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城市内城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M50 为例

2013-08-14方田红

关键词:内城画廊集群

方田红 曾 刚

(1.华东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237;2.华东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上海 200062)

一、研究背景

随着地方、区域、国家以及全球范围内社会和经济结构性的变迁,城市需要不断的更新发展。一些经济学和地理学文献显示在知识、信息、创意、设计和观念价值占有中心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意产业正在崛起。①Marco Bontje,Sako Musterd,“Creative industries,creative class and competitiveness:Expert opinions critically appraised”.Geoforum,No.40,2009,PP.843-852.②Zukin,S,The Cultures of Cities.Blackwell,Oxford,1995.③Florida,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New York:Basic Books,2002.④Scott,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21,No.2,1997,PP.327-339.⑤Hall,P,“Creativity,culture,knowledge and the city”,Built Environment,vol.30,No.3,2004,PP.256-258.⑥Gibson,C,Kong,L,2005.“Cultural economy:a critical review”,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vol.29,No.5,2005,PP.541-561.20 世纪80年代,一些世界大城市如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柏林等,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出现大面积旧厂房、旧仓库、旧码头等。在这些区域中,经济复兴、城市复兴往往与创意产业紧紧交织在一起的,如曼彻斯特破败的老工业带卡斯菲尔德(Castlefields)和内城“北区”(North Quarter)的复兴;美国“苏荷”(SOHO)的崛起;伦敦南岸艺术区、洛杉矶酿酒厂艺术村(The Brewery)、东京立川公共艺术区、伦敦克勒肯维尔(Clerkenwell)、美国鱼雷工厂艺术中心(Torpedo Factory Art Center)等等都是从一些废弃的工厂、码头或是军事基地转变而来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也遗留下大面积的厂房、码头、货栈,在西方旧城成功复兴的激励下,这些城市也对创意产业跃跃欲试。北京798、酒厂艺术区,上海M50、田子坊、8 号桥等等都是由一些旧工厂转变而来的创意园区。这些创意园区的兴起与西方国家比起来不乏有相同之处,但作为根植性强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它的发展演化离不开地方特质,与地方文化、地方制度等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以上海M50 为例,对我国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利于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健康成长。

二、内城复兴与文化创意产业

学界对文化创意产业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与称谓。凯夫斯从文化经济学角度、霍金斯从知识产权角度、英国政府从行业角度分别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本文更多地倾向于凯夫斯的文化经济学角度的定义:提供具有广义文化、艺术或仅仅是娱乐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以及时尚、玩具和游戏。⑦Caves,R,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世界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往往是以老的工业化城市作为背景的。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内城空间的关系,不少学者给予了关注。Zukin(1982),Landry(2006)就对“阁楼”(Loft)居住而形成的特殊艺术区进行了研究⑧Landry,The Art of City Making,First published by Earthscan in the UK and USA ,2006.,认为艺术家、音乐家和其他文化创意人才要求特别的居住和就业环境来开展创意产业的创意活动。这种特别的居住和就业环境通常被称为具有“波西米亚”风情的地方,一般是指在城市中处于比其他地方需要更进一步商业化和中产化发展的地方。大城市的旧工厂、旧厂房和内城等贫民区一般都具有这种“波西米亚”风情,受到创意阶层的青睐,逐渐发展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Markusen, King(2004)论述了由起步阶段艺术家集聚形成的创意园区的发展演化规律。⑨Markusen,A,King and David,“The artistic divided:The arts’hidden contributions to regional development”,Teaching Artist Journal ,Vol.2,Issue1,2004,PP.54-54.因为城市中旧工厂、贫民区低廉的房租,吸引了一些贫困、未成名的艺术家集聚,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艺术家集聚地,随着这些地方名气越来越大,开始吸引知名的艺术家和富有的顾客等落户和光顾,逐步成为高消费时尚地区,进而引起房租的暴涨。这样,一些尚未成名的艺术家便向周边其他地方迁移,原先宽松、自由、活跃的环境氛围发生变化,逐步失去对青年艺术家、小说家的吸引力。

除了旧城便宜的租金外,创意产业集聚于内城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便利。Hutton(2004,2006)认为内城可以为创意产业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便利:建筑便利,特别的古建筑和有特色的建筑结构可以提供工作空间;文化便利,画廊、博物馆、展览馆和历史遗迹可以提供“知识的空间集中”;环境便利,小公园、广场等空间提供社交的机会,促成了内城创意经济的发展;制度厚度的便利,周边地区的艺术学院,时装设计学校,艺术家和手工业者专业培训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等公共机构,增加了制度厚度,增强了学习、交往上的便利。①Hutton,“The New Economy of the inner city”,Cities,vol.21,No.2,2004,PP.89-108.②Hutton,Thomas A,“Spatiality,built form,and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inner city”,Environment &Planning,vol.38,No.10,2006,PP.1819 - 1841.

综上所述,内城空间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尤其是内城破败的产业空间所具有的颓废与宽敞的特征以及内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便宜的地租吸引了起步阶段艺术家,艺术家的到来既充分利用了内城闲置的空间,又使得这些空间的功能、形象发生转变,甚至塑造成城市著名的文化景观之地。

本文以上海M50 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小尺度空间出发,探索在上海地方特质下,从下向上发展的内城文化创意园区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

三、M50文化创意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拥有4000万平方米的大量的老工业厂房、老仓库等优秀历史建筑。上海也是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早的城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上海产业转移、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传统制造业逐步转移出中心城区, 上海市内城保留了许多老厂房、老仓库、老住宅。近些年来,上海加大保护开发工业历史建筑力度,以工业历史建筑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M50就是其中之一。M50 是上海莫干山路50 号的简称,位于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占地面积35.45亩,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41000 平方米,是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庭企业——信和棉纺厂,后几易其名,1996年被命名为上海春明粗纺厂。1999年春明粗纺厂由于经济效益下滑停产歇业,厂房经开发商整体改造后,由春明粗纺厂以出租方式,收取租金解决工厂的后续问题。一些艺术家看中这些集聚了1930-1990年代各个阶段建筑风格的老房子,陆续来到这里。2004年,春明粗纺厂被上海市命名为视觉艺术特色街区;2005年被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授权为第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1999年以来,M50 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按照艺术家在M50租客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将M50 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集群萌芽阶段——画家集聚(1999-2004年)

1.偶然因素

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群在区域内的哪个区位上形成是由历史的偶然性决定的。Boshma,Lambooy(1999)认为特定地方所发生的偶然事件会形塑地方产业集群。③Boshma,Lambooy,“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vol.9,No.4,1999,PP.411-29.1999年春明粗纺厂停产以后,为解决后续问题,也积极地寻找出路。2001年,春明粗纺厂转身为春明都市工业园区,按照上级的定位,要建成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园区。招商的过程并不顺利,没有招来电子企业,却吸引来了一个年轻的画家薛松。“我也没抱多大希望,就陪着他参观。”当时负责招商的工作人员如是说。画家却从锈迹斑斑的铁门和尘土飞扬的厂房里,看出了纽约SOHO、伦敦Fitzrovia 的味道。薛松的工作室成立了,并带动了一批艺术家入驻。“从未想过,我们纺织厂能成为时尚和艺术的代名词。”“工业园区虽没搞成,却吸引了大量艺术家,也不错。”招商负责人员颇有感概地说。所以,不难看出,M50 创意园区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当初如果顺利招到电子企业而不是遇到画家,也许就没有今天的M50。

2.地租因素

综观世界上一些旧产业空间的华丽转身,起初都与其低廉的房租有关。破败的旧产业空间因其低廉的租金以及开阔的空间,非常适合收入低的年轻艺术家的进驻。“当初我来的原因很简单,这里宽敞、便宜,旧厂房和苏州河很有韵味,适合创作。”画家薛松说。“2001年我在这边工作,地皮很便宜。”另一位画家说。低廉的地租是吸引尚未成名艺术家的关键要素。

3.地方特质

起步阶段艺术家偏好旧厂房、仓库,除了地租便宜,还与旧厂房、仓库特殊的地方氛围有关。Drake(2003)认为地方特质为创意提供视觉素材,这些素材包括当地环境中的一些特殊的提示和标识①Graham Drake,“This place gives me space:place and creativity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Geoforum,No.34,2003,PP.511-534;Cox 认为根植于地方的特质对创意人才具有吸引力,具有其他地方不可替代性。春明粗纺厂的建筑见证了上海从20 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工业发展,是现成的纺织工业建筑博物馆,有着深厚的历史厚重感。由内城的黄金地段、老厂房的历史底蕴、高大空阔的房屋结构、以及傍依苏州河等所形成的春明粗纺厂所特有的地方特质,让画家们觉得这是最理想的创作场所。

“我们觉得M50 比较特别的地方,它就是自发性的。虽然有过改造,但还是保持它的原生态性。我发自内心不希望它被改造,即使改造也是很小的不易察觉的变化。”“我来到这里吸引我的第一个就是历史文化沉淀,第二是有艺术家感受到新旧结合的氛围,从原来的仓库开始转变,新的生命开始生长”。

创意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交互性,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改变,海派文化,以及上海国际化和移民城市带来的多元化人才等等因素,但从小尺度空间来看,偶然因素、地租及地方特质促成了M50 创意集群的萌芽。

(二)集群形成阶段——画室与商业性画廊并行发展(2005-2008年)

1.“区域信息浑浊场”(Local Buzz)

Drake(2003)认为地方特色鲜明的社会和文化活动是灵感的重要来源,比如具有地方特质的“蜂鸣声”(buzz),不可预测性和兴奋性等。②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2009年第1期。创新主体在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来获得所需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缄默知识具有难以言说、难以编码等特征,这种知识的传播依赖知识携带者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实现,地理上的靠近为这种交流提供可能。M50 画家、画廊集聚,开放的工作室、画廊,画廊之间互邀观展,工作人员园内不经意的交流所创造出来的特殊的、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环境,Stoper.M and Venables.A J(2004)将之称作“区域信息浑浊场”(Local Buzz)③Stoper.M and Venables.A J,“Buzz: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No.4,2004,PP.351-370.,这其中隐藏着大量知识的溢出,要获得这种知识溢出,地理上的邻近是必须的。“这里人气旺,同行集聚在一起,通过一些非正式交流,能互相获得一些灵感。”访谈中的一位画家说。

2.地方品牌的吸引力

Drake(2003)认为作为一个具有声誉和传统的地方品牌特质是创意的重要催化剂。文化创意领域的地方品牌源于区域艺术机构和个人声誉的共同贡献,一旦形成,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众多知名画家和画廊集聚在这里形成庞大的艺术群,再加上地方历史文化的长期沉淀,以及园区管理方的积极经营,共同塑造了M50 的品牌。作为上海第一批由旧厂房转变而来的文化创意园区,也是上海市政府第一批挂牌的创意园区,M50 对那些尚未出名的艺术家有着强烈的吸引,他们需要借助这张“地方名片”的无形资产,实现对自己身份和价值的认同。“当时选择这里,主要是考虑到M50 的名气大,名气大的地方机会也会多一些。”一位2008年搬入M50 的画廊负责人说。“M50 在圈中很有名。当时想找间工作室,兼展示功能的,朋友就介绍我来这儿了。”受M50 口碑影响,而在此租铺的艺术家不在少数。

3.价值链驱动

西方艺术品市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画家-画廊-收藏家完整的商业链,画廊和经纪人组成的环节是艺术产业化的根本环节。在西方,画家对画廊的依赖性很强,他们的作品多通过画廊供给消费者。画家与画廊之间的契约有代理、代销、买断三种:在代理关系中,画家须保证为画廊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作品,画廊则要为画家提供生活保障,并确保市场推广;在代销关系中,画家委托画廊销售作品,并支付佣金;在买断关系中,画廊一次性买进画家的大批作品,伺机投放市场牟利。

M50 聚集众多画家以后,自然吸引了画廊的进驻。就画廊而言,与艺术家群体邻近,便于发现好的作品和有潜力的艺术家,更可以面对面地跟艺术家交流,了解他们的背景,以及为什么他们会去创作这个作品。就画家而言,画廊对于画家的推介、展览、媒体传播都有极大的好处,是艺术品的一级市场,是二级市场(拍卖行)的基础,帮助艺术品从画家手中顺利地到达最终消费者(收藏家)手中。M50 画家的作品主要消费市场是国际市场,画廊在将这些作品推向国际市场起着非常大的连接纽带作用。至2008年,M50 形成基于价值链,画家、画廊平分秋色的视觉艺术集聚区。M50 画廊代理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园区内画家的作品,如香格纳画廊代理的丁乙、薛松、周铁海等都是园区内的画家。

(三)集群发展阶段——部分画家逃离,形成以商业性画廊为主体的视觉创意园区(2009年至今)

1.地租上升

Alonso(1960)的城市级差地租理论表明,付租能力是决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影响因素。①Alonso W,“A theory of the urban land market”,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vol.6,No.1,1960,PP.149-157.M50创意文化形象的提升必然带来土地价值的增值,资本的逐利性和地租的上升则必然地推动着更高利润率的产业进入,原有利润率较低的产业则可能退出这一地域。春明粗纺厂2000年刚开始对外出租时,租金仅为0.3~0.4 元/平方米/天,随着M50 的名气越来越大,租金也在不断上涨,如今,租金已涨10倍左右。目前,租住在M50 的画家有两类,一类是比较有名的成熟的画家,他们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租金上涨对他们来说,压力不大;另一类是还没有成名的画家。租金的上涨,对后一类画家影响很大,他们或许有潜力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商业上的认可,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面临搬离M50,继续寻找便宜的创作空间。M50 里潦倒艺术家们聚集的标签已经褪去。相对较高的租金源于市场的需求,就目前M50 的租金,相对于田子坊、8 号桥还是很有竞争性,M50 常年处于满租状态,“现在这里有钱都租不到。”园内一些艺术家反映。

2.网络协作

创意产业网络是指创意企业与客户、上下游服务提供商及同行企业、高校院所、金融、中介等辅助机构以及政府、创意园区等管理/协调部门之间结成的网络。在M50 园区内,画家、画廊是原创绘画产业网络中最重要的两个节点,分别代表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颜料店、画框店分别为画家提供产前与产后服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通过举办展览、教育、文化艺术交流等为园区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由园区艺术家组成的M50 艺术家联盟、M50 设计联盟为园区艺术家之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上海M50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原春明粗纺厂)与园区艺术家、企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租借关系,还积极为园区艺术家、企业提供宣传服务,搭建各种交流、合作平台。其他相关的创意企业,如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等企业集聚于园区,构成稠密的现代视觉艺术产业网络。在这种稠密的网络中,园区内的艺术家、创意企业通过一些正式联系共建价值链,或通过一些非正式联系共享创意氛围,获取隐性知识。

3.外部联系管道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区际交流管道(Pipelines)是集聚内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①李学鑫:《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理——以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8期。目前,M50 原创画消费市场仍然是国际市场,M50 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所以,M50 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建立“区际交流管道”。M50 的艺术家来自于包括香港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十多个省市,这本身就给国际、区际交流提供很好的基础。一些外资画廊的介入,如在国际艺术界享有盛誉的香格纳画廊、比翼艺术中心等更是为M50 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物业所有者上海M50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原春明粗纺厂)通过创办吾灵网,组织园区画廊联合开幕,发放m50 guide (现改名为art in shanghai)艺术导览,为园区艺术家、企业提供各种平台,并对外扩大宣传。政府在M50 建筑的去留方面,虽经历了摇摆期,但最终确定为保护,并用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先后授予M50“视觉艺术特色街区”、“第一批创意产业园区”,“3A 工业旅游基地”,在很多对外宣传的资料上都将M50 纳入其中,对提升M50 的品牌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M50 外部联系管道的畅通。

地方创意文化形象的上升导致地租上升,地租上升挤走一部分尚未成名的艺术家和中小型创意公司。能支付得起地租并因能获得网络协作的便利性,大量画廊进驻,其他配套也逐渐完善,外部联系管道进一步疏通,M50 完成从潦倒艺术家集聚到以画廊为主的视觉创意园区的转变。

图1 M50创意集群形成演化图

四、结语与讨论

至目前,M50 创意产业集群经历了艺术家集聚、艺术家与画廊并行、以商业性画廊为主艺术家为辅的三个发展阶段(见图1)。多种因素促成了M50 的发展演化:(1)内城产业转移留下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破败空间功能的转变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但其低廉的地租、地方特质仍是吸引年轻艺术家集聚于此的关键要素。(2)资本在M50 创意集群主体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见图1)。地租低廉,集群主体为尚未成名的艺术家;地租上涨,集群主体演变为艺术家与商业性机构并存;地租继续攀升,商业气氛渐浓,部分艺术家逃离,集群主体转变为以商业性机构为主,艺术家为辅。(3)协作网络的构建是M50 创意集群演变的动力之一。基于价值链,画家创作(生产)、画廊代理销售,颜料店、画框装裱店提供上下游服务。其他相关视觉艺术企业与配套跟进共创创意环境,共享集群知识溢出。地域文化形象上升,塑造起良好的地域品牌,增强M50 的吸引力,园区内企业、艺术家共享地域品牌效应。

“创意”与“生意”之间的较量。因租金的上涨,一些尚未成名的艺术家和一些中小型创意企业因付不起房租转移出去或者进不来。相反,能支付得起房租的经营性的商业却涌入进来,使得静谧且廉价的创作空间不复存在。创意园区的“创意”氛围逐渐向“生意”氛围转变。“M50 建成前,首批进园企业大概有40 多家,当时,除了几家搞设计和广告的,其他几乎都是画家,随着后来园区商业成分的增多,租金的上涨,到现在这些画家剩下的没几个了。”“后期的保护已经有了些许商业的味道,很多人都是骑自行车进来,开轿车出去的。”“从2004年接触M50,真的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气息也开始变浓了。”访谈中很多艺术家也很感概地说他们是在为他人做嫁衣,火了一个地方后,自己不得不继续逃离寻找便宜合适的空间。

一方面,地方文化形象提升客观上要求土地增值能力提升,这是市场规律使然,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具有商业潜质的创意资源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并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推进创意产业的空间重组。①孔翔、钱俊杰:《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地区的空间重塑》,《人文地理》2011年第3期。另一方面,逐渐攀升的地租却将一些尚未成名的艺术家拒之门外。M50 创意产业集群尚在培育阶段,如果在此阶段就与艺术家割裂,集群未来发展肯定要偏离创意方向。解决好其间的矛盾,一需要政府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使得集群能获得公共空间、土地、资本等稀缺资源;二需要集群管理方从长远考虑,反对简单的提升租金,可以采取区别租金,对艺术家工作室采用较低的租金标准,想办法留住艺术家。

猜你喜欢

内城画廊集群
北京内城河湖水质情况分析及思考
万众一心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基于英美国家实践的中国内城贫困问题化解思路*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清代如何疏解京城人口
画廊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