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消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

2013-08-11蔡旺春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升级

蔡旺春

(中国药科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8)

一、引言

消费在经济运行和产业结构变迁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居民消费引导和拉动着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演变。 杨治(1995)、李悦(2002)、臧旭恒(2002)、苏东水(2005)、杨公仆(2002)等都认为消费需求是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与升级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韩波认为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由供给推动到供需互动再到需求诱致的过程。[1]姜涛认为分析居民消费升级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除了应该关注消费升级对最终品产业的影响之外,还必须关注消费升级对资本品产业的影响,对消费资料产业的拉动是直接产业结构效应,而对生产资料产业的拉动是间接产业结构效应。他认为当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动时,首先会引起生产消费资料的最终产品产业的生产变动,最终产品产业生产的变动又会通过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变动影响到生产资料产业的生产,因此居民消费升级会引起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重新分配,从根本上引导和决定产业结构变动。[2]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文化消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代表着世界消费的发展方向,它在引导和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文化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世界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来看,经济越发达、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其文化消费也越高。王楠对世界17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的居民消费结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这一阶段,生存型消费(包括食品和衣着类)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型享受型(包括居住类、交通通讯类、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类、旅游)消费比重不断上升。[3]从文化产品消费的角度来看,商品经济社会从落后到发展再到发达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产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文化产品生产与物质产品生产走向均衡的过程。[4]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也在同步增长,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表1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量正相关,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比农村居民规模更大且上升速度更快,这与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相关。

由表2可知,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比匈牙利、波兰等一些国家略低,但是从平均水平上看仍属于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正常水平。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263美元,根据文化消费规律,这一时期文化消费应该大幅度跃升。然而,中国现阶段的潜在文化消费与现实文化消费存在很大缺口,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现行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还不完善,抑制了人们正常的文化消费需求。随着这些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文化消费的潜力将不断释放,其规模的扩大与结构的升级必将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表1 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①

表2 人均GDP1000美元时部分国家的文化消费水平②

三、文化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

文化消费、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是一种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消费需求带动社会需求结构上游化与产业结构下游化,③产业结构下游化又进一步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与消费结构上游化。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的提升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文化消费的上升将带动社会总消费规模的增加与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效率及收入的提高,人们的社会需要也不断提高。更高层次的、发展的、享受的、精神的、心理的需求逐渐凸显出来,人们会更多地注重精神文化消费,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相应会大量增加,文化娱乐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马伯钧的研究显示,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是消费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标准之一。[5]因此,消费结构的高级化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过研究,尹世杰认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6]宋则、李伟研究认为,文化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和拉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从注重物质需求到重视精神文化需求的转变推动了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7]丁志艳提出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是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8]

其次,文化消费促使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又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升级。④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是相对应的。在人们的需求结构以生理需求为主导的时代,产业结构处于以农业和轻纺工业为主的阶段;在人们需求结构以追求便利和机能为主导的时代,产业结构处于基础工业和重加工工业为主的阶段;当人们的需求结构发展到重点追求精神文化、时尚和个性的时候,现代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开始凸显。因此,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动力,文化产业是现代商品经济对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最直接的市场反应。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具有强大的扩散效应:一方面,从产业链的角度,文化产业通过上下游产业间的技术投入产出关系带动相关关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价值链的角度,文化产业将文化符号价值嵌入三次产业的发展之中,从而提升三大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尤其是文化产业能通过产业融合,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制造业附加值,最终促进整体产业升级。而且,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绿色产业,它的发展主要强调文化产品的核心理念,强调文化创意与文化内容,其主要消耗的是人类的创作灵感等人力资源。因此,与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不同,文化产业控制得当不会对物质环境造成污染,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也弱,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最后,文化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扩大社会总需求,通过社会总需求的扩大直接带动生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二是文化消费带动关联产业生产,通过投入产出机制促进整体经济增长;三是文化消费存在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即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智力水平获得提高,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研究证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际上互为因果,一国的经济结构(主要指产业结构)随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变动,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增长。比如,库兹涅茨从劳动力结构和部门产值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着重强调了伴随着人均收入增长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显著变化。[9]文化消费通过上述三种机制促进了经济增长,进而也间接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文化消费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模型的设定及变量的选取

本文在实证研究文化消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地区差异性的时候主要使用面板数据模型,此类模型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控制不可观测的个体经济变量所引起的估计偏差,较好地分析个体单元集之间的差异性与动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增加数据信息与自由度,降低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从而提高估计量的有效性。建立的实证模型如下:

G3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CS是城镇居民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额。我们选取G3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CS作为文化消费的指标。按照文化产业的定义与分类,中国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无形的文化服务与有形的文化载体及文娱用品,因此本部分的文化消费是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与文娱用耐用消费品支出之和。教育实际上不能完全算作文化产业的消费,但是由于中国目前文化产业统计的不规范,一方面许多重要文化产业项目目前还未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范畴,造成数据上的遗漏,另一方面中国知识产权法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文化消费的实现无法纳入统计之中,所以从总体上看教育文化娱乐消费还是能反映目前文化服务消费情况的。

2.样本数据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并经笔者整理所得。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由于中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萌芽到成长期之间,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的统计正在完善之中,因此中国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的统计数据还不能包括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的所有项目,但是从目前所得数据来看,还是能反映出一些基本的规律与特征;其次,由于无法获取各地区农村文化消费数据,因此本文主要选择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数据分析各地区文化消费的差异,选取的样本期为1998~2008年。⑤

3.截面分类

本文选择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截面样本,由于西藏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故未将西藏地区的数据纳入分析范围。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知,文化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是在人们生理、生存需求基本满足之后的一种享受型与发展型的消费需求,在影响文化消费的所有因素中,收入是影响文化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在文化消费影响产业结构的实证中,首先将30个截面按照1998~2008年间平均人均GDP进行排序,分为三个等次,如下表3所示。

表3 按收入分组的地区分类情况

(二)实证分析与结论

1.平稳性检验

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可能由于序列的非平稳而造成虚假回归或伪回归。因此,为了确保模型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主要有五种,即 LLC、IPS、Breintung、Fisher-ADF 和 Fisher-PP。为了方便,本文主要采用三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即相同根单位根检验LLC检验、不同根单位根检验Fisher-ADF与Fisher-PP检验。LLC检验的零假设是各截面单元序列存在同质单位根,Fisher-ADF与Fisher-PP检验的零假设是各截面单元序列存在异质单位根。通过画各序列图形可初步判断: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含有常数项,但是时间趋势项不明显,因此选择检验类型有常数项、无趋势项;各地区文化消费支出额含有常数项,且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因此宜选择含有常数项与时间趋势项的检验类型。

三种方法的检验结果见表4。表4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三个层次收入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序列与城镇文化消费支出额序列的水平值都是非平稳的序列,但这些序列在一阶差分后,伴随概率在三种检验方法下都小于0.05,这说明所有序列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变量都是I(1)一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变量间长期关系。

2.协整检验

有学者指出,对于单个序列可能是非平稳的,但是同阶单整的序列经过线性组合而成的序列却有可能是平稳的。协整也就是指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的变量序列,它们在某个线性组合后的序列呈平稳性。因此,协整检验是检验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方法。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立在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基础上的面板协整检验,这种检验是基于残差检验实现的,具体有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另一类是Johansen极大似然法协整检验。本文主要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上表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三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G3与城镇文化消费支出额CS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模型估计与结果说明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有三种形式: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首先采用F检验决定选用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然后用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表6的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高收入地区适合选择个体时间固定效应模型,中等收入地区与低收入地区适合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模型估计之后的结果如表7、表8所示,表7显示了不同地区的总体效应与自变量回归系数,表8显示了不同地区个体固定效应及高收入地区时间固定效应。

表4 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6 不同收入地区Hausman检验结果

表7 不同收入地区估计结果

表8 不同收入地区估计结果续表

从上表7可知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以及低收入地区文化消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76、0.0025和0.0021,三种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额是正相关的,说明文化消费的增长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从三个地区的回归系数来看,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与地区收入层次成正比。从表7可知高收入地区回归系数最大,接下来分别是中等收入地区与低收入地区,并且高收入地区的回归系数是中低收入地区回归系数的三倍多,说明在高收入地区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地区与低收入地区。这是因为收入是影响文化消费的根本性因素,在高收入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文化投资与文化设施也更健全,居民获得文化消费的机会也比中低收入地区多。同时,在高收入地区,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中低收入地区也明显不同,高收入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较高,消费特征表现为发展型与享受型,居民消费追求文化价值。

表8表明三个地区内部的个体差异(个体截距与总体均值截距的偏离)程度也有区别:高收入地区个体差异最显著;中等收入地区内部个体差异比较小;低收入地区个体差异最不明显,个体之间分布比较均匀。高收入地区中北京与山东的个体截距最大,分别为15.0372和-5.4682,因为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全国最高,近些年甚至超过70%,而山东是我国的主要工农业大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其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02年之后一直在50%以上,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地区海南与河南的个体截距最大,海南是5.0527,河南是-5.9512,这也与两省的经济结构相对应。低收入地区个体差异都在3以内,比较均匀,这是因为低收入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都很高。

五、结论与建议

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表明: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效应的大小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供需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从而限制了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从消费能力的角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既然居民收入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为了充分发挥文化消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必须大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重点改善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水平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从而缓解居民远期支出压力,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其次,从文化产品供给的角度,各地区应根据各自资源禀赋有选择地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市场。上文研究表明,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大小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这也从实证上验证了金元浦所提出来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的结论。[12]三个阶梯分别是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三个模式分别是:东部第一梯队采用与世界发达城市发展历程相似的渐进模型,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应以服务业为主体,它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先导部队和发展主体,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具有同样的竞争力,要按照国际发展的规律,参考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多样化、现代化的文化产品;武汉、郑州、合肥等第二梯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综合式发展路径或交叉发展路径,在继续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交叉发展文化产业;第三梯队采取跨越式发展路径,因为第三梯队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城,自然生态基础好,可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总体来说,中国各个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上应该综合考虑各自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

最后,从消费环境的角度,政府应调整消费政策,合理引导文化消费。要在全社会建立文化消费的新理念,政府有关部门要发挥各类传媒对文化消费的宣传导向作用,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培养合理文化消费习惯;要加强文化消费法制建设,完善文化消费市场环境;要提供文化基础设施,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在文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文化提供上进行适当倾斜,促进其文化消费合理发展。

注释:

① 表中收入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文化消费指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② 为了便于比较,这里的文化消费仅指文化娱乐消费,不包括教育消费;按上文中的计算,2003年,城镇和农村的文化消费(包括教育消费)分别为14.35%、12.13%,按文化娱乐消费占总文化消费的45%来算,我国城乡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大约为5.5%。

③ 产业结构下游化即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的地位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④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⑤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998年城镇居民文化教育类支出开始明显上升,占城镇居民支出结构的第二位,选择1998~2008年作为样本期,基本能反映十年来文化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关系。

[1]韩波,徐梅.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迁的需求诱致与技术促进效应分析[J].探索,2007,(2):87-187.

[2]姜涛.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16-42.

[3]王楠.人均GDP1000~3000美元消费结构升级的国际比较[J].市场研究,2006,(2).

[4]孟晓驷.文化产业发展机理解析[N].光明日报,2004-06-02(B2).

[5]马伯钧.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J].消费经济,2003,(6):18-20.

[6]尹世杰.消费力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50-52.

[7]宋则,李伟.提升我国消费层次的新思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5):21-25.

[8]丁志艳.试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及其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9][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112-113.

[10]金元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4.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回暖与升级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