。

阿喀琉斯计划启程赶赴特洛伊,走之前去探望母亲,虽然没有表现出来感人肺腑的离别之言,但是离开相依为命的母亲,去战场争夺荣誉,或许战死,将永远不能回来,从此见不到最亲的人,留下母亲孤零零一人残度余生,阿喀琉斯又何尝不痛苦。

阿喀琉斯不为国家与国王而战,不想受任何人的制约,只为荣誉而战;阿伽门农则要求每个人都听从他的指挥与控制,为了权力而战。他们通过发动战争,各得其所,沉沦于战斗的阿喀琉斯没有了阿伽门农就失去了战斗的机会,只有在希腊国王阿伽门农的统治下才能有战争,希腊人阿喀琉斯才有战斗的机会,而电影特洛伊的第一场战争就交代了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的不和与矛盾,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阿喀琉斯必须寄人篱下,受到阿伽门农的束缚,失去了战斗的自由,阿喀琉斯怎么会过得舒心呢!

在战争中,孤独的阿喀琉斯遇到了红颜知己,并与布里塞伊斯相约:阿喀琉斯退出战斗,放弃荣誉的追求,启程回希腊,和布里塞伊斯相伴一生,而布里塞伊斯放下特洛伊的一切,跟随阿喀琉斯去希腊生活。当阿喀琉斯再次拿起武器挑战赫克托时,他违背了他们爱情与和平的约定,阿喀琉斯再也无颜面对布里塞伊斯,最后布里塞伊斯也和国王回了特洛伊城,至此阿喀琉斯也就失去了来之不易的宝贵的爱情,重新回到了孤独的一个人。

三、本真之求

然而,人还是可以超越所有表面上的东西从而达到自我的澄明之境的,这就是“本真”。本真,就是一种不满足于外物的役使而努力追寻本心的状态,然而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放纵。正如卢梭所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而要想摆脱这种被抛于世的境况,就要用心倾听内心声音的呼唤,人与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追问存在意义的此在,追寻人性的本真。

如若懂得遵从自己的本心,明白自己心中最想要的是什么,不被外在的东西所役使,不去一味迎合外在的东西而失去了对自我的关注,那就达到了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人性的本真,是一种自我的存在,是一种尊重原始生命力,追寻原始欲望的状态,不在乎世俗的道德标准,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摈弃被他人赞许和认同的自由选择与自我塑造。

1.人性的反思

人是自我意识的,反省过去、未来、生和死。[11]阿喀琉斯像众人一样,受到了荣誉的诱惑,可叹的是他在荣誉追求的途中沉沦了,在沉沦中迷失并痛苦,同时开始了对过去与未来的生命和生活的反思。

战争,就是为了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所采取的暴力行为。[12]影片从开始,就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激烈的战争后,战场到处都是模糊不清的的尸体,甚至腐烂的残骸,一头瘦狗在战场的废墟中需找食物,不远处乌鸦纷飞,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显露无遗。阿喀琉斯对表弟说:“在夜晚,我仿佛看到所有那些被我杀害战士的脸,他们在冥河边上,在那儿等我,他们说:‘欢迎你,兄弟。’我们人类就是可怜的东西。”这段话来自杀手的口中,或许有点不可思议,有点惊讶,但是可以看得出来,此时阿喀琉斯内心也是不愿参加战争,不愿残酷的杀戮,开始对战争产生了怀疑,反思自己的追求目标与追求方式,开始思考人的本质,反思人性的内涵与本真。

后来阿喀琉斯对布里塞伊斯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一个在神庙里不会有人告诉你的秘密,神仙们羡慕我们,因为我们是终有一死,我们生命的任何一个时间点,都会是我们的终点,因此任何事情将变得更加的美好,因为这些是命中注定了的;你以后永远不会比你现在更美好,而我们也不会重返到昨天的位置。”这句话最能揭示此刻阿喀琉斯的内心世界的矛盾,这是他对人本质的理解。人比神更幸福,人的未来是不可预料的,所以我们要享受每一刻的生活;人终有一死,所以应该享受生命,向往美好生活;人类始终不知道自己何时走到生命的终点,所以生命中的每刻的生活都是最美好的。

2.本真人性的回归

本真能够“帮助处于必然王国中的人洗涤过分的欲望,找回那失落了的赤子之心”;能够“使人体验到‘此在’的欢欣,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找到了家园”;能够使“人与世界的关系因除去了物欲的遮蔽而在亮光中朗照”。而沉沦却可以使常人不必承担责任,坐享别人的成果;使人不必思考自我存在的痛苦,不必为追寻心灵的沉静而徘徊。因此,是尊从自我的需要,还是顺从他者的眼光;是选择本真的存在,还是自甘沉沦,全凭个人意志。

阿喀琉斯包裹好了赫克托尸体后,趴在赫克托身体上失声痛哭:兄弟,我们很快就会见面了;在普里阿摩斯国王带回赫克托的尸体时,阿喀琉斯说:赫克托王子将会有葬礼的荣誉,希腊联军在十二天内将不会进攻特洛伊。在疯狂的战争背景下,阿喀琉斯无奈的褪去了坚强的外表,回归了自己的本真:对死者的敬畏与尊重。阿喀琉斯随着木马进城后,举刀将要习惯性杀戮时,那战士求饶说:“我家有妻儿,你放过我吧。”此时的阿喀琉斯放下手中的屠刀,并提示他赶快离开这里,因为希腊人将要赶尽杀绝。至此,阿喀琉斯改变了自己的挥刀就杀戮的习惯,他听从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肯定了人类的自然天性,重视和崇拜人的活力,爱情的主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13]爱不会软弱无力,爱会影响他人,也会被他人影响,这是我们共同的本性。[14]阿喀琉斯起初只为荣誉而战,然而当爱情悄悄地降临,他对特洛伊女祭司布里塞伊斯的爱无法阻挡,甚至准备了放弃自己征战多年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荣誉;在阿喀琉斯杀死了赫克托后,本来他的荣誉已经得到了,参加战斗的目的已经结束了,而他还是为了保护城内的布里塞伊斯,最后仍然藏进了木马;在特洛伊沦陷时,阿喀琉斯不再寻求战斗,追求荣誉与名声的千古流传,而是在战火中一路狂奔呐喊,寻找心爱的布里塞伊斯,此时他再也不需要战争,再也不需要那些无谓的尊严和荣誉,再也不想凯旋而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只想让她安心。当阿喀琉斯躺在布里塞伊斯的怀里的时候,他也最终找回了安宁,他说:只有你给了我安宁……阿喀琉斯戎马一生,爱情最终让他回归了本真,找了人性的安宁。

死是一种本质,甚至生命的意义,价值是由于死的存在才得以体现的。[15]人与神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会死的,而正是这样使得人生中的每一刻都可能会很珍贵。回顾阿喀琉斯的一生在荣誉的追求中沉沦,在沉沦中一度迷失了自己,最后在反思人性中回归了本真的人性,遵从内心的声音:尊重生命,保护爱情,追求安宁。

[1]徐建纲,陈文智.论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人性美[J].电影评介,2007(7).

[2][4]夏锋.试论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荣誉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3]楚立峰.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剖析[J].商业时代,2011(8).

[5][9]丁继顺.战争视域下雅典公民的荣誉观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6][15]徐宗良.面对死亡[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8,103.

[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26.

[8][10]李春民.人性漫话[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35,28

[11][12]E·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71,274.

[13]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19.

[14]威廉,葛德文.人性的本质[M].南昌: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6.

猜你喜欢

阿喀琉斯特洛伊伊斯
美国“露西”任务将首探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阿喀琉斯之踵,特洛伊木马之父
伊斯卡刀具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特洛伊的沦陷:传说与真相
伊斯卡 创新永无止境——访伊斯卡刀具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孙庆丰先生
EMO HANNOVER 2017之伊斯卡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
阿喀琉斯形象的演变和还原
成语大穿越
成语大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