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在艺术设计基础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2013-08-14王丹
王丹
【摘要】当前,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基础课程仍然是设计界基础训练的引领者。不可否认包豪斯三大构成基础课程的引入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这些年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不仅要学习了解国外前沿的工艺技术,更在意设计本身的文化内涵。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纸训练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设计基础 剪纸 民族特色
1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
当前世界各国的设计专业设置的主要基础课程三大构成都源干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这个基础课程的体系结构是现代主义发展的高峰,在传播和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客观反映。由于文化的差异,设计需要立足于本国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如果一味按照国外的要求训练,我们的艺术创作往往容易停留在技艺的模仿与提高,缺乏自己国家的艺术文化根基。因此对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学习之余,更应该建立并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础课程训练。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能使我们的设计更好的为中国大众所接受喜爱。
剪纸是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无论是创作素材还是创作方式、色彩搭配都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剪纸在民间美术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宝贵遗存。能够从民间剪纸文化中吸取养分,把传统文化转换到现代设计中去,这样的创作更能丰富我们的设计内涵。
2 创作形式多样化需要
创作工具的多样化,决定了艺术品表现效果的多样化。以刀代笔是一种区别于常规画笔的作画工具,它有画笔无法呈现的表现形式。创作过程多采用剪与刻两种方式。剪、切就意味着分离断开,负空间的图像一旦剪掉,就无法重新连接更改,创作过程具有不可逆转性,这种创作方式有着一定的难度。由于刀的硬朗,在细节的处理上,剪和刻同时使用,画面线条也较硬朗,没有渐变等效果。在剪、刻物像之前,还可以对载体进行初加工,比如折叠、扭曲。折叠后只能观察到纸张的一个局部,再针对这一局部进行设计。在创作之前,大脑中就必须理性的分析,剪好以后整张展开图的大致效果,从而进行反复思考,如何达到预计的创作效果。这就是一种“以偏概全”、“以小见大”的创作方式。这样的创作方式,有促于增强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特别是环艺方面的建筑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空间思维训练的需要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常用平视构图,将三维物像表现在二维平面上,使初学者在三维空间转换中开创了独特的视觉角度。剪纸一般用镂空效果与线条的长短粗细交错排列,表现三维空间感觉。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或者物像的深浅,善于用平面的眼光去描绘世界物像。因此删繁从简,用简练的线条和块面对物像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有促于概括能力的提升。求全的心理是民间审美创作之根本,在民间剪纸中,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同时这些不同素材又可以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这种散点构成的作图方式,对空间思维训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色彩肌理训练的需要
剪纸的载体有纸张、布、皮革等材料,其中多选纸张。纸张的颜色、厚度影响着最终的创作效果,例如过硬或者易破粹的纸张无法进行剪纸创作。这就对纸张的要求有过多限制。同样,在有限的纸张范围内,用有限的几个颜色去创作,这就使得纸张色彩的搭配显得特别重要。由于剪纸的工具是刀,在色彩方面无法达到渐变柔和的效果。色彩的纯度、明度变化的可选范围也有限。所以常见的单色剪纸居多。如何扬长避短,用有限的色彩搭配出丰富的画面,是基础训练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同纸张有不同的肌理,动手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材料的感知能力。
5 想象力训练的需要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图腾的崇拜,是剪纸主要表达的内容。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善于用比喻手法来创造多种吉祥物,表达吉祥寓意。根据吉祥寓意的需要,作者可以随意把不同环境、不同季节、毫无关联的物像组合在一起。由于其反传统的思维方法、超常规的构形方式,往往能从大量司空见惯的平庸图形中脱颖而出,也越来越普遍地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剪纸的创作需要开放式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给剪纸作品注入无限生机。
6 归纳能力训练需要
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简练的线条表现,就要求创作者快速抓住物像的基本特征,分解相应形体再构成像。再用归纳的方法去展现物像。
以基本的审美规律为基础,在二维空间内表现三维空间效果,用夸张变形的造型语言充分地表达情感,而又不失于理性的控制,同时又关注材料自身的美感和加工工艺,这就是剪纸训练的目的所在。
设计院校要想真正发展,其希望和改革重点是在设计基础教学上,中国设计要想缩短与西方的差距,就应在这方面下功夫。加快熟悉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的同时,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两者进行有益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中国设计的审美标准,对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