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来了个脑瘫孩
2013-08-14杨金伟
杨金伟
央视记者张泉灵说:每个人都是缺了一口的苹果,或者缺了美貌,或者缺了运气,灿烂如乔布斯也缺了健康。唯独不能缺的是那个苹果核:创新的精神和前进的动力。只要没被蛀空了苹果核,缺一口又何妨?
张泉灵说完这段话不久,我的新一届学生即将要开学了。校长说,我想送你们班一个脑瘫孩,你有点心理准备。我一听,就感到身上压力倍增。我身边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和我女儿一样如花儿的年龄,女儿欢蹦乱跳都上初三了,这个孩子居然还在轮椅上躺着呢!这可怎么办?我上火了。
开学第一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这个孩子的报到。心想,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不能自理,应该把他放到班级的哪个位置呢?正在我琢磨的时候,进来了一个有点另类的孩子,小脑瓜,走路摇摇晃晃,嘴里好像嘟囔着什么,一看就和正常孩子不一样。我犯难了,这班不是完蛋了吗?脑瘫孩没来呢,又冒出了一个这样的孩子。正在我胡思乱想之际,一个家长快步来到我面前,自我介绍说:我是孟纯啸的家长,校长一定和您事先交代过了吧,这三年不能少麻烦您了。我一听糊涂了,我说孩子不坐轮椅吗?他说刚才这个孩子就是。哦,他就是这个孩子呀!不坐轮椅,能站着走路的脑瘫孩我还真第一次见过,比想象中的要好。
接下来的日子,我按照校长的嘱托和家长的信任,以及自己多年的职业操守,密切关注和关爱这个孩子。通过考试,我发现他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下游,但残疾人中有一些多才多艺的人才,应该挖掘他们的潜能,人们不是常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吗?但遗憾的是孩子的音体美也不擅长,那么应该朝哪个方面发展呢?无奈之下,身为个体诊所医生的家长说,那就只能以后子承父业跟我学医了。他一听就生气地说:我不学医,我想和张海迪阿姨一样,长大后当一名作家!看着孩子倔强的样子,我想起了同样倔强的张海迪。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政治环境还不是很宽松,有关领导说,张海迪烫成大波浪的长发不符合“英雄模范”的标准形象,希望她在公共场合把头发夹起来。而张海迪却在进入人民大会堂聚光灯前的一瞬间,果断地取下发夹,让一头秀发瀑布般地披在肩上。张海迪说,我不想当被造型的英雄,只想展示最美而又真实的自己。那一时刻,张海迪身上露出一种自信和凛然。看着眼前张海迪一样性格的孩子,我被深深感动了,心里暗暗发誓:一定助孩子一臂之力。
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这个孩子就与体育课绝缘了,这个时间正好我辅导他写作文。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他会时不时问我哪个字怎么写,时间长了,我就让他自己查字典。他说我不会汉语拼音不会查字典,我忽然想起来了,几次语文考试的生字注音他都没答。家长说,孩子一直都不会汉语拼音,小学语文老师怎么教都不会,愁死人了,杨老师你想办法教教他吧!望着家长有些哀求的眼神,我也犯愁了,怎么办呢?正在我无计可施的时候,家长向我提供了一条至关重要的信息:虽然他不会汉语拼音,但认识英语字母,英语成绩还不错呢。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很显然,传统的拼音教法只能摒弃,转个弯,或许可以看到更好的风景。曲径通幽,语文和英语同属于语言范畴,既然他会英语字母,那么为什么不用英语字母替代汉语拼音呢?于是我实施了这一富有创意的想法,每天中午教他英语字母对应的汉语拼音,原以为自己聪明不得了,这一妙招肯定生效,可几天下来,孩子说老师我什么也没记住,都混了,连英语字母都不会了。我一时无语了!
那么,怎么能让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不混淆呢?它成了我那段时间冥思苦想的课题。一次月考过后,我在班级电脑上敲打键盘写卷面分析时,孩子就守在我旁边,羡慕地看着我打字,并且用手不断地比划着。看到此处,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心里酸酸的,孩子连汉语拼音都不会,想学打字那不是天方夜谭吗?突然我灵机一动,电脑键盘不就是最好的教具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于是,我大胆设想:能不能在电脑键盘上教会他汉语拼音呢?孩子在电脑前很兴奋,我一边读出字音,一边在键盘上示范,找汉语拼音对应的英语字母。刚开始学得很轻松,他乐得手舞足蹈,但拼读到复杂的如“ang/eng/ing/ong”等时,他就直挠头。我启发他说,你看它们有什么规律没有?他思考了半天,又在键盘上练了几次,像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跳起来说:我知道了,他们的后两个字母都是一样的,我找到规律了。望着孩子那因成功而激动的脸庞,我的目光也落到了窗台的一盆文竹花上,文竹花枝繁叶茂,可是去年冬天枝叶枯黄快要死了,但我一直没有舍得丢弃,精心浇灌,等待花开,才有了今天的轻柔翠绿。此情此景,我想起了一句诗:我是你的花,我不管春天有多长。
后来的事情我不多说,想必大家也能猜到,这个孩子不仅学会了打字,也学会了汉语拼音。现在,只要认识这个字,他就能拼对。语文试卷上的注音题型,再也不是一片空白了。有了网络的帮助,他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如今在学校已经小有名气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声名鹊起的!看着孩子阳光般的笑脸和家长千言万语的感谢,我知道我只是做了一件我应该做的事情。
班里来了个脑瘫孩,让我明白了:教育残疾儿童,方法更要科学。要因材施教,要与众不同,避免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教,要创新教育。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有一位再塑生命的老师叫安妮·沙利文,同样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也应该肩负起残疾孩子再塑生命的重任呢?我想说:每个人都是缺了一口的苹果,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上的残疾。在网络博客里,我郑重地写下了这样的话:活着已值得庆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162中学)
责编/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