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2013-08-14左世香
左世香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我国中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阅读方面,要求中学生掌握更高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这要求现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要构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并且对该模式进行合理运用。
【关键词】教育改革 英语阅读 教学模式
1 构建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我国新课标对初中生英语阅读的要求是:能根据构词法并且联系上下文对生词进行推断和理解,能正确分析文章中各段、各句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情节,准确分析文章主题,对情节的发展进行合理预测,并联想文章结局;能理解简单的阅读材料;通过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汲取信息以满足阅读的目的|能够运用字典等学习工具进行阅读。除此之外,对初中生的单词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以外,阅读量应该超过15万词。由此一来,提升我国初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性变得尤为关键,如何达到国家对初中生阅读的要求,笔者认为,必须要构建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并且切实注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渗透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取更理想的教育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有效阅读模式的过程中,不但对课堂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科学地指导、实施、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作为英语教师,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有效教学的观念,以应对学生的发展问题。正因为此,构建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英语教学效果都有很多帮助。
2 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以P-W-P英语阅读模式为例)
P-W-P英语阅读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pre-reading(读前活动)、while-reading(读中活动)、post-reading(读后活动)。这三部分在有个字的功能和技巧,不能对每个流程进行机械的处理,而应该是更个性、更个性的一个完整的阅读程序,要从阅读教学中语料的难点、重点出发,以学生的实际要求为依据进行展开。
(一)阅读前(pre-reading)
该部分的主要目的为顺利进行阅读提供更充分的准备,从而实现盈余于都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体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明确阅读目的
不同的阅读目的能够对阅读的方法、速度、方式起决定性作用,初中英语阅读的目的是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包括:课文大意的扫读,课文具体内容的跳读,以培养语感、技能和兴趣为目的精度。P-W-P中,英语教师在读前要对阅读的放射式和目的进行明确。
(2)预测阅读内容,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教师要从学生知识的构成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讨论,并对未知的阅读内容进行合理预测。要善于向学生提问,例如:当要进入下一个故事情节时。向学生发文“What will happen next?”这样既能够带动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舒缓紧张的课堂气氛。
(3)扫清学生的语言障碍
这一尝试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对符号的辨认能力,这一点上需要强调的是,学习生词不需要让学生背诵所有生词,而是有针对性的学习对文章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词。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
这一部分,需要教师进行重点注意的是:辅助学生寻找作者的真实意图;提高学生阅读技巧、锻炼阅读能力;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为此,作为英语教师更应该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为了实施整个阅读过程更具有有效性,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笔者实践了“扫读-跳读-细读”这一阅读流程。
(1)扫读
这一流程学生讲注意力放在文章和每段的标题上,对全文快速浏览,从而让对文章,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和判断。
(2)跳读
跳读指的是为了汲取信息,对相关符号进行辨认。跳读的过程一般都依据特的问题,教师对跳读的指导,可以有所针对的提出,例如“In which year……take phace?How many times does……occur on this page?”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3)精读
这一流程,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主旨进行领会,深入分析课文,对文中各段以及各段的关系进行细致的了解。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事先制作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图标,读后让学生填写。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阅读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运用,通过前两个流程的积累和理解,学生对阅读中语言的输出也就并不困难了,并且读后活动能够组织处各种各样的形式。据此笔者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在阅读中,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广泛的运用,利用听、说、写,使能力得以夯实。让学生对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进行运用,通过写作进一步夯实基础。
3 结束语
教改以后,我国新课标对英语有效阅读教学进行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从以往侧重对知识点的记忆,转变为偏重学生的语言技巧、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的态度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通过一系列英语实践教学的训练,使学生适应时代对语言和实践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