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湘黔粤桂5省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13-08-11罗永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长沙410002
陈 曙,罗永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 长沙410002)
中小学 《体育 (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10多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小学体育课改给予很大关注,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都是把中小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探讨。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年龄一般处在6-12岁之间,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体育学习行为习惯与中学生是有一定区别的,这决定着小学体育课程与中学体育课程相比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在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是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人生的幸福在这里扬帆。而体育以其实践性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顺应孩子活泼好动天性的特点,对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诚如毛泽东所说:“小学宜乎体育。”[1]可见,小学体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今,小学体育教师、学生对 《课标》的认知情况怎样?在小学 《体育 (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状况如何?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现状怎样?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存在哪些制因和困难?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抽取我国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共10个地区所辖县 (市)、区小学的200名体育教师和500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阅读与研究相关体育课程改革的期刊论文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②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采用自编的 “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问卷”对小学一线体育教师和小学生进行调查,发放体育教师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5份,问卷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1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3%;发放小学生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0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418份。在对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就部分问题与一些小学体育教师和小学生进行了交谈,深入地了解小学体育改革的现状。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学历及兼职情况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队伍,这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改革预期目的的关键[2]。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结构改革正是由于教师水平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导致失败[3]。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份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学历及兼职情况调查情况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具有研究生学历只有6人,仅占178总人数的3.37%;但占主体地位的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分别为98人和53人,合占总数的84.84%,其中本科学历为55.06%,专科学历为29.78%;而中专科学历21人只占总数的11.80%。这表明,小学体育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比较合理,基本适应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要求。
表1 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学历、及兼职情况调查结果
从表1还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教师52人,占总人数的29.21%,而这类教师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及体育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相对体育专业教师都存在较大差异。与此同时,五省小学体育教师中兼职教师达到41人,占总人数的23.03%。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学体育教师匮乏和学校对体育课程的漠视。通过对5省的对比分析,广西、贵州2省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偏低且非体育专业、兼职教师偏多,而广东、湖北2省则相对较好。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地区经济差异,西部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迁徙,导致西部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小学生源的锐减,造成学校其它学科教师超编严重。与此同时,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学校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安排其它学科教师兼带体育课,或临时聘用代课教师来缓解这一矛盾,造成 “体育专业的代体育课,非体育专业的兼体育课”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的代课教师虽然是体育专业出身,但由于没有正式编制得不到相应的福利待遇,致使责任心和参与课改的积极性缺失。而非体育专业的教师缺乏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连最基本的体育课都上不好,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更是无从谈起。
2.2 小学体育教师、学生对 《体育 (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知
《体育课程标准》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因此阅读学习 《体育课程标准》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障,小学体育教师只有阅读才能了解课标精神和实质,才能把握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5位小学体育教师认真阅读和学习过 《体育课程标准》,占总数的19.66%,52.25%的人只是粗略看过,有7.30%没有见过 《体育课程标准》;20.79%的人连书都没看。在对小学生 《体育 (与健康)课程标准》认识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没有一位小学生选择 “很了解”,仅有34位小学生回答是 “比较了解”,有83人表示 “听说过”,301名学生表示 “从未听说”,占总学生数的72.00%。可见,绝大多数小学生对体育课程标准了解程度是非常低的,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中来。
2.3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及评价的现状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的作用[4]。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关注较多的是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上。其中体育运动兴趣在教学目标中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在40左右%,而运动技能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小,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比例更小,其中广西省只有16.75%。这说明小学体育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的激发,但对掌握运动技能、锻炼习惯的培养关注程度有所欠缺。这种淡化体育技术、技能和忽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培养的教学显然不符合体育课程改革要求。
2)教学内容 从表3可以看出,选择的教学内容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学生的运动兴趣 (五省从所占比例最低广西省的31.26%到最高广东省的49.25%)、教学目标 (在21.59至33.12%之间)、教师个人特点 (在12.36%至19.34%之间)。这说明5省小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以往有了较大的进步,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符合体育课标标准 “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
表2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及评价情况
3)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桥梁和中介作用[4]。现代教育思想十分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 “学法”,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提倡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采用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5]。表3中,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排在前3位的教学方法分别是游戏法、示范法、讲解法,其中游戏法排在第1位,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作为传统教学法的讲解与示范紧随其后,说明讲解与示范法仍然受到广大小学体育教师的青睐。课改提倡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并没有排在前3位,这说明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这一环节是比较保守和落后的,主要沿用传统经典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运用较少,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表3 制约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因素 (多选)
4)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速度与规模,并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最终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我国目前小学体育课主要是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的,大多数是采用班内分组教学的形式。5省小学体育教师采用的分组教学形式前3位依次是按随机分组、性别分组和依据学生兴趣分组。体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分组并没有排在前3位。在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上课基本上只用一种随机分组教学组织形式,这严重阻碍了小学体育课改革发展。
5)评价 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则是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表3得出,体能评定、知识技能、态度行为分别排在前3位。这表明当前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核心仍是传统的评价内容。
2.4 制约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因素
制约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因素很多,通过向专家咨询访谈,对小学体育教师和在校小学生做了如下8个方面的因素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体育教师认为制约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因素依次是:体育课程地位不高、场地器材受限制、教师数量、业务不够、课程标准操作性不强、对教师培训偏少、领导不重视、教师思想不重视、学生不配合。其中,相对其他课程而言,体育课程地位低下是制约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场地器材受限制和教师数量、业务能力是阻碍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的基本问题。
从表3同样可以看出,影响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因素依次是: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体育学习不重要、场地器材受限制、体育课程缺乏趣味性、学校不重视、家长不支持、体育教师原因、其他。学业任务重,没有时间、体育学习不重要、场地器材受限制、体育课程缺乏趣味性是制约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大多数小学生认为影响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他们考试压力所带来的文化课学业负担过重,没有多少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即使上正规的体育课也是被动的应付。由于体育成绩对他们进入名校影响较小,因此小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程学习不是很重要,表现在体育行为上则是消极对待,被动参与。通过调查专访了解到,许多小学生谈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比较少,每次上体育课总是那么几件体育器械,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要么管得太死,要么干脆不管我们,没有丝毫趣味性。
3 建 议
(1)加大主管部门重视力度,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体育工作的督查力度。各级小学领导应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小学体育教育工作,提高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位置,贯彻党德、智、体的全面教育方针。
(2)调动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夯实专业水平。各级小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在教师严重短缺、场地器材不足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努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3)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小学生体育兴趣。学生兴趣的高低是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培养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育成果的一个主要标志[6]。
(4)减轻学生负担与压力,营造体育课改的宽松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文化课程负担加重,也是变相地剥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很有必要减轻小学生文化课学业负担,为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应有的空间。内因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体育不仅不影响学习,相反对学习成绩有巨大的互促作用。外因上,做好家长、学校、教师等方面工作,克服错误的体育思想偏见,为体育课改争取多方面的外界支持。
(5)改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首先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力度,保证学校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其次,开发学校现有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最后,合理布局与使用体育场地器材,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使用率。
(6)总结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修订 《体育课程标准》相关理论体系,使之更趋合理,更具可操作性,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1]赵激扬,屈惠兰 .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演变及其发展研究 [J].武汉体育院学报,2003(5):128-129.
[2]党玮玺,张学忠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J].体育学刊,2010,17(10):71-74.
[3]廖哲勋 .田慧生 .课程新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85.
[4]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17,175.
[5]李福祥 .长春市八所重点高中实施新标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6]姜华,杜洋,逄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S1):464,467.