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2013-08-14孙丽岩
孙丽岩
一、用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规范训练中,通过游戏、活动、竞赛、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来帮助学生完成文明礼仪的训练。在课堂中,教师时常提醒孩子坐要有坐相,写字、看书姿势要规范,发言要举手,外出春游、乘车要排队,学生之间有摩擦,要诚恳地表示道歉,说:“对不起。”学生离校时要和老师、同学说“再见”等。同学之间结互帮对子,学习上互帮;与“手拉手”学校通信交友互帮,在实践中学习处理与同学间的关系,进行关心他人,以礼助待、团结互助行为的训练。
为了养成守纪的习惯,学校用少年警校的形式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宽平小学少年警校创办于1989年,是吉林省首家少年警校,是学习军事常识、体能训练、法律常识的良好载体。建校二十四年来,进行了模拟长征活动、抓捕逃犯等探险活动,通过训练,提高了纪律观念,加强了热爱集体、互相关心、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了不怕困难、敢于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勇敢顽强团结友爱的作风,初步形成作为人民警察所应具备的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用礼仪的多维评价,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抓好学生行为习惯教育,需要学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力合作,关键是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一是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制度管理,建立了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如《德育常规管理制度》《辅导员培训制度》《校规》《礼仪常规》等,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二是目标导行,从身边小事做起,坚持“提出问题要小、要实、要联系生活”,根据不同年级,分层次确定养成教育的目标。三是建立星级的评价机制,通过“五比争星”活动,即比学习、比守纪、比劳动、比文明、比好事,通过学生间自评、互评、月评、总评的办法,评选“星级学生”,颁发证书,在荣誉栏中张贴照片,树立队员的自信心,帮助队员获得成功。
三、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根据小学的特点,我们重点抓了三种心理疏导的形式,即教师的个别心理疏导,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和心智教育。教师的个别心理疏导,主要是每周让学生在“心语日记”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或问题,并说明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记录下观察到的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中好人好事,良好的行为规范,以此为镜子对照自己,从而提醒自己不断前进。教师看了学生的“心语日记”后,认真阅读,分类处理,包括写批注,或个别谈话,或表扬与批评,聘请长春市心语协会会长于海波做为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用家校合作的方法,抓实文明习惯的养成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懂礼貌,令家长尴尬不堪,同时家长们意识到生活中对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把父母和学校的力量联合起来,让家庭、学校、社区步调一致,使礼仪教育更加有效。
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多次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学生家庭礼仪规范,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同时我们听取家长的意见,求得他们认为养成教育有效、可行的好方法,从而抓住家长教育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使教育产生积极的效应。家长们都自觉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家庭礼仪”、“孝敬日礼仪”、“五比争星”的行为训练评价,有效地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用“四气”教育,促进良好行为美德的养成
在人格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四气”,即文气、刚气、朝气、灵气。所谓“文气”是指学生具有现代人的文明精神,要做到讲文明、懂礼仪、守纪律、追求科学、追求真理,有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志向;所谓“刚气”是指让我们的学生要有不怕吃苦、勤劳节俭、勇于拼搏、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品质;所谓的“朝气”则是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蓬勃向上、事事争先的竞争意识。在礼仪教育中,由于全方位、多角度、持久深入抓礼仪教育,从而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到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在礼仪教育中,学生改变了学习的心智模式,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他们从学会安静开始,专业致志地努力观察、思考、实践,接受指导,再改进实践,选择最优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升了学习质量。
(作者单位: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
责编/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