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评价

2013-08-13□文/刘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5期
关键词:区域环境赋权权重

□文/刘 婷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河南·洛阳)

当今国际农业竞争已经不是单项农产品、单个农业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品牌、质量、价格以及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农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及农业生产经营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根据我国合作社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总体上呈现出多样化、非均衡分布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呢?哪些区域环境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此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假设

根据现阶段实践活动中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各类区域环境因素的特点,可将其大体分为外生影响因素和内生影响因素两方面。外生影响因素是拉动合作社形成的区域外部力量;内生影响因素是合作社形成过程中区域内部所拥有的条件总和。

(一)外生影响因素。PEST模型通常是用来分析经济组织外部环境的一个常用工具,它从4个角度分析外部环境对经济组织的影响,即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这4类环境因素。由于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经济组织,因此本文选用PEST分析法研究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外生因素。

1、政治环境因素。中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政府部门为此专门颁布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组织宣传、培训等活动促使农户对现阶段的合作社有更为准确的认识。由于政府在农户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对于由政府鼓励和支持的合作社发展,农户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相信政府权威的角度而选择参与合作社。

2、经济环境因素。对于近乎完全竞争产业的农业,任何基于市场目标的联合或合作行为,都必须以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的生产群体或集群为条件,同时又必将以该区域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为结果,而且这种生产集群因素不仅取决于集群中个体成员的数量,还取决于个体成员的“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种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应运而生的。规范的合作社往往产生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压力下,农民更有热情、更主动地进行合作。除此之外,由于合作社多以规模化经营鲜活农产品为主,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才能使鲜活农产品及时运往销售地,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条件普遍较好。

3、文化环境因素。文化常常以习俗、惯例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并调节人们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关系。农村文化传统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农民认知能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过程中必将以各种方式决定着每个农户潜在的合作行为,农户作为合作社发展主体,需要增强现代合作意识,从而推动合作社的形成。

4、技术环境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科技已经成为一种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非专业化且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农户所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千差万别,农业科研机构要开发实用的技术就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与评估,信息收集费用庞大;农业技术推广者通常需要一对一地向大量地域分散的农户进行技术传播,付出的推广成本也相对较高;而对于普通小农户,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寻找合适的农业技术,增加技术运用到实践中的成本。为了降低这些交易费用,农户才有组建合作社的动力。

(二)内生影响因素

1、乡村精英资源。中国农村广大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实践表明,能否组建合作社将主要取决于农区内精英人物的素质和能力。乡村精英往往是内生于本地经济社会体系中,他们扎根于农村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或是拥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或是能够获得要素资源,他们的专业水平、交际能力、决策能力、个人品格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直接影响合作社的创建。例如,河南省由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技员等乡村精英牵头创建的合作组织占总数的86.7%。

2、劳动力资源环境。经济组织的形成过程是劳动者拥有的智力和体力转化为产品的过程,所以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劳动者在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经济组织发展的关键。对于不同农区而言,劳动力资源状况对合作社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3、自然资源环境。自然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虽然技术进步使得人类在改造自然条件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依然无法消除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产出。对于以生产具有保鲜期短、不易运输、易损等特性的农产品为主的农区,合作社产生的较早、数目较多,而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区合作社分布较少。

二、样本选取依据

由于区域内如果还没有形成任何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户没有参加合作社,那么农户对合作社的认识就相当薄弱,更无法评价出哪些区域环境因素对合作社的形成有影响,又因为本文研究目的是从农户视角方面进行微观分析,深入研究区域环境对合作社形成过程的影响,因此样本选取分为两步:首先对样本合作社进行选择;其次在样本合作社中对样本农户进行选择。

(一)样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选取依据。本文将选取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研究样本,依据以下原则对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筛选,从中选取样本合作社,研究区域环境对合作社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1、择优原则。由于目前多数农民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则需选择发展情况良好、组织结构紧密、规范性强的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样本,因此以河南省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抽样对象。

2、代表性原则。根据河南省农业厅数据分析,农民合作社分布于多个领域,其中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占到76.4%,最具有代表性,因此将选择范围确定在种植业和畜牧业领域。

3、可行性原则。虽然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分布存在跨村、跨乡镇等跨地域现象,但是河南省农民合作社的成员多数集中在本村内,且平均成员数较少,在成员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不同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路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村域范围内。因此,样本合作社主要选择成员多数集中于一个村落范围内的。

依照上述原则层层筛选以及实地调查访谈的结果,确定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研究样本,即位于缑氏镇唐僧寺村的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位于大口乡韩村的大口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三义寨乡南马庄村的南马庄大米生产者合作社。

(二)样本农户的选取依据。由于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现拥有农户社员463户,大口蔬菜专业合作社拥有农户社员444户,南马庄大米生产者合作社拥有农户社员310户,因此根据研究需要采取抽样方法进行调研。样本农户的调查对象选取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调查的入社农户数量超过合作社中社员总数的1/10;调查入社农户要具有代表性;调查首选合作社核心农户社员及专业生产大户。据此,在3个样本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取了共198家农户社员进行了面谈方式的问卷调查,并将整理后的纸质问卷数据输入EXCEL2007中,形成数据库。

三、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与评价方法选择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方法一般有两种:分析法和综合法。所谓分析法,是将指标的度量对象和度量目标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并逐步细分直到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综合法则是指对已经存在的一些指标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聚类,使之体系化的一种构造指标体系的方法。本文采用综合法与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分别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外生和内生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尽量使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具体、全面。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而影响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较新的理论研究内容,学术界还没有对此做出系统全面的分析。又因为各农区环境不同,使得影响合作社形成的各区域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样本调查,并结合上述对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试确定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图1)

图1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该指标体系的设置是根据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分析,并遵循综合性和全面性原则,最终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内生影响因素中,村内合作社牵头人和专业种养大户指标主要反映了乡村精英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地方自然资源指标来反映区域自然环境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本地劳动力指标反映区域内劳动力资源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根据实践发展情况,组建合作社的资金来源来自于多个方面,有农户自有入股资金及会费,也有相关涉农企业机构作为合作社的参与者而给予的资金支持及入股,还有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给予的资金援助等。可见,这些资金来源有些属于内生的,有些则属于外生的,又因为农户是创建合作社的主体力量,为了研究方便,将资金指标划归为合作社形成的内生影响因素。

在外生影响因素中,农业种植养殖传统指标反映了区域文化传统环境对合作社的影响;政府宣传指标反映了区域政治环境对合作社的影响;农业技术指标反映了区域技术环境对合作社的影响。由于通常情况下交通通达程度和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农产品销售率(农产品销售率=农产品销售量/农产品生产量)也间接地反映了该区域农产品市场经济环境,又因为经济组织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存在,周围已发展起来的合作社也将会对新合作社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以交通条件、农产品销售率和周围合作社情况综合反映区域经济环境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权重值是反映不同评价因子间重要程度差异的数值,也是体现各评价因子在总指标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对总指标的影响程度。权重的确定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为了避免主观因素过强,同时也为了避免由于变化幅度较大的统计数据带来的影响,在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评价时,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即组合赋权法。

表1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影响因素指标客观权重

表2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影响因素指标主观权重

表3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影响因素指标的组合权重

组合赋权法是一种综合主观和客观赋权法的结果而确定权数的方法。设用客观赋权法对第i项指标确定权数ai,用主观赋权法对第i项指标确定的权数为wi,则组合赋权法权数为:

四、影响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评价

(一)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指标的客观权重。变异系数反映了各个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该差异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即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都可以作为确定权重的依据。假如某个指标的各个数值差异较大,意味着该指标发展越不稳定(针对时序数据)或不均衡(针对截面数据),从而对于实现预期目标的把握性越差,在评价过程中就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因而赋予较大的权重;反之亦然。

据此方法得出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各项指标的客观权重,如表1所示。采用这种客观赋权法,虽然避免了部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但对于设置的因素指标而言,一些变化比较显著或者波动比较大的指标所得出的权重与实际分析的结果出入较大。(表1)

(二)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主观权重。主观赋权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结构,然后根据一定的判断准则,在比原来问题简单的层次上分析,最后进行总体层次上的综合分析或决策。在实际运用中单项指标数值的大小通常是通过专家意见给出,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并结合一般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采用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针对Saaty提出的1~9级评判标度系统的不足,分不同情况对标度进行改进,进而建立评价模型,以期能够更准确、客观的确定各因素权重以及各因素重要程度的排序。

根据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模型,本文确定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如表2所示;确定的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4423,0.5577,即内生影响因素的权重为0.4423,外生影响因素的权重为0.5577。(表 2)

(三)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各指标的组合权重。用以上结果与环比法计算出的所有指标权重的归一化处理结果进行组合,计算组合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表3)

通过分析可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X1牵头创建者>X10农产品销售率>X7政府宣传>X5资金>X8交通便利>X6种植养殖传统>X9农业技术>X3地方自然资源>X2专业种养大户>X4本地劳动力>X11周围合作社情况。

(四)影响因素评价结果分析。根据上文分析结果显示,外生影响因素权重为0.5577,表明外生影响因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中占据了主导性作用,而内生影响因素权重为0.4423,总体程度较低于外生因素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进一步对二级指标体系中权重较高的指标评价如下:

牵头创建者在整个指标权重体系中排第一位,由于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农民普遍具有求稳的性格特征,不愿意冒风险,从众心理强,被调查农户有54.8%都是因模仿大多数而参加合作社的。因此,牵头创建者对于合作社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产品销售率排在第二位,说明市场经济是推动合作社产生的重要力量。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化后,农业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在农产品销售率高的地区,农户承受的市场风险大,为了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农户联合起来创建合作社就成了必然选择。从对农户的调查可知,在未参加合作社之前分别有70.7%和97.9%的农户认为在获取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保证销售价格方面存在困难,而在参加合作社之后分别有82.4%和93.6%的农户认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价格问题有所解决。可见,由于农产品的高销售率所带来的产品销售问题是农户组建合作社组的重要动力之一。

河南省大部分农区与沿海发达农区相比,较为闭塞,农业经济落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乡村精英匮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又是一种新兴的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因而特别需要通过政府宣传方式对农民积极开展相关讲解与培训活动,使之了解现阶段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合作社的创建。

五、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影响现阶段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各类区域环境因素中,按照影响程度强弱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第一,区域内具有有能力组织合作社创建的牵头者,即乡村精英对合作社的形成具有最重要的影响;第二,区域内农产品应具有较高销售率,即区域内农业经济发展繁荣程度对合作社的形成也具有较强的影响;第三,政府机构大力宣传合作社,即区域政治环境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也较大。如果所在农区的区域环境中缺乏这些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有利影响因素,那么合作社就很难在该地区内形成;反之亦然。

[1] 曹兴华.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0.5.

[2] 曼瑟尔·奥尔森.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57.

[3] 赵慧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 张晨光,吴泽宁.层次分析法(AHP)比例标度的分析与改进[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21.2.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赋权权重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权重常思“浮名轻”
试论新媒体赋权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基于公约式权重的截短线性分组码盲识别方法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