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巡视监察智慧
2013-08-15何国平
□ 何国平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对中国政治文明尤其是监督思想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几乎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过巡视监察官,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先后担任过右司谏、御史中丞,欧阳修也担任过谏官,王安石著有《谏官论》,曾巩曾主笔起草过国家巡视监察制度训示。“唐宋八大家”对巡视监察的认识和实践体现了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对于我们正确履行职责,以改革创新精神,更好地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权责对等的立法方针
对于“唐宋八大家”而言,巡视制度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进谏是古道。但古道如何过新车,立法方针至关重要。
始于原始社会的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到唐代时,巡视监察机构的名称又有新变化。在权力授予上,延续和强化了秦汉时的做法,赋予巡视监察官极高的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力。《资治通鉴·唐纪》载:“武后以法制群下,谏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得互相弹奏,率以险诐相倾覆。”到宋代,王安石认为,谏官是“天子之士”,“其位在卿大夫之上”,“无所不当言”。欧阳修甚至主张,巡视监察官“可与天子争是非”,其有着至高的权力和特殊地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唐宋巡视制度立法的一个基本方针。欧阳修说,巡视监察官是“非大位而大任”,应当“朝就职夕建言”,才能“上无不闻,下无不达”。他认为,巡视监察官是“一时之公评系也”,“天下之事,宰相可管,巡视可言”,“以一人之身系天下得失,当万世之是非”。这些责权同重的思想表明,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体现了对巡视监察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为唐宋完善巡视制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以德为先的选任原则
自唐以后,中央和地方专设了巡视督察机构。唐宋时期,对于选拔巡视监察官,都非常重视其素质的考察,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
由曾巩代拟的《御史迁郎官制》中说,皇帝“甚重其选”。王安石在《谏官论》中主张,巡视监察官首要的品质是贤德,“称其德,副其材,而命之以位也”,“其道德必称其位,所谓以贤也”。欧阳修主张,巡视监察官要“有气节,不沉浮,得失利天下”,“非材且贤不能为”。由曾巩主持制定的中央巡视工作制度,对巡视监察官的选拔也有严格的标准:“博学精识,通于世用”;“敏茂直清,通于学问”;“好古知方,强于自立”;“非秉义纯笃、望实敷于上下,不称其任”。
这表明,巡视监察官这个职位,只有同时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的人才能胜任:有“守正向公之志”的理想道德,有“辨别是非之明”的实践能力,知识面宽和实践经验丰富。唯其如此,才能达到“使贤不肖忠邪不失其实”的目的。
这种严把入口关的选人思想,符合巡视监察“以小事大”的特殊要求,为保持巡视队伍的高素质提供了可靠保障。对于我们严格选拔标准、加强巡视队伍建设,很值得借鉴,尤其在拓展知识面方面,更显得必要和紧迫。
古代对监察官员的后期考绩
古代监察官员的管理方面,除了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拔之外,还特别注重后期的严格考绩。如唐代以“四善二十七最”考核百官。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这是对百官的要求。“二十七最”是根据各个部门和地方的职责的不同而分别提出的具体要求,其中对监察官员的要求是:“访察精审,弹举必当。”南宋时颁布的行政法典《庆元条法事类》中,“监司考核事例”条对“转运、提点刑狱、提举”等负有监察责任的官员提出了非常详细的考绩规定。
除了一年一度或三年一度的考绩之外,古代还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加强对监察官员平时的考察。如宋代规定御史每月至少必须奏事一次,叫作“月课”,如果上任以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被认为是不称职,要被罢黜作外官,或罚“辱台钱”。清代的都察院对出巡御史各立一考核专册,逐日登记其举劾事项,作为定期考核的依据。
历代还采取了其他一些约束和箝制措施,以保证公平公正,防止监察官员滥用职权。如唐代尚书左、右丞兼有弹奏御史之责,尚书省、门下省和御史台三者有互监关系。宋代和清代,还规定御史之间可以互监,宋代有《诸路监司互察法》,清代也有《互监法》,要求监察官员相互弹劾。
(据李育华《论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管理制度》,《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执着、精进的从业信条
“唐宋八大家”不仅文章盖世,他们对巡视监察事业的执着、精进精神,亦值得称道。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谏不足听者,辞不足感心也。”他分析说,一件事反复向上报告都未能打动中央,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巡视报告没写好,直接影响了问题的解决。韩愈曾就某高官击球之事,直接向其本人写信进谏。后人评价说,此“谏言才数百言,使人意动神悚”,并以此与柳宗元的巡视报告比较,称柳宗元“上千字劝人,反而缓而不切”,感叹“人才相去,不可及哉”。可见,巡视报告写作无止境。只有把巡视报告写到上司“意动神悚”时,才不会“不足听”,不会“辞不足感心”,不会“谏者不休,执事不止”。
韩愈这封信是写给徐州刺史张建封的。张建封喜爱击马球。这项运动需驾驭骏马,手持球杆,往来驰骋,左右盘旋。韩愈认为击球会使马疲劳,发生意外时会伤人。同时,韩愈还劝张建封保持马的战斗力,不要再让马奔驰于球场。他还写了一首《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呈上,最后四句说:“此诚习战非为剧,岂若安坐行良图。当今忠臣不可得,公马莫走须杀贼。”
韩愈还透露自己的写作秘诀:把巡视报告写到“意动神悚”的境界,关键是要“切身”,抓要害,不能只讲表面现象。韩愈写的那封信,“其指要非以他事外物牵引相比也,特以击球之间之事明之耳”,把击球放到养生大背景下去讲道理,用马性与人性相比较,以增强报告的说理性。韩愈还认为,不论何时,报告都要报实情,哪怕是进牢房、掉脑袋,也在所不惜。
韩愈曾因进谏旱灾等事,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韩愈那篇《论天旱人饥状》的巡视报告,区区数百字,却表达了七层意思,一是开门见山概括旱情,“田种所收,十不有一”;二是肯定了国家免租赋的政策和救灾措施;三是列举了存在的“弃子逐妻求食”“人毙道旁”等主要问题;四是指出这些情况中央还不知道;五是强调当地的地位重要;六是建议中央进一步强化惠民政策;七是提出了免征税的政策建议。
虽然历史已过千年,韩愈坚持民生为贵的政治立场和精益求精的从业态度,对于我们提高发现问题的水平和写作巡视报告的质量,仍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大义至上的价值取向
唐宋时期的巡视监察虽然也有考、荐、察等多项职能,但最重要的职能和任务是监督,是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朝廷“能坐见天下官吏贤愚善恶”。
然而,一项制度实施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偏差或执行时走样。对此,“唐宋八大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时纠正巡视实践中偏离制度的现象。针对一些巡视监察官不愿意反映问题,曾巩上书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巡视监察官不坚持原则、“与时俯仰”,上级想听的听不到,下面想说的说不上,违背了巡视的本意,甚至批评一些巡视报告“一纸之中尚十七八避就时人喜怒”。
王安石向皇帝进谏时曾引用孟子的话,主张巡视监察官“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苏辙也曾上书皇帝,严厉批评巡视人员不作为的现象。欧阳修在《上范司谏书》中,阐述巡视监察官与其他官员的关系,百官是“任职之责”,巡视监察官是“天下之责”,如果巡视监察官失职,就要受到“百世之讥”。
“唐宋八大家”这种大义至上的气节和主动担当的价值取向,即使在今天,仍值得提倡。这对于我们保持巡视工作的正确方向,切实解决为谁巡视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1037年,欧阳修曾写过一封《上高司谏书》,痛斥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朝臣纷纷论救,而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信痛斥高“非君子也”。欧阳修认为在“百官不得越职言事”的背景下,只有谏官可以进谏,而像高若讷这样“在其位而不言”的人,就应该离职让贤;在敢言之人纷纷获罪的时候,高竟然还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真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欧阳修因此触怒高若讷和吕夷简,吕夷简更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着眼改革的战略眼光
唐宋时的巡视监察重在抓问题、报实情、提建议,尤其看重建言献策,把能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作为一种追求。在这方面,“唐宋八大家”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韩愈在任巡视监察官期间,十分关注朝廷重大政策的落实情况,并针对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建议进行二次改革。比如,他针对“两税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向中央报告“钱重物轻”“民以为患”的实情,并亮出自己的调查结论——“钱重物轻,为弊颇甚”,提出了“以物代钱”“禁钱不得出五岭”的治本建议。因为,五岭以南的广东作为商贸特区,可以同时以金、银、铜为货币。
同样,欧阳修针对当朝政策变化太快、官员变换太频和不作为等弊端,提出了三条治国之策:“慎号令,明赏罚,责功实。”他在报告中阐述了三策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不慎号令,不明赏罚,不责功实”与“万事”的联系。他还建议,国家在实施重大事项、重大政策之后,都要进行赏罚。这种推进制度改革的勇气和建言行动,坚持实事求是而不搞“一刀切”的思想方法,也是我们创造一流巡视业绩所应追求的境界。
遵循规律的工作方法
在古代,巡视监察官的工作成果主要体现为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否被皇帝或朝廷采纳。因此,汇报的技巧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巡视监察官出身的苏洵十分重视对巡视规律和方法的研究。苏洵主张,要运用好巡视成果,就要讲究巡视汇报的策略和方法,并提出了汇报的进谏五术:一是“理而谕之”讲道理,二是“势而进之”明形势,三是“利而诱之”摆利害,四是“激而怒之”辩是非,五是“隐而讽之”讲群众语言。而要达到这种汇报境界,苏洵认为两个条件必不可少:一是有比干的忠心,二是有苏秦的口才。苏洵建议,作为巡视监察的领导与管理机关,要采取三种办法来激励巡视监察官履职尽责:一是重用,二是奖励,三是问责。
苏洵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他对传播规律、对上沟通艺术和对下领导艺术的把握,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忠诚与能力,是做好巡视工作的重要前提。
与时俱进的法治思想
唐宋时期之所以被后来研究者称为我国巡视监察制度的成熟时期,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制度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制度,用制度来监管权力和队伍,保证制度切实发挥作用。这些政策制度的法理渊源,有相当一部分源自“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年间,曾巩代皇帝起草一批巡视监察制度训示,规定了巡视监察官的任务和职责。比如,《御史中丞制》规定,“御史府持吾邦法,所以纠官邪,绳不恪,辅予于治”,确立了巡视监察所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使巡视监察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再如,曾巩在《御史迁郎官制》中说,“御史董摄纲纪,肃正朝廷。于政之有不当于理,于臣之有不协于极,皆得言之”,从而确定了巡视监察的职责范围。
“唐宋八大家”善于在巡视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制度。针对兼职巡视监察中的监督虚化问题,欧阳修建议朝廷设立按察之法,在各路设立专职巡视官员,即按察使。他认为,一旦实行专职巡视,“使者四出而天下悚然”。针对一些巡视监察官向朝廷推荐官员“多循亲戚,举既非材”,欧阳修建议朝廷修改完善巡视举官制度,主张改革旧制,打破利益格局,完善举官之法,实施“举主连坐”,以防伪滥,使巡视监察官不敢不举优秀官员,做到唯才是举。
正是“唐宋八大家”将自己的政治智慧转化为国家制度,才推进了唐宋巡视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了国家的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