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2013-08-15◆文森
◆ 文 森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意思是周作人已经取代了鲁迅的地位。我对此说法却不以为然。
首先,鲁迅在文学上的高度,是周作人无法企及的。
鲁迅先生曾经就《红楼梦》说过这样的话:“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幸的是,鲁迅身后,他自己也遭遇了这样的情形。有的人把他刻意打扮成“金刚怒目”式的“革命家”;有的则把他仅仅局限于“亭子间”里的“文学家”,乃至“小说家”或“杂文家”;更有甚者,拿着放大镜,专挑他的某些词句,把他“还原”成冷酷、好斗的小人形象。
这其实也很正常。除去一些真正的“小人”从自己的阴暗心理出发去贬损、侮辱别人不谈,此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处的立场不同,所要实现的意图不同,都会影响对某个特定个体的判断。而真正的高山大川,因其博大与丰富,都会留给人们无限解读的可能性。苏东坡曾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认为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就算跳到山外,也依然难以把握高山、大川的方方面面。
鲁迅是高尚的。他与章士钊、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周扬等的纠葛,近年来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热议的话题。这当然可以讨论,但却不能因为要公正评价他们的成就,就非要去贬低鲁迅。他们之间的争论,主要是观念的冲突、思想的分歧,岂是私人恩怨么!而鲁迅对郁达夫、瞿秋白、柔石、萧红、萧军、胡风、刘和珍等,却是满怀深情和温热,从中可以看到他胸怀、心灵的纯粹与博大。
通过鲁迅先生的诗文,特别是他的日记和书信,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时常在咀嚼痛苦。其诗曰:“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这都是在《呐喊》《彷徨》出版十年后写的,而写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纠结、痛苦、郁闷的心境!可惜那时候又有谁知?先生忍受着痛楚,以坚强与韧性,不断耕耘,不懈跋涉,将中国新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
其次,鲁迅的深度是周作人不能企及的。
我觉得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提倡周作人,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十分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
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评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段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
当然,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评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这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位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
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
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是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不能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 作人永远是一 抔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