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破茧而出
2013-08-13王芳
本刊记者 王芳
从2001年就开始启动,历时十多年的“汽车三包”规定终于在10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不久之后,“汽车三包”的执行力将会受到真正的考验。
10月1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正式开始实施了。日前,“汽车三包”的重要配套标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与三包凭证》也被批准,使“汽车三包”问题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
这场公众翘首以盼了十年之久,终于要落地的新政,距实施之日,虽已临近,却并不平静。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汽车三包”的争议不断,而国家质检总局也出乎意料地召开了一场“实施‘汽车三包’规定工作进展新闻通气会”,针对消费者和汽车厂商关心的三包问题做出了详细说明。那么,“汽车三包”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它的实施将会给汽车行业带来什么变化?
破茧而出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准备购车的朋友来说,可谓是犹豫不决。很多人害怕现在买车,享受不了三包的政策,不买又会错过当下最火热的打折促销活动。“我已经摇到了号,但对于买哪款车型还一直在观望。尽管有的车型促销活动幅度还挺大,但是如果现在买了,就享受不了‘汽车三包’服务了。”任职于某网站的向先生对本刊记者这样说。
随着10月1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的正式实施,消费者在这个时间之后所购车辆,如果出现问题,可以根据“汽车三包”政策要求汽车销售方对车辆进行修理、更换甚至是退货。因此,才有了很多像向先生一样不知该买还是该等的人。
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我国就准备要将汽车产品纳入产品三包范畴,但却得到了一片反对之声。后来,国家质检总局又在2001年开始启动并起草“汽车三包”法案。
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召开“汽车三包”讨论会。当时的讨论举步维艰,主要围绕三包的尺度还有是否需要举证等问题展开讨论,而汽车厂家并不让步,所以最终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此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汽车投诉量与日俱增。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汽车投诉16805件,同比增长19.2%,涉及质量安全问题的占54.7%,是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
2011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重启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一次的听证会中,最终以零票反对结束。于是,在经过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后,2013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宣布“汽车三包”条例于今年10月1日实施。
对于为何“汽车三包”政策拖延了十多年才出台,在8月8日的“汽车三包”通气会上,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副司长许新建称,“从2001年就开始启动,历时十多年,这在国家质检总局所有的规章制定中是时间最长的,主要是各方的利益诉求差距比较大。”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汽车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汽车三包”对于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据悉,“汽车三包”从草案第一次出台到正式实施,历经四次公开征求意见、50余次激烈讨论修改,耗时长达12年之久。
争议不断
在8月举办的北京汽车展览会上,记者采访了前来看车的于先生,他告诉记者,“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会考虑十一之后再买,尤其是在T车型、DSG变速箱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驾驶快乐,但又会担心保养、维修等费用,‘汽车三包’政策无疑是解决了后顾之忧”。
然而,事实并非想象中的那般简单。酝酿了十年之久的“汽车三包”还没实施,便广受争议。很多细节诸如“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问题还是模糊不清。
对于新政的实施,很多消费者担心维权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会转移到自己身上。而且,在与经销商的交涉中,肯定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一个新政策出台是否真的惠民还有待观察,因为在维权过程中的费用问题目前还不明朗。”准备9月份买车的张小姐认为用到这个政策的可能性会比较小,所以并没有十分看好。
而在盖世汽车网的一项对“汽车三包的实施前景”的调查中,也有40%的参与者表示并不看好。
除此之外,有些汽车的故障很难鉴定,普通人并没有办法判断是车子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是消费者由于使用不当所引起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专门的鉴定机构来检测。
而目前,全国只有上海、天津、长春等几家汽车鉴定中心,检测费用极高,所以这对于消费者而言,并没有实际的帮助。
根据三包规定,质检部门将会组织汽车三包”责任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库来进行鉴定。在“汽车三包”新闻通气会上,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也介绍了有关故障鉴定的工作进展,并表示,“汽车三包”责任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库将于9月中旬完成建库工作。
“实际上,专家组会在三包问题的鉴定程序上提出意见,也就是说在技术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意见,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在举证过程中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很难计算。”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蒋苏华说。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认为,“对于‘汽车三包’的条例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更多、更完善的细节做保证。如果能把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关系再明确些,界限划得清楚些,法规执行起来会更顺畅。”
汽车产业或面临洗牌
2009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汽车消费者权益保障措施并不健全。尤其是最近几年,消费者维权事件屡屡发生,但由于找不到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经销商和生产商相互推诿,以致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涉及汽车(含零部件)的投诉9784件,与2012年上半年相比,投诉量增长了28.1%,其中质量、合同和售后服务的投诉量占到近八成。此外,汽车及零部件的投诉量也由2012年同期的第六位上升到了第四位。
而现在,“汽车三包”对零部件质量做出了明确规定,三包期内大部分零部件可以在4S店内实现免费更换。分析人士认为,一些能力不足以及生产假冒伪劣零部件的企业将被淘汰,优势企业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北京中车时代汽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文利表示,过去,汽车产业不受三包约束,而在三包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后,汽车产业将面临调整和变革。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商务部就推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汽车《柠檬法》,此法律的出台遭到了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强烈反对。因为一旦触犯法律,厂商将会受到高达上千亿美元的罚款。也正是如此,美国汽车厂商才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使得美国的汽车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这对于中国的汽车厂商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新出台的“汽车三包”政策更为严格,作为厂商来说,需要调整思路,提高产品质量。张文利表示,“汽车三包”将改变整个汽车产业的走向及其赢利模式,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即将实施的“汽车三包”政策,是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生, 但改变的却是整个汽车产业及其赢利模式。不久之后,“汽车三包”的执行力将会受到真正的考验,这就需要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各级质监部门积极配合,共同来推动“汽车三包”政策顺利实施。
业内人士认为,小小的“汽车三包”,牵涉了各方的利益,但同时也将会促使整个产业链条良性发展。
柠檬法(Lemon Laws)
是美国的一部消费者保护法,主要是保障汽车买主的权益。名字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罗夫所发表的一篇经济学论文《柠檬市场:质化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